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抗疫·云端相约——四川大学诗歌征文暨云端朗诵会”征文活动的诗歌,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多角度地反映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同心抗疫的家国情怀。作者们在一首首充满爱心和激情的诗篇中,以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忧虑与期待,颂扬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和社会各界人士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共同抒发了抗疫防疫的必胜信念。从这些作品中,我们
本书稿为作者多年学术论文、译著、文学作品之集成。分专业论文、前辈的革命史、诗歌散文、译著四部分,共36篇作品。其中,专业论文有些为合著,有些为独著。内容有关于蒙古历算的,有相关蒙古文数据库建立工作方面的,有拉丁转写方面的,专业性较强,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很好的现实意义。前辈的革命史介绍了其家族中多位革命先辈的投入革命及
《人文道理:一位普通高校人文人的教育理念与思索》为作者张开祝多年来撰写的与人文教育或高等教育有关的各类文章,多是人文主张的表达,故也可称之为“人文道理”。人文以“道”,传播以“理”,简称“人文道理”。内容包括人文理念与主张、人文浸润与化育、人文精神与文化、人文关怀与管理四部分。
教育是人所特有的实践活动,她的属人特性似乎是不言自明的。既如此,何以有人文教育一说?俗语云:缺什么,吆喝什么,这句大白话其实凸显的是问题意识,或者说暴露出我们对教育功能某种结构性失衡的焦虑。话题的场域如果延展一些,我们可以将人文教育置于所谓通识教育的模块下予以考量。通识教育的初衷,是要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培养兼具科
中国在校的大学本科生已经超过两千万人,如何改善大学的本科教育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首届中国文化论坛以“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为题,着重讨论如何转变我国大学数十年来形成的传统本科教育模式,从以往那种只注重专业教育而缺乏通识教育的本科培养模式,转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的本科教育模式。许多学者提出,本科教育和大学人文
本书论文多数都是从事人文社科教学的教师们近一年多来在原有基础上的教学实践和质量提升的经验总结, 是对人文社科相关专业教育教学持续探索的结果。有对国内高校思政课的创新研究,有对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研讨,有对课程改革和教材的探索, 有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也有科学研究的成果,等等。每篇论文各具特色,力图从不同的角度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