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为期一天的“中国古代服饰与礼仪”学术研讨会。本书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服饰与礼仪”学术研讨会的重要成果,汇集三十余位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报告及讨论。着重一提的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名誉院长、终身研究馆员孙机从“从衣裳到深衣”“唐代服装怎样走向双规制”“清装与元、明
《殡葬仪式策划与主持》共分两篇、十三个模块。理论篇主要介绍殡葬仪式策划基础、殡葬司仪洽谈——主持素养和殡葬司仪的形象要求;实操篇包括气息训练、形体训练、洽谈训练、护灵仪式、告别仪式、入化纳灵仪式、骨灰安葬仪式、公祭仪式、清明主题纪念活动和其他殡葬仪式。本书既探讨了有关殡葬仪式策划与主持的概念、内涵、新趋势,又全面细致地
《殡葬文书写作》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叙述殡葬文书写作的基础技能;第二部分按照逝者从临终到葬后祭祀完整的殡葬活动顺序,针对其中每一环节可能需要的殡葬文书写作服务依序编排,形成第二章至第九章;第三部分针对殡葬服务单位日常管理实务所涉及的文书工作需要,形成第十章至第十一章。本书打破了传统教材的归类方法和编写方法
《朱子家禮》於元末明初東傳至朝鮮半島,在其本土化、庶民化的過程中,衍生出“諸具”這一獨特的文獻記載形式。朝鮮禮書中的“諸具”項與中國傳統禮學中的禮器名物有諸多相似之處,對“諸具”的研究本質上是對禮器名物的訓詁考證。本書以《家禮》通、冠、婚、祭禮中的名物及其在朝鮮王朝的播遷爲研究對象,以《韓國禮學叢書》中收録的120册1
蒙古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俄罗斯和蒙古国。历史上形成的蒙古族民俗文化跨境、跨文化传播以及跨地域发展的平台,可成为当下中国与蒙古国、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国际性平台。本书主要探讨了借助蒙古族民俗文化,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路径与可行方案,包括在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等口岸城市建立蒙古族民俗文化产
青铜乐钟制度是周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深入了解周代礼乐文明特点的新窗口。本书在力求全面收集、整理东周时期出土乐钟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三礼文献、金文及简牍等文字资料,采用综合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建立东周乐钟的年代学序列,进而探讨这一时期青铜乐钟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以及在不同地域间的编列制度差异,并尝试
《春节》是《手电筒看里面科普透视绘本》冬季特别版中的一本,是一本能带给孩子全新阅读体验的科普绘本,适合3-6岁小朋友及家长亲子共读,或是小朋友独立阅读。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各地的习俗不尽相同。《春节》一书,呈现了中国各地及国外庆祝春节的方式,让孩子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全书采用独特的光影透视效
岁时令节,包括上古时期制定的二十四节气和历史形成的传统节日。今天,在传统文化雍容重返日常生活的香软气氛中,那些容易激发城市人心底波澜的题目,经过一番善意的打磨和抛光,被推到新的空间,赋予了时代精神,是邀约、召唤、启迪,也是警醒、规劝、诫勉。农耕文明滋养后工业时代,城市文明礼拜农耕文明,需要合适的载体与通道。庄重而亲切的
《仪礼集编》十七卷,清盛世佐撰。以嘉庆九年冯氏贮云轩刻本为底本,以乾隆间内府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进行点校。“中华礼藏·礼经卷·仪礼之属”之一种。《仪礼集编》是清代学者对历代《仪礼》文献的甄选、汇编,汇辑了由汉至清初《仪礼》相关问题的主要学说,资料详实,体例严整,时有新见,是清代“集解体”《仪礼》学文献的代表。
本书是讨论中国古代君主的陵墓、祠庙与祭祀活动的历史学专著。该书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当权皇帝对其前代帝王的尊崇与祭祀活动,选取了从西汉末年王莽到清代中前期的康熙、乾隆等皇帝为例,并对背后的原因加以剖析,比较了宗庙、文庙、武庙的祭典的异同,揭示此类祭典背后政治内涵及运作模式,即现任帝王欲与以往君王建立某种权力联系,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