《青年考古学家》(第1辑)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生在全院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编纂的学术年刊,收录青年学子的论文共计14篇,内容涵盖学理学史、考古研究、营造工艺、科技文保等方面。本刊秉承严谨求实之学风,弘扬探索求真之精神,配合了全国青年考古学者论坛的开展,以期为业内学子提供一个发布新思路、开展学术交流的学术平台。
本书系作者多年来收藏壶具和文玩的展示。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壶具,遴选了一百把自春秋战国时期至中华民国不同年代的精美茶壶酒壶图片,配有文字介绍。第二部分为文玩,同样也选载了一百件不同年代的文玩,既有传统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也有各种材质的砚滴、水丞、笔筒、印章等文房用具的图片,配有文字介绍。
本书是冯恩学考古学研究论文选集,以东北边疆和邻近地域为重点,时间跨度从石器时代到历史时代,涉及出土器物的类型学研究、文化的分区与交流传播、原始宗教(萨满教)遗存辨析、蒙古国出土墓志文考证、辽墓壁画内容解读、故宫藏《百马图》时代考订等。
资源与社会:以商周时期铜器流通为中心
考古学的发展不但依赖于考古工作的开展和资料的积累,依赖于相关理论和方法论的探索,同时有赖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今天,遥感考古已经从航空走向航天,从可见光波段向红外和微波电磁波段延伸。不仅如此,还从考古现场研究走向实验室虚拟研究,以及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导航定位技术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其他相关技术的整合,这便是
该书稿收录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国际中心(ICCHA)、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伦敦大学考古学院等单位在2015年联合举办的“早期文明的对话:世界主要文明起源中心的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的9篇论文,内容涉及中国考古学界对于早期文明的探索与认识,早期国家的起源与形态,文字起源及其作用,景观
本书精选了山西大学考古专业历届校友和任教老师所撰写的二十七篇学术论文。论文研究范围广泛,既有目前考古文博学界重点关注的文明起源研究,又有考古学具体研究方法及相关个案研究,涉及考古学理论、史前考古、历史考古、科技考古、古文字学、博物馆学、民族考古、文化遗产保护、外国考古等多个领域。这些论文既彰显了本专业校友对考古学各研究
本书为上海博物馆教育部策划、主办的高端博物馆刊物,内容既有介绍国内外具有引领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示范性的展览案例,也有新鲜的博物馆资讯、前沿的展览评论、创新的业内观点,涉及典藏与管理、建筑与空间、教育与活动、推广与传播、技术与科技等多个方面,旨在呈现新时期的国际化博物馆风貌,成为业内外分享信息、资源、经验、成果的平台,
本书是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经典入门书,旨在回应考古学中不断涌现的理论讨论。伊恩?霍德和斯科特?赫特森提出,考古学家必须重建过去的意义,而为了完成这一复杂而不确定的任务,必须接纳多种理论立场。虽然仍立足于诠释学、能动性和历史,作者们讨论了后结构主义、新进化理论,以及如现象学这样全新分支的前沿进展。书中还加入了女权主义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