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关东大地震(1923年)、东南海地震(1944年)、三河地震(1945年)、新潟地震(1964年)、阪神·淡路大地震(1995年)和东日本大地震(2011年)等20世纪以来日本灾害史上6次重大地震灾害中的媒介信息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背景和媒介环境下,分析各种形式的媒介在历次地震中的功能发挥,最终
本书共10章,分别介绍了反应谱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反应谱与设计谱之间的关系、当前设计谱存在的问题、等效地震动模型、脉冲型地震动、远场类谐和地震动和地下工程地震动的规准和双规准反应谱特性等内容,本书可以作为地震工程和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的参考书籍,也可以作为从事地震动反应谱和设计谱研究的参考文献。
该书为学术与科普之间的读物。该书主要简介了地球的起源与演化,从大爆炸到人类文明的崛起。该书以有趣的叙述,向读者讲述了行星、地球和气候科学。涉及物理学、天文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该书描述了地球的完整的故事,从恒星中化学元素的合成,到太阳系的形成,到地球上居住气候演的变,到生命和人类的起源。本书还涉及银河系中其他适合居
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方法及工程应用实例
本书采用地震社会学和救灾制度史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和问题导向,着重对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基本概况及特点,以及由此而引起我国现行地震救灾管理、救灾队伍、救灾医疗、救灾物资、救灾捐款、灾后重建、救灾科技、救灾立法、救灾宣传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变化,进行了系统深入的专题研讨,并对上述相关管理制度转型升级提出了具体对策与措
本书以面向公众的地震灾害信息采集与服务为主线,介绍了地震灾害信息特点以及多源信息、公众在地震灾害采集和分析中发挥的作用,并对地震灾害信息挖掘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围绕公众参与式的地震灾害信息分析需求,阐述了PPGIS、基于网络众包的信息收集、大数据分析、公众参与式的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理论和方法;介绍了基于遥感监测和台站的地
本书把重力场变化与地震发生的关系问题扩展到第三方——地下质量的迁移,研究了三者间的关系。将中国华北、云南两地区重力的信息数字化并组成时间序列(长度分别为12、14年),发现地震的发生与重力场变化和地下质量的迁移有关。地震往往发生在地下质量的迁移率、重力场重力变化强度达到其极值的那个时刻。地震发生与地下质量迁移有关的发现
本书主要介绍地磁异常快速、精细反演的方法和技术,特别是针对磁法勘探中存在的剩磁、退磁效应问题,提出剩磁条件下的磁异常振幅反演技术、磁化强度矢量反演技术;以及通过磁异常反演提取剩磁信息及磁异常分离方法,讨论强磁性体的退磁作用及磁场响应特征,介绍剩磁与退磁同时存在的复杂条件下地磁异常反演方法。
本书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地震地质环境特征,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对稳定大陆地震构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通过布格异常梯度的定量研究,给出了江淮地区中强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构造格局,探讨了深浅部构造关系与解耦现象。在第四纪盆地与中强地震关系方面,通过洞庭湖盆地周缘断裂活动性调查,提出了该盆地第四纪演化模式及与中强地震关系密切
《Access数据库应用基础实践教程(微课版)》是主教材《Access数据库应用基础(微课版)》配套的实践教材。《Access数据库应用基础实践教程(微课版)》共两部分:第1部分为实验指导,第2部分为主教材的习题参考答案。各章在安排实验内容时,首先对每章关键知识进行简单梳理,然后用医院真实门诊管理信息系统脱敏后的数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