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史》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道教史的著作,它从探讨宗教共同点出发,论述了道教从东汉孕育诞生,直至近代近两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涉及的问题包括道教的信仰与道术、戒律,道教的经典与宫观,道教的派别与佛道关系等。展示了道教的历史发展主脉,对于后世的道教学术研究影响深远。全书以道教历史发展为线索,阐明了道教在不同阶段的
太白山宗教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太白神信仰是太白山宗教文化的缘起和底色,道教文化是太白山宗教文化的主体,佛教文化是太白山宗教文化的重要组部分,此外,儒教、天主教、民间信仰等是太白山宗教文化的重要补充,它们有机构成了太白山宗教文化的整体风貌。《宗教文化考略/太白山丛书》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考证,并
本书对元代中后期著名道士陈致虚的生平行事及丹道思想进行了较为详备的考论。以文献为据,考察了陈致虚的道士身份、师承情况、传教活动和主要著述;厘清了其阴阳双修的丹道思想,以及蕴蓄其中的伦理思想和“三教合一”思想;探讨了其对建立全真道南北合宗谱系的贡献。最后,揭橥贯穿陈致虚思想与行为的主线:建构阴阳双修的正统地位,论证阴阳双
《道教学刊》为集刊,计划每年出版两期,其目标是探索国际共通的老学与道教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多样性的道教学术新范式,引领国际老学与道教学术前沿,每期包括学者访谈新史料专题论文动态与书评4个栏目。本期主要为首届关公文化国际前沿论坛论文选刊,包括《<龙门正宗四修同真教谱>文献二则》《中国社会中的关圣帝君》《宋元道法文献中的关羽
陈抟(871~989),在《宋史》里有传,字图南,号扶摇子,历经晚唐、五代、北宋时期,著有《胎息诀》、《指玄篇》、《观空篇》、《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是道家著名学者、养生家。其修炼思想对道教内丹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易学思想对儒家学派的邵雍、周敦颐、朱熹等人产生
本书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
王母娘娘、妈祖、碧霞元君、魏华存、后土娘娘等,这些中国传说里的女神,也包含在道教神仙体系之内。有关她们的信仰是怎样形成和流变的?信众群体是什么情况?这些女性神祇对当时社会有什么影响?本书选取几位有代表性的女性神祇,对道教女神信仰进行初步的介绍和梳理。
《江西文化蓝皮书》(2018)集中分析万寿宫文化的各个方面。基于运筹区域宗教信仰的资源优势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精神价值这两者相结合的文化视角来对万寿宫文化进行区域调查与对策研究。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万寿宫文化发展总报告、万寿宫文化专题研究、全国各地区万寿宫文化调查报告、万寿宫文化相关热点问题研究。总报告主要撰写了历史
求神问仙是中国中古时期宗教表达的重要形式,也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中古时期的仙和修仙者都被描绘成一群神秘、隐匿的人。而康儒博在这项开创性研究中的看法则大异其趣。康氏认为,仙并未脱离社会,仙仅仅是诸多社会角色中的一个宗教角色,且在这种映照之下得以成立。修仙者不是绝世的,他们要在社会环境中寻求治病救人、预测未来
本书结合文献与田野调查,阐述历史上福建省闽东福鼎地区的太姥仙道信俗、乡土宫庙和民间信仰、道教文化和宫观道派的发展状况,也针对当地太姥信俗、民间信仰、道教宫观以及太姥道教艺文等加以整理和研究,对于保存福鼎地区的道教历史资料及理解地域性的民间文化信仰历史状况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