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从事多年研究的代表性文章的汇集,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情境与个体行为、职业适应与就业观念、劳动保障与经验借鉴、下岗职工与社会保障、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考察了社会变革中人们对制度的适应和制度对人们行为的建构,探究了社会保障的改革与发展,可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制定、调整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提供依据。
本书《筚路致远——变革中的人们和社会保障制度》,一是探究社会变革中的人们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发展;二是整理回顾自己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历程。我从事社会学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研究三十余年,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情境与个体行为研究、职业适应与就业观念研究、劳动保障与经验借鉴研究、下岗职工与社会保障研究、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研究。
社会情境与个体行为研究。在变革的年代,人们的价值观由一元化向多元多样化转变,其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因此,对个体行为方式的描述和分析,有助于我们解决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问题。研究认为:戈夫曼与舒茨的行动理论都强调了人在社会构造中的作用,强调了社会情景是通过人的主观意识被接受的,人们总是按照自己对外部社会的理解进行活动和创造世界的;回族居民的经济地位获得与重要节日网络规模、餐饮网、重要节日中开支的总费用呈正相关;大学生个体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文化的社会化过程,学术交流是大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必然;德育教学中的畸形社会化倾向使人们对德育产生了误解,要从保证德育主要内容、总体目标正确性和坚定性、加强整个社会道德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高考移民” 是对迁入地相对优惠的高考招生政策的一种“搭便车”行为,应加以控制;对农村家庭养老中的“富而不养”问题,要加强家庭道德、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村老年协会和农村舆论方面的社会控制,并辅之以法律、政策和组织等手段予以解决;我国城市居民对民族精神的认知总体来说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对一些问题认知的差异性、不足和偏差;私营企业的雇工之间的交往呈良好发展态势,归属感有强有弱;私营企业主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企业的经营者,其素质是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的主体条件。
职业适应与就业观念研究。在变革的年代,人们的基本追求从求生存转变为求发展,人们在职业适应和就业观念上的变化验证了这一趋势。国有企业青年职工在职业适应性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产前培训和职工教育方式的类型选择,对提高国有企业青年职工的职业适应程度十分重要;失业的青年人与中年人都追求稳定和相对有保障的工作,区别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城市中年失业者的就业观是社会变迁、家庭环境和个体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老年护理工作将是中年失业者的一个很好选择;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都希望有工作可做,建立既解决失业者生活问题又帮助其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失业者就业再就业所需的;同等情况下,因性别原因,女性劳动者较男性劳动者仍然难以找到工作,应从立法、政策、制度,以及在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上解决女性就业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问题;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数量和质量的影响表现在更多的不确定性上,建立既保障老人基本生活需要又促进劳动力市场良性运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重要的;农村家庭儿子外出就业使老人的经济收入总量有所增加,支持方式上出现了货币化的倾向,对老人对经济生活的满意度影响不大,所以说农村老人的经济支持问题还是家庭养老的首要问题。
劳动保障与经验借鉴研究。劳动保障政策是一种用来解决就业问题的政府行为。毛泽东就业保障的基本思想,对我国制定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政府提供的就业公共服务,无论从其提供的数量和水平,还是从其满足公共需要的程度上,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中都应加强;户籍制度、身份制、社会保障制度和“双轨制”格局等这些制度安排产生了一部分社会弱势群体,对户籍等制度安排的调整与改进有助于他们摆脱现有的不利地位;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了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差异,但共性的是劳动关系的发展都处在市场化的初级阶段,国家应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权力的调整和制约,在企业内部创造自然整合的条件,实施对利益的调整,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虽然中美两国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但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减震器”和“安全网”的作用是有共识的,美国建构的由政府决策、市场介入、民间参与、个人支持组成的多层次社会保障的改革给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经验;社会工作由朴素的社会自治性事务到成为专门解决各种各样社会问题的一种制度或方法,为中国社会工作的提高和创新提供了参照;在全球化、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价值观念互相碰撞、交融已不可避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下岗职工与社会保障研究。在变革的年代,一部分国有企业职工变为下岗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失业人员,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他们的出现改变了我国城市贫困结构的构成,而且同质性强,因此正视下岗职工生存状况、帮助下岗职工脱离困境,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岗职工在生活状况、社会态度、社会援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认知比较一致;下岗职工的经济支持,应以个人支持、企业支持、社会支持、家庭支持为主体,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经济、开展社区救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引导下岗职工劳动自救;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救济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收入,构成对城镇职工、居民的三道保护屏障,以切实解决因下岗失业而带来的生活困难;再就业工程的实施是一项更主动的、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对促进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要面向全体劳动者,建立以促进就业为中心的社会政策体系,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下岗职工自身必须正视劳动方式的转化、社会生活方式的转换、心理取向的转变这三重角色转换过程,继续社会化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现代社会中的必然趋势,以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与社会互动从而达到协调。
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研究。伴随社会发展,我国社会保障由城市普及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以保障人的生存、促进人的发展为理念,以城乡平等、全面覆盖为基本目标,以满足所有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为最终落脚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全面推进;农村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障面临“城保”和“农保”两难的选择,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能让农民做出合理的选择;自愿参与原则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效果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影响农民参保行为的非经济因素,扩大情景互动的优势,规避内生互动的不利影响,增进农民对制度的信任,是在该政策推行中需重要思考的;乡镇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工伤事故的发生也较为严重,但乡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意识淡薄,参保手续烦琐等原因也使工伤保险工作在乡镇企业难以开展,要增强职工保险意识,理顺关系,逐步在乡镇企业实行一套完善的工伤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都是通过保险补偿确保社会再生产的继续和人民生活的安定,通过集中与分散资金来分散风险,且具有互助性,但在参加方式、社会效益、基金来源和管理体制等方面不同;社会变革使原有的社区成员分化为不同的阶层群体,这种分化使传统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困相抚,乡亲、邻里情感及心理上的认同感趋于弱化,因此,激发城市居民继承传统中有现实意义的价值观念是必要的,也是文化建设长远而持久的任务;社会变革中的国有企业发展,要处理好企业与各方的利益关系,增强互利意识,这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经济发展对创造型人才、具有团队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的需求,要求教育创新、因发展施教。
回顾三十余年的教学科研工作经历,思绪万千,我将其归结为:源于生活,实践研究;恩师指导,进入前沿;相遇知己,探索成长;学术之路,筚路致远。
源于生活,实践研究。从经历中发现问题,抓住问题进行研究,联系实际,不断推进。曾与我朝夕相处的在工厂工作的同伴和我倾吐他们下岗后的经历时,我想这就是我要研究的课题,我主持的基金项目大都是关于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例如,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与失业保险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扩大就业再就业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及其他基金项目。
恩师指导,进入前沿。我参加的第一个课题“乡镇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研究”,是由时任系主任刘中庸先生指导的,开启了我步入科研之路的大门;由我执笔撰写的《乡镇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的调查与思考》一文发表在《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3期,由此一路到独立获得国家项目。我参加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得到了曾任和时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刘献君教授、欧阳康教授的亲自指导,忘不了刘献君老师对我文章写作的点拨和文稿的亲自修改,使我触摸到学术研究的前沿。参加王平、雷洪和风笑天教授的课题,使我在理论研究方面更进一步。丁建定教授在社会保障领域的研究和规划,指导我将社会保障方面的研究逐步推向深入,独著出版了两本书,参著多本书。在北京求学期间,得到了郑杭生、王思斌等国内著名学者的指导,参加学术会议遇到国内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公共管理领域、经济学等领域的众多知名学者,他们开阔的视野、精湛的论理、风趣的发言、使我受益匪浅,对我学术水平的提高影响甚远。
互相学习,探索成长。我的研究很多是和我曾经的学生现在的同事共同完成的,他们对学术研究的执着、热情和活力,激励我不敢怠慢,我们互相鼓励,共同探讨,把研究逐步推向深入。我的许多课题的完成、论文的发表、书的出版,都得益于这个流动的群体,胡仕勇、张旭升、赖志琼、王友华、文太林、张旋、项益才、吴玉峰、谭丽、曾映雪等曾经的学生现在的高校教师,他们对我的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我指导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与我一起进行了研究所需资料的收集调查,例如在进行“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与失业保险问题研究”和“扩大就业再就业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等课题研究中,我们共同探讨、实地调研、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多篇。
学术之路,筚路致远。跌跌撞撞走过了三十多年的教学科研之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我的学术之路,正是如此。开始写论文,不会写,但要写出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曾经是知青、工人、行政人员,后转入了学术殿堂,学术研究对于那时的我来说,简直望洋兴叹。但科研是要进行的,论文是要写出来的,唯有静下心来,才能由不会写到能够写。多年来,我的研究得到了我所在单位历届系主任的指导,得到同事和学生们的帮助、鼓励,正是他们的热情和期盼,鼓舞我在学术之路坚持下来,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此论文集的内容是由社会情境与个体行为研究、职业适应与就业观念研究、劳动保障与经验借鉴研究、下岗职工与社会保障研究、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研究五部分构成,大部分正式出版的文章未经修改,这些文章,因为年代、本人的知识和能力所限,不够深入,文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真挚地感谢各界专家和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同时,文章的写作参考引注了近600篇/本的文献资料,感谢文献资料的作者,正是他们的研究才有了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感谢我的研究生王宁、杨鹏、刘逸诗和钱艺,他们的努力使本书的出版成为可能,他们协助我收集和整理了所有的文章。感谢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提供的全方位的支持,有了学院的组织,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再次向大家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吴中宇
吴中宇,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后改为院)副系主任。学术兼职有: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理事、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理事、武汉市社会工作协会常务理事等。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30年有余,研究领域为社会保障制度与应用、劳动问题与就业政策等。
1 社会情境与个体行为
社会网络与少数民族居民经济地位的获得
——基于宁夏回族居民的实证研究
戈夫曼与舒茨的社会情景中个人及个人行动理论分析
——现代社会学思想流派中的主观主义倾向
学术交流在大学生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德育教学中的畸形社会化倾向:问题及对策
“高考移民”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农村家庭养老中的“富而不养”问题及社会控制
城市居民的民族精神认知状况分析
私营企业职工的状况与心理分析
2 职业适应与就业观念
国有企业青年职工职业适应性研究
青年与中年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观念和行为的比较研究
——以杭州市下岗失业人员为例
就业与保障:劳动者如何选择
——兼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女性就业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对策
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及其完善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对老人经济支持的影响
——以桐城市双港镇为例
3 劳动保障与经验借鉴
毛泽东就业保障思想研究
服务型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战略研究
转型时期社会弱势群体形成的制度性探因
——兼论社会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我国当前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劳动关系比较研究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及启示
国外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交融与独立:全球化趋势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考
4 下岗职工与社会保障
下岗职工基本社会经济状况分析
转型期下岗职工经济支持理性化模式初探
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建构
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的实施与完善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促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社会政策支持体系的理性选择
下岗职工角色转换及其继续社会化
5 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缺陷及其完善对策
土地流转制度下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权实现:以城乡统筹为视角
村域社会资本、互动与新农保参保行为研究
乡镇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的调查与思考
略析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
城市社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施策略和路径研究
互利是企业发展的深层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