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克拉通的形成、演化及破坏的过程,是经典板块构造理论的盲点,也是现代地球科学的前沿科学主题。华北克拉通的陆壳物质始现于38亿年前,最终克拉通化完成于18亿年前,此后经历了十多亿年的稳定地台阶段,至中生代其东部整体经历克拉通破坏;相关地质记录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为全球十余个典型克拉通所仅见。北京北部的燕山地区,是上述地质记
本书按照前南华纪、南华纪至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晚三叠世至新生代等四个构造阶段,对西北地区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等岩石构造组合和大型变形构造特征综合研究基础上,分阶段进行大地构造环境分析和1/150万露头“时代-岩石构造组合-构造环境”表达编图,按照陆块(群)、板块构造、陆内盆山系统,分别划分了四个构造
《海陆的起源》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假说的著作,全书分3篇共13章。第一篇论述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并把它同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进行对比。指出了这些学说的缺点和问题,认为只有大陆漂移说才能解释全部事实。第二篇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论证大陆漂
人类出现以来从未见到地壳裂开,只见到了在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局部发生过且以后还会发生的不同地区、不同方向、不同性质、不同规模大小的断裂、火山喷发及岩浆侵入活动。这些地质事件会引发强度不等的地震,也会由于局部地应力挤压或拉张作用造成局部地壳变形,如形成隆升造山或下沉坳陷等。《全球地壳隆坳演化与海陆变迁论》将从地球运动的起源
大兴安岭东缘阿荣旗地区构造演化及找矿靶区优选
本书分别引入弹性薄板理论、Hoff夹层板理论和中厚板理论,对二级层级褶皱结构的力学性能和失效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失效模式和承载力预测的板模型。本书将二级层级褶皱结构作为芯层应用到夹层结构中,从弹塑性屈曲和屈服角度,研究了典型工况下二级层级褶皱夹层梁的弯曲失效行为,并考虑芯层弯曲变形对夹层梁剪切变形贡献减弱的特点,给出
幕阜山西北缘中生代岩浆岩与稀有金属成矿
华北克拉通破坏图集
本书总结和提炼了“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成果中对华北克拉通物理化学性质、地壳-上地幔结构、岩浆作用、构造演化、成矿效应、破坏机制等方面的科学认识。第一章从基底构造格局、早期陆壳生长与克拉通化以及稳定阶段的岩浆-沉积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华北克拉通的形成与稳定阶段的演化历史。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叙述了华北克拉通破坏
青藏高原是由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在新生代时期碰撞而形成的,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运动。位于青藏高原羌塘盆地腹地的羌塘中央隆起带夹于南北羌塘坳陷之间,是研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青藏髙原形成与演化的关键部位。羌塘中央隆起(主要是指冈玛错、玛依岗日、查桑至西雅尔岗近东西向一线)位于羌塘地体中央的前侏罗系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