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对生态意识加以理论阐释。首先立足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提出生态意识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亟需生态自觉。而后紧紧围绕生态意识这一主题,深入挖掘了中西方生态思想资源,特别是马克思自然观的丰富内容及其当代价值,为确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密切联系实际,重点阐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低碳建设是城市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科学诊断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理论方法是认识低碳城市建设现状、推动低碳城市建设进程的重要抓手。本书创新性地基于“碳循环系统-过程管理”双视角,构建了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诊断指标矩阵结构,解析了两个视角下的内涵,识别出体现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8个维度(能源结构、经济发展、生
本书在反映三峡水库蓄水后形成30m落差消落带背景下汉丰湖消落带生态系统变化及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十余年来在汉丰湖所进行的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实践,对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设计及实践进行全面阐述。全书共十章,完整概括了研究区域的环境概况、汉丰湖湿地资源、汉丰湖湿地生物多样性、消落带生态
《黄河流域十一年实地调查记(1923—1933)》又名《十一年行程录》,是北疆博物院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包括文字分册、地图分册和图集分册。该套学术成果是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在1923—1933年间,对我国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探寻考察的真实记录。该书不仅有作者详细记录的所到各地风土人情、环境物候、动植物资源、河流湖泊等情况,
《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1923)》又名《十年行程录》,是北疆博物院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全套6册,包括文字分册、地图分册和图集分册。该套学术成果是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在1914—1923年间,考察我国黄河流域广大地区的真实记录。该书不仅有作者详细记录的所到各地风土人情、环境物候、动植物资源、河流湖泊等情况,
本书结合我国山地多、平原少的地理格局,以西部典型平原城市——成都和典型山地城市——重庆为例,比较两类城市在多中心转型下的城市环境绩效。本书基于空间视角,运用城市地理、城市经济、城市生态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创新性地分析了我国平原城市和山地城市的多中心开发特征,定量揭示了其演化机制和环境绩效。本书每章相互独立又不失整体性,围
本书是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新形态教材,介绍了数理统计分析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基础理论和软件操作,加强了统计分析和数据科学的融合。全书共12章,内容包括数据描述性分析及探索性分析、科学绘图、环境数据分布与假设检验、参数及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生存分析、降维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特
本书从地层地质条件和生态系统结合入手,研究了高原高寒地区矿山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提出了治理修复的关键是查明生态地质层的破坏程度,通过人工干预构建来修复破坏的生态地质层。并针对青海木里矿区生态系统的破坏问题,论述了“一井一策”和“地质+生态”治理修复原则,建立了高寒煤矿区的生态修复模式,形成了治理修复破坏的生态地质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淮河流域**的湖泊,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调蓄湖泊和苏北地区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在区域防洪保安、城乡供水、农业灌溉、交通航运及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与资源优势。本书共10章,从湖沼学的角度概述洪泽湖的自然地理、历史演变、社会经济,重点从水化学、沉积物、水生生
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亦是我国应对全球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本书重点阐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项目“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围绕“数据获取与融合、整合分析与理论突破、发展模型与评估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