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本书论题的“马克思的哲学观”,指的是马克思对于哲学本身或“哲学一般”的态度、立场和观点,可以作为我们反思马克思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切入点。本书立足当代视野,全面考察了马克思的哲学观的思想史前提、逻辑进程、时代属性、基本内容、关键特征、其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以及理论回响和当代意义等问题,呈现出一幅关于
本书是对2019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总体评述。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能使我们透视百年来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深层意涵和整全意义。从2019年、1949年到1919年,在这种回溯性地进程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
这是一部有关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导读式作品。是继《英国的新马克思主义》和《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深度透视》之后的系列姊妹篇作品,是集可读性与思想性、通俗性与理论性于一体的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又一力作。 本作品分为新历史主义、新理性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三个部分,主要选取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15位代表人物的22篇经典文本做了较为全面和
本集刊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2001年创刊,自2007年以来连续三次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21年获得我社优秀集刊奖,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本刊从2015年起改版,每年出版两期,2020年转入我社出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为他们的后继者所深化、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就是蕴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中,反复出现并具有规律性、概括性的观点。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就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中。因此,本书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名著为主导,同时精选了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俄国与苏联马克思
本集刊原由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新夏教授主编,从2023年第1辑开始转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改为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主编。主编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众多知名学者,如丰子义、杨学功、汪信砚、吴晓鹏、孙伟平、鉴传今等,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每年度所发表成
本书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为基础,以哲学的方式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为依据,充分考虑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求,建构一种新的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贴近教学、贴近教师、贴近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理论视
本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创新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对冯契和李达在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上的贡献进行了多维度的比较,对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深刻的揭示。首先,本书阐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的内在逻辑、三个发展阶段、11位代表性人物,阐发了冯契和李达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具体表现、主要特点、深
本书基于MEGA2等一手文献,运用文本学解读和思想史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详细梳理了工艺学的思想史谱系,全面呈现了马克思工艺学笔记的文本原貌,系统剖析了马克思工艺学研究的历史过程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建构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深刻诠释了工艺学语境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话语与科学内涵,有效回应了西方学者对马克
本书以通俗浅易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对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主要范畴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