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菌耐药性传播大数据监测与分析是我国“十三五”期间重要的研究项目。基于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研制标准化、通用化、网络化、可视化的病原菌耐药性检测、监测技术和产品,是病原菌耐药性传播規律研究的最終目标。病原菌耐药性监测支撑平台必须采用智能化技术来融合医疗卫生、社区人群、食品流通、畜殖、环境等多领域已有监测数据,构建多源多
本教材加强微生物的联系,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精神,为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十四五”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适用于地方医学院校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规划教材。第2版教材自2018年春季出版至今,已经近五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
全书详细介绍了生物实验室的概念、组成与分级、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实验室相关感染LAI的流行病学、实验室的建设及装备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的组织体系、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人员管理、感染性材料管理、实验记录及实验室资料管理,同时还介绍了内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等内容。全书共分六章。内容分别为概述、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生
本书是高等教育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第5轮)之一。全书共37章,各论部分采用兼顾生物学分类和临床疾病编排,以使教材更贴近临床实践。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本书在部分重要微生物中适当加强了生物学知识的介绍,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培养科研思维,同时也可以为考研复习提供支持。建议在讲授和学习本书时根据专
本教材从医学微生物、人体寄生虫和免疫学基础三个方面阐述,医学微生物主要介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规律、影响因素、致病性;人体寄生虫主要介绍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性、流行因素、寄生虫学检查、防治原则。免疫学基础主要介绍抗原、抗体、补体、组织相容性抗原、免疫球蛋白与抗体、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和免疫学防治。本教材根据课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基础课程,其实验指导在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通过实验教学,便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实验能力,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本实验指导包括细菌学、真菌学和病毒学等。本书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微生物学相关基本技能,常见细菌、
本教材由绪论、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人体微生物群和附录六部分组成,共计39章。其中,绪论主要围绕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医学微生物学学科研究范畴以及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进行介绍。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和人体微生物群四部分单独成篇。每一篇又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内容主要包括对应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性
本教材设定了绪论、微生物基础、免疫学基础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四大模块,共分为7个项目。教材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特色,坚持“双元”开发,注重课程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在教材中的内化。教材内容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式实施,每个项目由项目目标、项目简介、项目实施、知识拓展、技能拓展、
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八年制及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第四轮规划教材之一。《医学微生物学》(第4版)教材的编写结构,主要根据本学科基本特点和教学规律,结合教育教学新技术以及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以及53一体化师生为主要读者对象等特点,基于规划教材、配套教材和网络资源等三部分,打造成一个相互支撑和互补的创新
本书内容已经外聘专家和清华大学党委审读审核通过(清委文[2024]47号)后同意安排出版。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424号令)的规定,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本资源目录收录的是目前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保藏的危害程度分类为三类的病原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