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C o n t e n t
00绪论20世纪——全球战略博弈的世纪 /
在现有的复杂的世界环境中,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政治、心理等因素之间的分界线几乎都已消灭,我想一种远较宽广的战略观念对于生存是有所必要的。
一群雄逐鹿,开启了全球战略时代 /
二两极对抗,使战略成了国与国之间的一种战争 /
三一超多强格局,提升大战略 /
四大国战略战的五大成因 /
第一章接二连三的失败者——战争和军备已成为最昂贵最危险的统治工具,不戢将自焚 /
纵观历史,强大的社会总会凌驾于其较弱的邻国之上,并将其变为帝国统治下的臣民。帝国的建立出于多种目的:控制自然资源,征服潜在的敌人,积聚财富,为土地而扩张,以及为荣誉而战。但即使在最幸运的情形下,征服外国领土的行动都是充满危险、代价高昂的。
永存的东西是没有的,至少靠武力建立起来的帝国是不能长久的。罗马征服了世界,同时也毁灭了自己。
一德国1945:“由于天堂被剥夺,希特勒选择了下地狱” /
二日本1945:贪心不足蛇吞象——向外发展超越了自然的限度,必定要栽大跟头 /
三苏联1991:陶醉军备已不可能给国家带来胜利品 /
四挑战者之所以难获成功:当几个大国企图阻止一个大国崛起时,其结果往往是悲剧性的 /
百年博弈
二十世纪的战略遗产
目录
第二章唯一的常青藤——一切存在都有它合乎逻辑的道理 /
黄昏?美国没有黄昏。我们这里,每天都是旭日东升,到处都是崭新的机会,可以编织各种梦想,黄昏是不可能的。
当红色的蔷薇含苞待放时,唯有剪去四周的枝叶,才能在日后一枝独秀,绽放成艳丽的花朵。
一“美国世纪”的争论 /
二美国战略的矛 /
三美国战略的盾 /
四美国战略的巧 /
五美国战略的战略 /
第三章觉醒的战略发源地——尊严是人类的普世价值,用太阳的温暖去移风易俗要比用暴风骤雨好 /
20世纪人类在政治上的觉醒并不只是在内政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国际政治方面,处于最高层次的,在全球具有最大公约数的,可能是尊严、和平、正义、平等、与人为善这些不朽的原则。这些也可以称作人类的万能语言,是人类的共同感情,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和被一切人所理解所接受。
一旦欧洲的发展臻于某种程度,数世纪以来静静发展成熟的语言与文化群体,便会开始浮现,世界不再是由被动的斯民所组成。他们开始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已成为历史的主宰力量。
一英国:蓦然转身——从“英帝国”到“英联邦” /
二法国:邻居是上帝的安排,相处的方式可以自己选择 /
三德国:欧洲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 /
四欧盟:尊严、和平、正义、平等……决定了“合众国”的价值 /
第四章不死的复仇鸟——色香俱散,在国际政治中愤怒绝无地位 /
今天的日本以三种截然不同的形态并存于世:还没有完全死亡的旧日本,只具有精神雏形却没诞生的新日本,正经历着最严峻困境的过渡期的日本。
一个迷失方向的日本,犹如一条在沙滩上搁浅的鲸鱼,无助地四处拍打,十分危险。
一激情燃烧的20年——从占领土地到占领市场 /
二一流的经济二流的生活三流的政治 /
三菊与刀之困:从脱亚入欧、脱亚入美、脱美返亚、摇摆不定,到重新绑定美国 /
四武士道、大和魂抛弃之必要:政治上的理想主义与激情,与战略上的盲目和虚荣是水火不相容的 /
第五章劫后重生的双头鹰——选择最艰难的路,你就会没有竞争对手 /
俄罗斯民族是最两极化的民族,它是对立面的融合。它最能激起对它的热烈的爱,也最能激起对它的强烈的恨。它可能使人神魂颠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从它那里永远可以期待意外事件的发生。
有一些民族注定要教给这个世界一些伟大的道理,我们就是一个这样的国家。
一一个民族有两大悲剧,一是失去梦想,一是梦想实现 /
二世界需要一个强大的俄罗斯 /
三战略不能代替实力,却可以放大实力 /
四普京——重冰覆盖下的一座火山 /
第六章世俗的宗教王国——除了真理,没有别的上帝 /
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我们不属于任何集团,而且主张不论世界上发生了什么都不加入任何集团。如果我们会因此而孤立,我们将光荣孤立。
一在漆黑的隧道里也仰望星空 /
二非暴力,不合作 /
三等距离,不结盟 /
四致力于对全世界都有用的原则 /
第七章苏醒的东方睡狮——她令世界感动,而不是颤抖 /
我们时代的奇迹之一是,经历了20世纪最惨重灾难的中国,却注定要在21世纪成为世界领导力量之一。拿破仑在160年前说过:“那边躺着一个沉睡的巨人。让他睡吧!因为当他醒来时,他将震撼世界。”这个巨人现在醒了。他的时代到来了,他在准备震撼世界。
一独立自主,对大国不惧,对小国不侮 /
二和平为上,慎战而不惧战,尚武而不黩武 /
三与邻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四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奋发有为 /
五所有战略都受制于不变而科学化的原则 /
结束语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
新的千年不必是恐惧或担忧的时代。如果我们共同努力,相信自己的能力,新千年可以成为希望和机遇的时代。
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主要参考文献 /
安全——尤其是国家的总体安全,既是战略竞争的基本目标,也向来就是战略竞争的原始动力。冷战结束后围绕“国家安全”的战略竞争,也几乎是随着安全概念的不断深化、内化而在层层加码。
如前所述,冷战的开始是战略从军事战略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的起点。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那篇举世瞩目的外交咨文。该咨文对美国国家战略影响甚为深远,是杜鲁门在演说中重新界定了美国“国家安全”这一概念。杜鲁门后来曾经这样评价在这次演说中重新界定美国“国家安全”概念的意义:“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于群主编:《美国国家安全与冷战战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从新的国家安全理念出发,杜鲁门政府迅速调整了其内部决策机构,建立起了集军事、外交、内政、经济、文化、情报于一体的国家安全机制。接着,美国国会又于1947年7月通过了杜鲁门政府提出的《国家安全法》。根据该法,美国创建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由总统任主席,国务卿、国防部长和内阁各部部长为主要成员,专门负责对外交、安全、国防等涉及国家安全的政策进行广泛的部际协调与合作,以求最大限度地保障美国国家安全。自此以后,这套安全机制就成了制定政策、规范运行、监督实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保障。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套安全机制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尽相同,但这种有关国家安全战略和政策体系的存在,本身就标志着美国国家安全概念、安全政策和安全制度的创新,并且已经高度机制化、专业化,这也构成了美国战略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1991年12月,苏联和平自动瓦解,人们在冷战时期业已形成的安全观念首次受到了强烈冲击。原来,国家的安全威胁既可能来自外部,也可以来自内部;而且,来自内部的安全危害,其破坏力竟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力也不足以保障国家的安全。
而到了2001年9月11日,当3架被劫持的民航飞机撞上世贸中心大楼和五角大楼,导致象征美国繁荣的双子座世贸大厦坍塌和3000多人死亡时,美国被改变了,世界的安全概念也被进一步更新了。人们印象深刻的是,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国的本土珍珠港曾受到过袭击,而绝然没有想到,60年后举世无双的超强美国居然也这么脆弱,再一次让敌人袭扰到自己的本土。人们可以想到的是,在战争中两军对垒造成大的损失是不足为奇的,而绝然没有想到,数千无辜平民的生命竟被区区几个恐怖分子瞬间夺走,并且使用的武器竟然是民航班机。美国被彻底地惊醒了。美国学者罗伯特·阿特说:“20世纪90年代,美国外交政策与国家安全问题逐渐淡化,越来越少地引起媒体和政界的关注,多数美国人为此而心满意足。美国成了冷战的胜利者、自由贸易的领袖、繁荣国度的象征以及市场经济的优秀代表。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全球性冲突与紧张之后,美国似乎进入了一个自我消化和自我欣赏的新时代。……然而,美国人在梦中惊醒了,这个噩梦就是2001年的‘9·11’事件。”〔美〕罗伯特·阿特:《美国大战略》,郭树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2002年7月,美国国防部在“9·11”事件发生后发布的首份《防务评估报告》中也曾这样描述这场突然而至的灾难和仍然存在着的安全威胁:“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到了恶毒残忍的攻击。很多美国人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死去。他们死在美国的土地上。他们不是以战斗人员的身份战死沙场,而是成为无辜的牺牲品。杀害他们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队和战争,而是野蛮无形的恐怖主义屠刀。”“美国所遭受的袭击和强加给我们的这场战争突出了我们所处环境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我们不能也不会知道美国的利益究竟在何时何地会受到威胁,美国在什么时候会遭到袭击或者美国人在什么时候会死于侵略行为。对于发展趋势,我们能了然于胸,但对于具体事件,我们却无从把握。”黄柏富主编:《“9·11”事件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文件选编》上册,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为了应对这种非传统性和不确定性极强的新威胁,美国迅速作出反应,进行了自冷战开启以来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国家安全体制调整——成立国土安全部,并着手实施“国土安全国家战略”。其国土安全的基本职责范围是,“保卫美国的生活方式,包括民主、自由、安全、经济与文化这五个重要方面”。其国土安全的战略目标按其重要程度排序如下:(1)防止恐怖分子在美国境内发动袭击;(2)减少美国面对恐怖主义的脆弱性;(3)恐怖袭击一旦发生,尽量减少损失并进行重建。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美国将国土安全功能主要集中在六个关键领域:情报与预警、边境与运输安全、国内反恐、保卫关键基础设施与重要财产、灾难性恐怖事件的防范、紧急情况的准备与反应。前三项任务主要是防止发生恐怖袭击;紧接着的两项任务意在加强美国的薄弱环节;最后一项是要减少恐怖袭击发生后的损失并尽快恢复重建。这是美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制订一系列动员美国全社会的力量来实现抵御恐怖主义不断变化的威胁和保卫国土安全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以美国的安全概念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标杆,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很快也就跟进了。这其实是在说明,在和平时期,国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既是国民生活幸福的要义,也是国民忠诚并信奉国家的基础;而对国家来说,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幸福,并且因此而忠诚和信奉国家,信赖政府,就是现代国家和现任政府的最大安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所以国与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其实也包括国民的安全与幸福之争,国民对国家和政府的忠诚与信奉之争。毫无疑义,这也就给大国间的战略竞争又增添了新的内涵和新的动力。
第三,新技术革命和新军事革命的爆发,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战略竞争的内容与手段。
20世纪既是人类自身觉醒的世纪,也是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世纪。这两个方面的互为影响和作用,在极大地拓展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人类智慧交锋的产物——战略之争,自然也被囊括其中。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陆续出现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主要包括:以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以导弹为代表的精确制导技术;以人造卫星和航天飞机为代表的航天技术;以激光为先导的聚能技术;以核聚变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以遗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海洋工程为代表的海洋开发与应用技术;以复合材料和耐高温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以及以新材料为基础的隐形技术等。在这些新技术中,信息技术又处于“龙头”和基础地位。它作为基础技术,通常包括微电子、激光、光电子、分子电子、超导电子等技术。它作为系统技术,又包括信息的收集、加工、传输、处理、存贮、控制以及电报、电话、广播、传真、光纤通信、卫星通信、传感、遥感、遥控、仿真等应用技术。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高新技术一经出现便会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在20世纪也同样如此。体现在军事工程方面,通过采用新的工程技术,就使各种武器和作战平台的射程、航程、速度等性能指标都达到或接近了物理极限。比如,洲际导弹可以打击世界上任何地点的目标,战略轰炸机可以飞到地球上的任何角落,运输机的最大巡航时速几乎接近大气层所能允许的飞行速度极限,导弹的时速达到2马赫等等。在军事探测技术方面,随着控制系统计算机化,武器的性能大大提高。战术导弹具备了超视距制导能力。单个作战平台不仅可探测和跟踪目标,还可用远程导弹或制导鱼雷等对目标实施超视距攻击。装有新型传感器的作战平台,其探测距离相当于过去的5倍,探测范围和探测信息量为过去的25倍。在军事通信技术方面,出现了可处理大量数据信息的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与计算机系统,能够保证远距离、高质量的信息传输。
而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由于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科学家、军人、实业家的高效组合,竟让战争的设计者们所梦寐以求的“按需发明”也变成了现实。继20世纪上半期两次世界大战中先后有坦克、飞机、潜艇、航空母舰和原子弹问世以后,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和新技术革命、新军事革命的产物,氢弹、导弹、反弹道导弹、中子弹、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战术核武器和反卫星武器等等新技术装备,又几乎完全按照人们对战争的设计需求一一呈现。这是人们难以预料到的。
这次新军事革命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力度之强、影响之深,是历史上任何一次军事革命无法比拟的。它对战略的影响与过去相比也有许多特别之处。一是战略活动的范围极大拓展,陆、海、空、天、电磁、信息以至外太空,都从此成为角逐的空间。二是战略打击手段更加灵活多样,战略指导者可使用远程打击、精确打击、硬摧毁、软瘫痪等多种物质技术手段以达成战略目标。三是这场新军事革命的核心即军事思想革命,它明白无误地表明,进行新军事革命的战略目的就是争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优势地位。
有鉴于此,所以冷战结束以后,尽管美苏两国和以美苏两国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竞争不复存在,但在一超多强格局下的多国战略竞争中,围绕新技术革命和新军事革命的竞争却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结束。相反,由于新技术革命和新军事革命的成果本身就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和战斗力,且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威慑作用,因而冷战结束以来,在这两个领域的竞争仍然有增无减,仍然是国与国战略竞争的重要内容。并且,随着各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成果的继续不断涌现,它们在其战略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