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夏鼐先生博士论文《古埃及珠饰研究》的英文版翻译而来,并添加了1400幅图。书中以分类研究结合统计学的方法,从串珠的考古价值、研究方法、制作工艺、分类、断代以及古埃及和其他地区的文化交往等作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其英文版自出版以来得到广泛关注,迄今为止,依然是串珠研究的唯一专著。有鉴于此书的特殊历史和学术价值,在英文
截至2015年,德国共有70余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60余人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奖项。分析其中的原因,肯定有很多种,比如科研实力雄厚、科学家人数众多、科研条件优越等。其中有一条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科学知识的普及。 让每一个孩子阅读好的科普读物是德国社会的共识。德国的科普图书种类繁多、学科齐全、知识严谨、印制精良。 在德
“历史百科大惊奇”系列是一套引进自英国的经典少儿科普图书,入选英国图书设计与制作品牌系列图书奖,共计12本,内容涵盖了恐龙、动物、历史、人文、地理等多方面的百科知识。书中精选十个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以排行榜的形式呈现,新颖独特。这些内容都是从孩子观察探索世界的角度出发,适合孩子阅读,可以激发探究真相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启发
古埃及人认为,人死后会获得新生,所以把遗体保存好,就可以让死去的人更好地享受新生。遗体被制成了什么?对了,就是木乃伊。木乃伊的制作过程,繁琐而充满挑战,一不小心就会出错;配套的各种工具极其考究,还有必不可少的护身符;法老的陵墓也是伟大的设计,带给考古学家发现奇迹的动力。搭乘时间的飞船,让我们回到古埃及,探究制作木乃伊的
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赴埃及考古和研究”成功立项。作为重大项目的一个环节,考古所科研处组织和聘请国外和国内六位埃及学家做了十三场学术报告,对埃及学和埃及考古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讲解。讲座主题包括埃及学和埃及考古的历史与现状,古埃及的年代学,古埃及语言文字的解读与研究,古埃及人的王权统治、宗教观念和神
《木乃伊的诅咒》以1926年艾米莉·参姿在埃及的考古为背景,以寻找奥西里斯之墓为主线,用日志的方式,逐一介绍了古埃及文明的典故、常识和知识,比如神灵名称的由来、木乃伊的制作与涵义、古埃及法老的更迭、图坦哈蒙之墓等。当然,更具神秘感的就是艾米莉·参姿科考队的目标:奥西里斯之墓!然而,当这份日志
《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为“法老·王”大展配套图录。南京博物院将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精心挑选出的近百件古埃及文物精品与南博院藏西汉诸侯王陵精美艺术品进行对比展示,试图在物质、文化、思想等领域的从古代东西方不同的视野进行阐释。
古埃及人将尸体制成木乃伊来保存,是认为人死后复活的灵魂能够附着在原来的躯体上,以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和怀念。后来这种将尸体做成“人工干尸”的方法逐渐传播到全世界。《十万个为什么木乃伊的故事》针对青少年读者设计,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奇妙的木乃伊,包括木乃伊是什么、古埃及木乃伊、其他木乃伊、著名的木乃伊、古埃及的木乃伊制作、研究木
《在美国国家地理大探索系列:木乃伊总动员》中描写了10种保存死者的方法。其中包括一些惊人的细节。木乃伊无论是烟熏、包裹、捆扎还是冻干而成,你都会深深被书中精彩的内容所吸引——包括有皮肤的、有骨头的、有头发的,穿衣服的、戴珠宝的,甚至有文身的木乃伊。 《美国国家地理大探索系列:木乃伊总动员》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死者可怕的脸
神秘的木乃伊是皮肤保存完好的已死去人或动物的不腐尸体。许多木乃伊可以历经几千年,至今仍保存完好,它们能“告诉”世人死者生前的样貌。木乃伊可能是在极度干旱、寒冷或者潮湿的自然环境下的偶然杰作,但更多是出于宗教原因而人为制作而成的。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是为死者的灵魂提供一个居所。对于木乃伊好奇的你一定会有许多的疑问,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