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解决技术创新的当代“实践性难题”和反映“新实践”时代精神的学术旨趣驱动下,努力**当前流行的技术创新中性论的经济主义解释范式,突破“技术实践”与“伦理实践”相互割裂的哲学理论传统,审慎提出作为“技术-伦理实践”的全责任创新理念,将技术创新由一个纯粹工具主义的现代性经济范畴提升为一个全面的价值实践哲学范畴。本书内容
《物理世界奇遇记》是20世纪科普经典收藏。在书中,伽莫夫构想了一个名为汤普金斯的普通职员作为主人公,此人几乎不懂科学,却通过聆听科学讲座和梦游物理奇境而领略了众多现代物理学和宇宙学的主要领域——相对论、量子论、统计物理学、原子和原子核结构理论、基本粒子、大爆炸理论等知识。这本科普经典名著不仅吸引了无数普通读者,也受到了
科学技术史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智慧的传承和积累,认识科学发现和技术革新的逻辑与规律,以及它们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深刻影响,对于国家创新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BR》《科学技术史辑要》分科学史、文化遗产与技术史、生态环境与医学史和科学史理论与应用4个栏目,立足学术性、专
本书为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本书从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为切入点,重新审视了当代价值哲学中实践论和整体论的转向对研究自然价值问题的意义,探讨了主客二分思维的哲学冲击,价值鸿沟问题的解决,也对休谟难题以及自然主义谬误进行解答。建设性地对自然价值进行建构,重新定义了自然价值的存在论形态、认识论形态和价值论形态。将自然价值的内部结
一部知识性、可读性极强的科技史科普读物。作者从科学原理和技术应用两条主线出发,按照时间轴为读者梳理出科技史阶梯式发展的演进路径。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对深奥的科学公式和原理,作者引用了大量历史文献中的科技图片,并绘制了大量原理示意图。本书知识性、故事性叙述方式,能让读者在阅读中学习到硬核的物理学,尤其是核能的科普知识
《科学、技术与社会:从古希腊自然哲学到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对欧美科学技术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三者关系的历史演变作了概述。《科学、技术与社会:从古希腊自然哲学到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用“自然哲学”、“近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概念来表示特定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主要特征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的代表作,这本书的主题是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以及两者各自和常识的关系。沿着这条主思路,上篇回顾了哲学方式的整体解释到科学方式的转变。下篇分专题讨论实证科学对经验的关系,科学概念的特征,科学的数学性质,预测、假说和实在问题。最后一章作者集中讨论哲学、科学、常识三者的关系。在这本书中,作者借用了大量的
本书是一部专著性的学科基本教材。第2版虽然17年来一直还在重印发行,但一些内容已比较陈旧,有许多变化和进展急需添加进去。第3版立意在结构上有所调整,在内容上做必要增删,尽力反映这些年来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巨大变化,吸纳日新月异的学术成果。全书涉及的问题有: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科学活动与科技结构、科学技术与自然
南宋在北宋科技成就的基础上虽然又有一定程度的进步,但从整体上看,南宋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高峰逐渐向低落转折的特殊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给南宋科技思想的发展以深刻影响。本书以典型人物为骨架,力求观照南宋科技思想中的人文情怀,并且通过对吕本中、陈旉、陈言、范成大、朱熹、秦九韶、杨辉等诸多科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