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新开的一门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精炼地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总体上,本书有如下特点:一、注
本书一百二十六篇文章,涉及朱子研究的方方面面,既有对“命与体用”“尊德性与道问学”“四端七情”“知行合一”等思想义理的分析,也有对“朱子的亲属”“朱子的行、居”“朱子对妇女”等私人化话题的叙述,更有对“朱子的记忆力”“朱子的幽默”“朱子的酒兴”“朱子高歌”等趣味话题的探讨。对于专业读者来说,本书解决了很多悬案,也为一些
《近思录》十四卷,凡六百二十二条,南宋朱熹、吕祖谦合编,为后来性理诸书之祖。此书成于淳熙二年(1175)。朱熹序云:淳熙乙未之夏,东莱吕伯恭来自东阳。过余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相与读周子、程子、张子之书,叹其广大宏博,若无津涯,而惧夫初学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以为此编。《近思录》按照分类专题选编了
本书*面而翔实地研究了理学在东亚各国的思想流变,通过对理学著作的文文献检证探索了理学代表人物的思想内核和言行表象。全书共分有《周敦颐与道教的关涉》《猪肉与龙肉》《从利玛窦的改编看朱子的理有偏全说》《上元醮与皇极》《阳明丛考》《李退溪的王阳明批判》《儒学的超地方性和在地性》《朱子学在琉球的落地生根》等十二章,相继对周敦颐
本书从朱熹的生平入手,回到时代与历史交错的现场,认为朱熹在社仓的实践中开启了他的理学世界的构建。同时,他从秦汉以来的“职”的政治含义和宋代以来对君权的讨论中汲取思想。最终,朱熹拈出“职”这一个字,串联起“理”“事”“性”“命”等核心概念。
本书基于作者近20年的强迫症干预经验,系统介绍了体悟疗法的宗源、沿革与进展,并有基于个案的类型总结和实操模板。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强迫症的理解和描绘,第二部分是体悟疗法的理论和设计,第三部分是实际操作。
周敦颐是中国哲学史、文化史上的伟大思想家,他的伟大贡献在于开宋明理学之气象,引宋代思想之新路,学界尊其为理学开山道学宗主。周敦颐影响后世绵历千年,播于东亚五国,遍及古代中国、朝鲜、越南、日本、琉球。《日本濂溪志》将日本的周敦颐文献进行挖掘整理,揭示濂溪学在日本的文化史与社会史价值,也深化拓展中国古代学术史、思想史的研究
本书以宋代佛道挑战、清代汉宋之争为背景,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首次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系统全面研究,深入挖掘朱熹克己、复礼、为仁及三者关系的诠释意涵,深刻揭示其诠释的理学化、阶段性、发展性、矛盾性特征及其成因,彰显了朱熹内倾的学术特征、“致广大,尽精微”的学术特质与深远影响。
《正蒙》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关学宗师、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的代表作。《正蒙》一书不仅集中阐释了张载思想的核心与全貌,也开启了宋明理学真正的理论框架,对二程朱熹、陆王心学、明清气学与实学以及近现代中国哲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是作者多年研读《正蒙》,参正古今各家注释评价撰写而成。在撰写时,即力求遵循、还原、解析张载原义,
本书是对于二程思想发展传播的研究,围绕二程语录及伊洛门人展开,分析《程氏遗书》《程氏外书》中有名姓以及时间、地点可考的各卷材料,阐明不同时期,不同学者记录的二程思想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