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根据2019年4月初至2020年10日中旬,在云南省河口县瑶族聚居区田野调查,集合作者若干次参与到当地瑶族人民各种仪式活动中的体验等创作而成。作者立足于田野的第一手材料,结合民族学的学理逻辑关系,分析论述了红河州河口县瑶族的族源、族称、迁徙、人文地理,以及河口瑶族的生活、河口瑶族的社会文化、河口瑶族的婚礼、河
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文学是特殊的也是复杂的。这种文学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根源于元代文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元代是草原文化、农耕文化、西域商业文明的多元冲突、融合后形成的多元一体文化,这对元代社会环境、政治秩序、文人精神、审美趣味、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个多元一体的新的文化体系中,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文化的影响不
本书以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结构为出发点,选取傈僳族为典型个案,深度剖析傈僳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协调整合的历史进程、实践模式及动力张力,总结出协调各民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的现实路径,对于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书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探讨了游牧社区中的“猎民”的社会文化变迁,力图使世人对有关“猎民”的刻板印象有所改观。本书力图鼓励及推进当地主导力量与当地牧民关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居民生计改善等等的对话,努力提倡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边缘参与主流的潜能,以达到国家倡导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共享发展的社会效益的战略目标。
本书以中国近代影像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影像诠释”理论与方法的建构,从影像中诠释民族形象是对“民族形象”宏大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补充,强化了民族形象的直观性认识,强调中国近代影像携有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并反映与塑造了民族形象。本书从民族精神形象、民族制度形象、物质文明形象等三个维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认证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一方面,中华文化由多民族传统共同构成;另一方面,这种多元文化又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向现代转型。如何在民族传统与国家力量之间互动,是民间文化精英面临的重要问题。本书以歌师唐德海及其传承人为研究对象,依托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视角,描述和解读唐德海及其传承人传承赓续的民间文学,探寻歌师所呈现的个体与群
本书将蒙古人在欧洲和亚洲的征服、统治和外交往来的历史置于中古时代游牧群体与农耕文明交往的宏观背景下,对其军事征略、政治捭阖、外交往来、商旅交通和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较为客观地归纳了十三、四世纪蒙古人与欧洲交往的历史动因、特征和影响,可以为我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荣发挥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书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为主题,收录了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1)》的基础上,继续对我国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进行了分民族、分地区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各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基本现状,利用文
本书综合运用了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及方法展开,尤其重点使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对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凤坪村的政治经济、人口流动、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在深入挖掘整理凤坪畲村的珍贵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展示了广东凤凰山畲族作为畲族发源地族群的独特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新时期该村落
契丹是为中华文明发展和传播做出重要贡献的民族。它诞生于苦难中,生长于夹缝中,崛起于与周边民族争霸之中,然后争霸西亚近百年,最终整体消失,给后代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契丹建立雄霸东北亚的帝国,在东亚强权并起时代强势崛起,以开放姿态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来巩固和繁荣自己民族。契丹兼具农耕帝国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