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2版)》主要讲解广播电视的发展史和发展规律、声画运用的基本原理、新闻和文艺节目、产品的市场营销、传播伦理等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广播电视的路径,帮助读者拥有较为坚实的媒介背景知识基础。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2版)》作者结合“广播电视概论”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撰写而成,是一本非常适合新闻专业、广播电视专业使用的教材。
自2011年第1版出版以来,反响良好,被近百所高校选为相关课程的教材。作者结合近几年教学经验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对《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2版)》进行了修订。
孟建,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视觉文化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多年从事广播、电视、电影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有一批学术成果问世。
黄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影视系讲师,第八届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十佳教师,复旦大学视觉文化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美学、播音主持艺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在《现代传播》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导论 理解广播电视媒介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论
第一节 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背景:传播技术的进步轨迹
第二节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轨迹
第三节 广播事业的诞生和早期发展
第四节 广播的黄金岁月
第五节 电视的黄金岁月和广播面对挑战的应对策略
第二章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论
第一节 中国广播事业的诞生和早期发展
第二节 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挫折
第三节 改革开放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腾飞
第三章 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规律
第一节 技术的发展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 体制的类型决定广播电视媒介运作的基本理念
第三节 社会文化的变迁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外部资源
第四节 作为“媒介英雄”的个人是广播电视媒介变革时期的重要因素
第四章 理解声音
第一节 声音的属性
第二节 音乐性的声音及其在广播电视传播中的使用
第三节 语言性的声音及其在广播电视传播中的使用
第五章 画面传播的基本原理
第…节图像传播的魅力
第二节 流动图像的叙事与抒情
第三节 声画互动的魅力
第六章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
第一节 从“节目”到“栏目”
第二节 广播新闻节目
第三节 电视新闻节目
第七章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
第一节 广播文艺节目
第二节 电视文艺节目
第八章 广播电视媒介产品的市场营销
第一节 广播电视媒介广告时段的市场营销
第二节 广播电视媒介节目的市场营销
第九章 广播电视传播伦理
第一节 伦理的含义
第二节 现代社会中广播电视传播伦理的内涵
结语 走向未来的广播电视媒介
后记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2版)》:
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9月2日正式播出。“正式开播”在当时被赋予了相当重要的政治意义。因为当时有消息传来,台湾当局将在当年的“双十节”开始台湾本省的电视播出。那么,电视领域的竞争就被赋予了两大阵营相互竞争的政治意义,北京电视台在多方面的努力下,终于赶在9月份正式播出了。从这件事情来看,政治的力量极大地推动了电视事业的发展。
中国电视事业早期的发展和当时整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密切合作是分不开的。中国最早的电视发射机等电视核心设备是仿照捷克式样设计制造的,北京电视台最初的节目设置体系也是当时的正副台长罗东、孟启予在出访苏联和东欧的时候学习来的。天津712厂仿照苏联的“旗帜”牌电视机制造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电视机一一北京牌电视机。在节目来源方面,当时也是和国际合作分不开的。北京电视台建台伊始,就建立了与国外交流节目的通道。当时,除了和社会主义国家交换新闻节目以外,北京电视台还和英国维斯新闻有限公司以及日本电波新闻社签订了节目交换协议。按照协议,维斯新闻有限公司向北京电视台寄送全套的世界新闻影片和新闻背景影片,每周共计约4250尺的16毫米影片,供北京台在中国困内使用。而北京电视台则需每月挑选15条时事影片,寄给维斯新闻有限公司,每年寄送时事影片的总数大致不少于180条。与日本电波新闻社的协议也基本类似。在这种情况下,电视新闻节目是肩负着政治使命来制作的,拍摄电视成为一种国家行为。当时,北京台关于中国国内的重点报道和关系到国际政治的报道都需要周恩来总理亲自审看并同意方能通过。当时中国电视新闻最主要的功能不是在于国内传播,而是在于国际宣传,并且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新闻纪录片方面,制作编辑出了《英雄的越南南方人民》《美国黑人在觉醒》《河南人民争学焦裕禄》等作品;对于国庆大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等重大事件,也能给予及时的报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9月5日,周恩来总理会见英国记者格林,首次利用电视发表谈话,向世界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电视媒介上的首次亮相。
在电视综艺节目方面,这一时期有一个亮点,就是北京台在60年代初期制作播出的三辑《笑的晚会》。当时,“大跃进”的恶果已经显现,中国共产党在调整国民经济的同时,还对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政策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台制订了一个“非跃进”的工作发展计划,强调要扩大取材范围.不仅仅要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结合起来,而且还要突出趣味性,以健康的笑声活跃群众生活。这一指导思想直接促成了中国最早的电视文艺娱乐节目的诞生。
第一次《笑的晚会》是1961年8月30日播出的,内容完全是相声。播出后收到100多封来信,表示支持,要求再办。考虑到中国当时有限的电视机数量,说明当时的传播效果是非常好的。北京台再接再厉,于1962年1月20日播出了第二次《笑的晚会》,这次晚会由后来蜚声中国电视界的著名导演王扶林担任总导演,节目内容依旧以相声为主,但大大拓展了节目形式,话剧片段、独角戏、讲故事等节目形式穿插在节目中,给了观众更大的乐趣,引起了普遍赞誉。在这种形势的鼓励下,北京台于当年的国庆节又推出了第三次《笑的晚会》。这次晚会节目形式更加多元丰富,而且广泛邀请了文艺界的著名人士参加,比如晚会的艺术指导是电影导演谢添和相声演员侯宝林,特邀导演是青年艺术剧院的杜澎。这次晚会相对于前两次最大的突破是增加了“形象性”,可以说,这正是当时的电视工作者有意识地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努力,节目以小品表演为主,减少说唱。但是节目播出后,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主要批评焦点在于很多人认为这台晚会过于庸俗,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在“以廉价的方式向小市民讨好”,缺乏思想性,为笑而笑。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一缺点显得非常严重。加上后来政治环境的变化,《笑的晚会》终于被叫停,随后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文艺气氛更不利于这样的晚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