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国家政治体制还是在全球治理上,自由民主之秩序都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这本专著中,白彤东教授提出受儒家思想启发的可替代政治模式,试图解决当今全球的一些根本政治问题。 在国家政治体制问题上,本书认为,儒家可以认可自由民主政体的自由部分,儒家也可以认可机会平等与以人民为本的政府问责等民主理念。但是,儒家会把更多的政
本书的“总论”分上、中、下三篇:上篇集汉、唐、宋、明诸家对《庄子》的论说,近似于《庄》学简史;中篇收入晚明高僧及儒生们的《庄子》评论,重在衡定《庄子》与儒、释、道三教的关系;下篇收入方以智本人的文章,可以看作《药地炮庄》全书的纲领。三篇总论基本上概括了《药地炮庄》一书的主要内容,剩下的则属细节和具体的论说。本书是专门针
本书是一部以全新视角解读《道德经》的作品。《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道家经典,仅五千余言,但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对中国的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书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为“道经”与“德经”两大部分;其内容从多方面论述宇宙的本体、万物之源、自然规律等等,并
本书选用《道德经》辜正坤最新修订英译本(2007年版)和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的译作(1999年版)这两个具有鲜明特色且风格迥异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从词汇、语法和风格三个层面对这两部英译本中所折射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结合语言的异质性问题给文化翻译带来的困难,论述两译本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最自然贴
本书的基础是干春松教授在北大讲授多年的“儒学与中国社会”课程的讲义,共十五讲。作者致力于儒家思想和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书稿涉及“儒学的基本内容与演变”“儒学与传统政治”“儒学与中国地方秩序”乃至“儒学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等主题。其中许多论题体现出作者对儒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的独特认识,比如“儒家与经济”“儒家与宗教”等议
《论语通义》是一部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论语》进行翻译、注释和解读的图书。《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代表作品,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它作为四书之首,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影响力。本书作者将多年的研究心得融入本书的创作,逐句译释的同时,增加了更多时代的注解。全书为
先秦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百家争鸣,所提出的种种学说与观念奠定了此后中华文明的思想根基和框架,深深影响着后世的中国人。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的巨擘,学贯古今中外,卓有见地。本书选取梁启超在多部著作及讲演中解读先秦诸子的相关内容并进行重新编排梳理,以儒墨道法四家为主要线索,帮助读者通过一代
本书包括两种:《孔子家语》《曾子注释》。虽题名孔子、曾子,内容都为后学搜集与两者思想学说相关材料汇纂成书。孔子为儒家学派开创者,曾子为孔子高弟,两书在思想内容也有承续之处,现汇为一编,可资研究者比较阅读,研究孔门思想之传承。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原书二十七卷,今本为十卷,共四十四篇。是一部记
来华耶稣会士对儒学典籍的译介,直接促成“中学西传”与欧洲启蒙思想界之间的互动,他们与来华托钵修会在“礼仪之争”中围绕儒学宗教性问题展开的讨论,亦引发中国天主教史上的重大转折。本书立足拉丁文原典,一方面借助中西方版本学的方法,从传教士中外文儒学译述的编目整理及提要撰写起步,旨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勾勒出康熙朝“儒学西传”的整
儒家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国思想学术之主干,自先秦至明清,儒家思想流派的不断演进和发展持续地丰富着中华文明的内核与生命力,并构成了中国人的主要思想体系框架。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的巨擘,学贯古今中外,卓有见地。本书选取梁启超在多部著作及讲演中围绕儒家思想展开讨论的内容并进行重新编排梳理,以帮助读者通过一代学术大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