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的知识图谱技术对于数字人文资源组织有着重要而独特的价值。使用知识图谱重构数字人文资源,改变信息的获取、处理与表现方式,可使研究人员更加便捷地发现和验证人文世界的规律、脉络、趋势,在与史学、地理等领域的关联中获得更加宏观的学术视野。本书首先介绍了数字资源组织与表示的基础知识,以及知识图谱的概念、起源和发展;其次,针对
本书设“概念与实践”“基础设施”“数字文献”“教育教学”“DHer访谈”等栏目,收录了《页面图像:通往数字文档的视觉历史》《<汉书·艺文志>目录分类再审视》《论信息时代下的互见文献研究》《何捷教授访谈录》《中文与韩文数据集的创建、关联与分析》《历代碑刻数字化研究平台的构建》《以搜韵网为例谈诗词知识图谱的构建
本书设数字与人文与评价、DHer访谈、概念与实践、基础设施、文本分析、未来学者论坛栏目,收录了《“数字人文的学术评价体系:定义与规范建构”研讨会发言汇编》《方秀洁教授访谈录》《数字人文在日本的语境》《数字韩国学研究:新进展与新前沿》《数字人文发展的“主导者”与“使能者”——2020数字人文年会“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专
本书设“概念与实践”“基础设施”“文本分析”“艺术与传媒”“DHer访谈”“未来学者论坛”等栏目,收录了《人类世与帝国:人类记录的话语网络》《延迟:20世纪中的技术与小说》《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近代报纸广告图片聚类方法》《基于关联数据和IIIF的数字文献资源再组织研究——以上海图书馆历史人文大数据平台近代报纸资源为例》等
2020年1月《数字人文》创刊,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辑为《数字人文》2020年第2期,收录数字人文领域论文14篇,除了有关数字人文概念与实践、文本分析、基础设施、教育教学、评论与批判以及访谈论坛外,本期还结合当前防疫形势,开设“疫病与公共卫生专题”,探讨“疫情的流图”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本书设DHer访谈、基础设施、概念与实践、文本分析、数字史学、文献杂俎栏目,收录了《包弼德:数字人文要配合学术思考》《敦煌智慧数据研究与实践》《经济学、种族和美国战后小说:一部计量文学史》《对科幻小说叙事形式的识别与分析》等文章。
2009年,“数字人文”作为一个舶来概念进入中国学界,其内涵与外延已日渐明朗,即旨在针对计算与人文间的交叉领域进行学习、研究以及创新的一门学科。现今“数字人文”已在人文学术研究与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书即聚焦这一热点,收录数字人文领域论文15篇,其中收录了基础平台建设、历史地理研究、文本风格、社会网络、方法新阐
本书以认知语言学提出的基于使用的语言模型为理论依据,以英汉原创与翻译散文语料库为基础,对比分析文学性语言中的意象和语义结构,并探索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的方法。研究的创新性在于将语料库与数据可视化相结合,有效利用R、Python、D3.js等多种文本分析、统计计算、数据处理和呈现手段,展示了数字人文方法对英汉对比与翻译及
本书内容全面、思想深刻。两位作者以批判性视角对数字人文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绍,为读者了解数字人文的历史沿革、理论框架轮廓以及数字人文今后的发展前景提供了精当的论述。两位作者在写作时突出展现了数字人文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有意忽略对专业细节的描述,使得本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两位作者通过对语言和论点的精心组织,引导读者参与到对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文学科研究、生产、传播的方式。数字人文,从一个极为专门的学术领域正在成为一种学术时尚;从强调文化记录的产生、保存、解释和呈现形式,到对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颠覆。本书的几位作者是数字人文的实践者,他们将数字人文界定为一种新型学术模式、组织形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