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重要的通俗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予以特别关注,试图抛弃翻案的思路,关注鸳蝴文化的传承方式及其所承担的功能。各自呈现了鸳蝴派发展的某一个瞬间,并尽可能对应近现代文学史的几个关键节点晚清科举废除和报人群体的形成、民初写情小说的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五四围绕文学期刊展开的新旧之争、1930年代鸳蝴文学的新变、抗战背景下雅俗文
本书为作者长期关注中国左翼文学和翻译文学研究的成果。本书聚焦左翼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的相关研究,对左翼文学的生成与发展、传播与接受、评价与意义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究。其中上编对阳瀚笙、蒋光慈、丁玲等作家展开专题研究,分析了左翼文学的不同发展面向及其与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密切历史关联,而下编
有地域文学存在,就必然有地域(区域)文学史的存在价值。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泰州历史悠久,积淀着厚重而富有个性的地方文化与文学。《泰州文学史简编》是一部地方高校的中国语言文学相关专业与课程的建设成果,也是一部地方文学与文化演进史的初步总结。它勾勒了从远古到唐,从宋元到明清,从近现代到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泰州文学的脉络
本书遵循编年体例,时间跨度自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创立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全面记录了学衡派及其成员的活动轨迹。作者利用档案、报刊、日记、书信等一手材料,以学衡派为核心,详细探讨了诸如新式学堂的建立、国语推广、胡适与梅光迪文学改革观点的交锋、院士评选、学衡派的期刊阵地建设,以及相关大学文脉的承继等学术思
本书取曾在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的吴宓先生创办的《学衡》之意,论究学术,涉及文学、文化、语言、电影等研究。主要研究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想史中文学制度的社会思潮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作家个人生活、历史事实、文学传统与文学创作、文学创新质检的关系研究,文学的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文学史对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东北抗联文学综论、作家作品研究和经典文本解读三个方面梳理了历时90年的东北抗联文学创作概况和不同阶段的创作特征;总结了东北抗联纪实文学的创作特点是以“真实性”为精神内核呈现出近历史真实的整体趋向,对于被忽视的东北抗联儿童文学创作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出其重要价值;最后,书稿对《音乐会》《密林火
明代是中国古代文艺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也是古代文艺思想的总结初期和近代性滥觞阶段。明代文艺思想不仅阶段性鲜明,而且因为哲学思想的深刻变化,政治经济发展与此前的异质性,使这一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文化积累了新的、丰富的学术智慧。本书以明代文艺思想的发展为中心,在古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梳理论述明代思想发展的历程。全书分为
《中国当代文学史》时间跨度1949—2000年,系统阐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产生、分期和时期特征,文学体制和文学生产方式,文学思潮的演化等重要问题,描述了各时期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类的状况,并评述了当代文学的主要作品。上编一至十五章,通过对左翼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在文学资源、文学刊物、文学批评等方面的逐步变化,有说服
19世纪末,伴随着现代教育体制下文学学科的建立,大量中国文学史教材和参考读物应运而生。在林林总总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中,施慎之《中国文学史讲话》只有短短10万字,乍看只是一本不起眼的小册子。该书体量虽小,内容却十分完整,其研究范围,上起先秦,下迄清末,诗、文、辞赋、词、曲、小说,诸体皆备,举凡重要的作家、作品,都予以简明扼
《中国文学史新编》是张长弓为河南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课程而编写的教材,于1935年由上海开明书店首次出版。这本文学史的体例“以时代为纲,以文体作风、派别为子目”,力图“见其史的流变”。这在当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此书出版后为众多文学史家所赏识,当年就有西南联大等多所高校以此书作为教材,为此,该书曾再版三四次。郭绍虞认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