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现代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为中心,在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下,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深入剖析,阐明中国传统思想在现代遇到的困境,作为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解决这种困境,知识分子又是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价值与意义。本书在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基础上,运用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思想史与学术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本书从思想史角度切入,以科学主义思想对唯物史观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影响为主线,在介绍五四运动前后科学思潮传播概况的基础上,分别分析科学主义中的唯物主义、进化主义和实用主义对于中国先进分子选择、接受、初步阐释唯物史观的理论中介与桥梁作用,以及中国先进分子将科学主义与唯物史观结合后的初步实践,指出中国先进分子将科学主义与唯物史
本书以大历史观为研究方法,以近代以来中国现实的社会变革及其时代问题为经度,以不同时期的哲学思想的主线为纬度,融事件、观点于著述之中,理论地再现这一系统模式中的哲学发展的立体图景,呈现出中国梦视域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成与发展逻辑的问题聚焦、规律总结、理论特色、发展动向与时代意义,凝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经验与理
个体及个体化是近现代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马克思在反思和批判资本现代性的语境下,把个体自由与人类解放结合起来,并在继承近代社会政治哲学重视个体本位的基础上,通过强调社会关系和实践活动的基础性,把哲学史上对个体及其自由的理解转化为社会关系中的个体之自主活动和自我实现问题。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理论的价值
本书分六章,内容包括: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本质和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主流文化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当代命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形态学与人本思想。
本书将近代中国唯物史观史学话语建构问题置于知识与社会互动的语境中加以探讨,全方位、多层次地考察了思潮(社会、政治、学术等)、媒介(报刊文章、学术著述、通俗读物)、读者(专业学者和社会大众)与近代中国唯物史观史学话语建构的关系问题,着重分析了近代唯物史观史家围绕着当时中西交融的史学思想资源、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马克思
除了导论和结论,本书正文共有五个部分。 第一章介绍了意识形态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和其阶级属性,并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演进与其中国化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和梳理,探讨了意识形态与党的执政安全之间的内在逻辑; 第二章分析了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安全理论形成的现实背景,指出当前国内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全新形势,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意
学术界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黄金发展期的延安时期已取得了多方面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但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对象进行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本书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现实诉求、思想基础、主体系统、创新成果、经验与启示进行广泛的系统研究,深化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研究。第一,为了更好的探讨延安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陈唯实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自己的理想,锲而不舍地实践着哲学到大众去的志愿,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作出独特而不可替代的贡献。本书以陈唯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践活动为线索,将他各个历史时期遗留的文本作为原始材料进行深入解读与分析,力图全面阐述、公正评介他在20世纪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创新之源。伟大变革时代总是伴随着伟大思想的创新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已历40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以方法论自觉即用范式图谱 深描在改革开放伟大时代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学术史,是当下我们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和重大理论课题。 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