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丝·默多克作品:黑王子》是英国女作家、哲学家艾丽丝·默多克后期受到好评,同时也是为艰深的作品之一。主人公年近六旬的作家布拉德利意欲逃离都市暂居郊野,就在出发的前夕,他前妻的弟弟不期而至,与此同时,老友布拉德利因家暴来电求助。从这一刻起,他便宿命般地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噩梦之中:前妻的骚扰;被丈夫抛弃的妹妹神经错乱;老友之妻对他暗生情愫;不可救药也是全书的核心部分是,他与老友年仅20岁的女儿发生了荒谬的忘年恋。最终,他为老友之妻顶包,冤死狱中。在这部哲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小说中,以文本的自我解构为突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实验性手法是值得研究与玩味的。作者在建构自己的叙述世界的同时,又通过自我解释或评论来解构这个世界,一边进行虚构又一边将虚构戳穿,颠覆了小说创作中作者隐藏在小说虚构世界后面的传统。
艾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1919-1999)是英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同时也是位货真价实的哲学家,被誉为“全英国*聪明的女人”。她的哲学思想深受克尔恺郭尔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影响,哲学写作又深受西蒙娜·韦伊与柏拉图的影响,其小说创作致力于探讨善与恶、性关系、道德困境与无意识的力量,以其对于个体内心生活的关注和深入探讨,延续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乔治-爱略特与普鲁斯特等小说大师的伟大传统。默多克共六次进入布克奖短名单,为该奖历史上获得提名*多的作家,并以《大海,大海》夺魁。
《黑王子》是默多克后期*受好评,同时也是*为艰深的作品之一。主人公年近六旬的作家布拉德利意欲逃离都市避隐郊野,就在出发前夕,前妻之弟不期而至,从这一刻起,他便宿命般地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噩梦之中:前妻的骚扰;被丈夫抛弃的妹妹神经错乱;老友之妻对他暗生情愫;*不可救药的,亦为故事核心的是,他与老友之女发生了不伦之恋,*终冤死狱中。在这部哲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小说中,以文本的自我解构为突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实验性手法值得研究与玩味。作者在建构自己的叙述世界的同时,又通过自我解释或评论来解构这个世界,一边进行虚构一边又将虚构戳穿,颠覆了小说创作中作者隐藏在虚构世界后面的传统。
编辑罗克西亚斯前言
布拉德利·皮尔逊前言
布拉德利·皮尔逊的故事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布拉德利·皮尔逊后记
书中人物后记四篇
编辑罗克西亚斯后记
译后记
《艾丽丝·默多克作品:黑王子》:
那个小伙子好像在唱诵一篇连祷文。我这时才看清,他抛撒的与其说是鲜花,不如说是白色的花瓣。我是不是最近在哪里看到过这种花瓣?那是白色油漆的碎片,是阿诺尔德用凿子猛撬他们卧室门的时候刮落的碎片。白色花瓣并不是随随便便抛撒的,而是有规律地每开过几辆汽车就撒一次。汽车驶来时,小伙子便会从袋子里抓出一把花瓣抛撒在汽车道上,与此同时,口中高诵着那篇节奏鲜明的经文。而那些柔弱的白色花瓣为汽车奔驰而产生的气流所席卷,就会漫天飞舞,或是疯狂地冲到汽车轮下,或是随着汽车尾气的漩流打转儿,一路前去,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由此看来,那位青年抛撒花瓣的举动似乎是一种献祭,或者说是一种毁灭的行动。因为他所奉献的东西在瞬间即消失殆尽,化为乌有。
年轻人身材修长,穿着黑色瘦腿裤,上衣是黑天鹅绒或灯芯绒一类的茄克衫,里面衬着白色衬衣。一头浓密的棕色长发微微有些波浪,直披到颈部。我停下来看了一会儿,正要动身向车站走去时,那青年外表上表现出的某种异样引起了我对自己判断的疑惑,随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受了灯光的愚弄,事实上,那不是小伙子而是一个姑娘。而且,接下来我就认出,她还是我认识的一个姑娘,朱莉安·巴芬,阿诺尔德和蕾切尔的+几岁的女儿,他们唯一的孩子。(其芳名的由来,不用我费心解释,人们便知道,是来自诺里奇的朱莉安。)
此处我把朱莉安说成是十多岁,是因为我认为她还只有那么大,尽管那时据我猜测,她已经是二十出头了。阿诺尔德很年轻就当父亲了。对这个仙女般美丽的小姑娘,我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长者的关爱。(我自已是根本不想有孩子的。许多艺术家都不想有孩子。)然而,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朱莉安变得不那么美丽了,总是郁郁寡欢,格格不入,忿忿然跟整个世界针锋相对。这种态度使她的甜美可爱大为减色。她总是很烦躁,总是在抱怨。而她那张小脸蛋,由于岁月无情,给它硬生生地刻上了成年人的线条,渐渐变得不那么惹人喜爱,而且也让人看不透了。这就是我回忆中的她。她的父母非常疼爱她,可是同时也对她感到失望。他们原本希望有个男孩的。他们也曾经像其他父母一样想当然地认为,朱莉安会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但是看来情况并非如此。朱莉安的长大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对“少年世界”那种自我感强烈的群体意识,她不予认同;到了大多数姑娘开始对浓妆艳抹产生兴趣(实际上这是可以原谅的)的年纪,她却仍旧喜欢打扮她的玩具娃娃而不喜欢打扮自己。
朱莉安考试成绩平平,可以肯定她一点儿也不想读书,在十六岁时就辍学回家了。她在法国呆了一年。这与其说是出于她自己的想冒险的本意,还不如说是阿诺尔德固执己见的结果。要不,就是当时我觉得似乎是如此。朱莉安从法国回来后,对那个国家没什么印象,法语也说得很糟糕,并且很快就忘光了。她上了一个打字员培训班,待到能独立操作,就在一个政府机关的“打字中心”找了份工作。在十九岁左右,朱莉安决意要成为一个画家,而阿诺尔德也就急不可耐地哄她进了一所艺术学校。一年之后她再次中辍学业,然后又进了中部某地的一所师范学院。我认为,那天晚上我看见朱莉安对着迎面而来的汽车在车道上抛撒白色花瓣时,她已经在那所学校读了一两年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