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文字是舞蹈的倒影,灵魂舞者王亚彬以一场“纸上的舞蹈”,带你追寻舞蹈的之美。
本书是青年舞蹈家王亚彬一部不间断的个人成长史和思想手记。以灵动而质朴的语言,撼动人心的文字流露出她独有的坚持和守望,还有她在美的年华把身体献祭给舞蹈的残酷的和美丽,更有她表达美、解释美、深刻传递思想的真实记录。
王亚彬习舞26年,在从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蝶变之旅中,她以清醒、平和、内心充满喜悦的顿悟,成为安静的守望者。在隐忍的生命之痛中,她不断窥见生命的另一种含义,在舞台上,你将继续看见那个依旧活跃的王亚彬;在文字的世界里,你则会幸运地遇见那个内心寂静的她。愿她的心无旁骛,舞以赤诚,成为你继续前进的良药。
书中她将与千千万万奔波在尘世间渴望被艺术陶冶、想要去自己的人一起,在这个“奔跑起来的时代”里慢下来,如同一个手艺人,慢慢雕琢,细细打磨,透过“生命该如何寄托”去思考和表达。
她是《乡村爱情故事》里淳朴、倔强的“王小蒙”,《推拿》里执着为爱的“金嫣”,《十面埋伏》里的舞蹈设计及不为人知的“幕后舞者”。
她,习舞26年,蝉联中国重要舞蹈赛事表演金奖,五次登上央视春晚,创建享誉国际的“亚彬和她的朋友们”艺术原创演出品牌,六个月内连续两次登上世界剧场“萨德勒之井”的舞台,她是一位被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委约邀请的中国编舞。
她以独有的执着、坚持,以她对舞蹈艺术的独到见解,孤独地前行,去创造属于她的舞蹈世界。
她以灵动而质朴的语言,撼动人心的文字,影响和改变百万莘莘学子、文艺青年对人生的思考。
前言
出版一本独立的图文集已是我很久的想法了,全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反而给了我这一次“汇聚思想”和“梳理情怀”的机会。一天,在微博上溜达时,看见了东方出版社策划编辑王莉莉的私信,点开来看,竟然是邀约出版。很快“网友见面”,约在天桥附近的一间咖啡馆,大致聊了聊相互的想法,发现黏合程度很高,决定继续推进这件事情。
我第一次出版书是在2005 年12 月,记得当时交稿后就去莫斯科演出了。演出回来,跑去书店,远远看到淡粉色的书排成一摞,最上边那本安安稳稳摆着四个字——《身体笔记》。对我而言,那是一本会跳舞的书,书里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美的气息和肢体律动的朦胧。出版那本书的时候,心情真是非常新奇,集结手写和电脑的书稿,闷头7 日,早10 点晚两点,除了傍晚5 点到7 点在楼道里踢腿练功拼命出汗,拒绝一切外出活动,足不出户长在家中。对于一名舞者,做了一次深入而持续的脑力劳动,以控制身体的能量来操控大脑,日夜兼程,书稿出炉,码出来的文字被工整平滑地印在纸面上,喜欢得不得了。
当书出版后,不断在北京舞蹈学院宽敞的排练场里遇到拿着《身体笔记》前来找我签名留念的学生,才知道,这是一本销量不错的书,我想换一种方式带给舞蹈界以及热爱舞蹈艺术
的人们别样的感受。可惜,《身体笔记》如今已然绝版。文字版权一签十年,十年过去,眼下才又重新回到我的掌纹间,如同被领走的孩子又回到母亲的怀抱。更衣沐浴,再次翻看,发觉这世界上除了影像这种最为直观的记录外,文字是表达情感、思想最好的方式之一,她并不随时间的消逝而暗淡,重读便会有温度,然后勾勒出十年前的那个我。
与编辑的几次会面,我们相聊甚欢,决定独立出版我人生中的第一本书,相信未来还有第二本、第三本,甚至更多。在我看来,如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截至目前,还不能够精准地确认这样的改变究竟意味着什么。但对于人们思维、阅读等方式的改变还是具有很强烈的鼓动性,同时,创业风也是无孔不入,令诸多年轻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打开微信,感觉这个世界(或者身边的人、事物)都飞一样地跑动着,好像连坐下来静一静的时间都被动地舍不得给予。一切都变得非常“迅速” “火爆”,甚至“喧闹”。此时,我总是能记起来我一个医生朋友的话“放慢节奏,拉长时空”。看着身边火速奔跑、两耳生风的人们,目不暇接、扑面而来、鱼龙混杂的信息,迅速长高的大厦……一切好像已经成为一个快进的频次,甚至连交友都变得快捷、短促、浅层。
即便如此,我可能还是那个我,修身养性,做自己喜欢和愿意做的,包括文字抒写和出版。我甚至觉得在这个时代还有“舞蹈家”这样的称谓存在,实在是一件难得的、不可思议的幸事,可多少人能够明白这三个字带来的真正意义呢?在此次抒写的过程中,我试想过,如果当初,我没有去拍摄影视剧,没有坚持从事后来“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的品牌演出,那该是怎样的一个王亚彬?很是奇怪,当人们在我面前谈论当年的“王小蒙”时,我总是觉得那是另外一个叫作“王亚彬”的人,和当下的我是两个人。如同人们获悉“王小蒙”同时也是舞者时那种惊讶以及反差,我不禁偷偷笑,偷偷笑人们可爱的样子,也偷偷开心“王亚彬”这个多面体。然而,这些年的创作和教学也让我明白原来舞蹈这件事是可以作为一辈子的事业,一个可以贯穿整个人生的支柱。舞蹈使我继续沉浸下来,如同抒写般宁静。这样的顿悟让我变得清醒、平和、欢愉,内心充满喜悦。同时,我愿意用文字将舞蹈人生的过程做一个自述。如此,你将在舞台上看见那个依旧活跃的我,文字世界里,通过阅读遇见那个内心寂静的我。除了舞蹈,文字其实一直在我身边,摸摸当年被耗损的那台黑色笔记本,觉得生命不仅是一种消殒,同时也是一种体尝和积淀,感悟时与人分享。所以,不在舞台上起舞的日子里,我会闲暇着,喝着不多不少的红酒,听着轻缓自在的音乐,抱着电脑,持续抒写。
我想这本书像是我不间断的成长史,见字如见人,我愿意在这个“奔跑起来的时代”里慢下来,如同一个手艺人,慢慢雕琢,细细打磨,透过“生命该如何寄托”去思考和表达。此书献给千千万万奔波在尘世间,渴望被艺术陶冶想要去超越自己的人。
很多人,特别是女人,会恐惧时间的流逝,但很奇怪,我总觉得时间可以赋予女人更多的内容,比如阅历、心态以及超越自我的勇气。所以无论怎样,作为一名舞者、编者,如果有一天我选择了不再用肢体去表达,或者由于客观的原因停止了这种方式,我都不会后悔。至少曾经,我是如此擅长用自己的肢体去淋漓尽致地诠释着我所希望的表达。
舞者亚彬
王亚彬这个人
当听到“王亚彬”这个名字时,也许大多数人想到的是那个舞者,跳舞特别好的那个舞者,这也是我所期望的情形。
王亚彬,水瓶座,生性敏感、自由、特立独行、倔强、幽默,21 岁前内向、不苟言笑,21 岁以后性格逐渐开朗;以舞蹈为事业;喜欢摄影、写作、绘画、看电影。她1984 年出生于天津一个普通工薪阶层的家庭。在没有任何“艺术世家”背景的影响下,她于六岁参加了天津“三毛艺术团”,一个“卧虎藏龙”的业余舞蹈培训班,理由非常简单粗暴:接送方便、强身健体。小学一至三年级的业余时光,她全部在此度过,这可能是除了家,她在外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与其他小朋友不同的是,她的“生长”极其缓慢,因为个子小,所以永远站在第一个,但的确是班里最为灵光的一个。亚彬的启蒙舞蹈老师叫李华,曾经是那个年代非常职业的一位舞者,后来专门从事教育事业。李华曾不止一次地对前来接送亚彬的父母讲:“亚彬以后一定可以成为一名特别棒的舞者,应该送她去最好的地方学舞……”话音落地,却迟迟不被接起,亚彬的父母总是憨憨地笑笑,礼貌性地点点头。因为在20 世纪80 年代,“舞者”这个名词和职业还不被大众所熟悉。日复一日过去,直到报纸上出现了北京舞蹈学院招生简章,李华将剪报郑重地交给亚彬的父母,从那一刻开始,亚彬的命运默默地和舞蹈联系在了一起。亚彬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天津人,父亲心思细腻,凡事手到擒来,喜好运动, 母亲则比父亲显得更加健谈。那年冬天,亚彬九岁,父母接受了李华的建议决定带着她去报考北京舞蹈学院、天津艺校舞蹈专业,还有一个名字记不起来的舞蹈艺术机构。考试结果出乎意料,这三个地方竟然都发来了录取通知书,好像一步步在印证李华老师的“预见”。“彬彬,你愿意去北京上学,还是留在天津?”母亲问道,话语里含糊着不舍。“要去就去最好的学校!”亚彬坐在炉子旁边的小板凳上应道,目光里没有一丝犹豫。这个年龄只有九岁,身高只有1 米36 的孩子就这样决绝地拍板了,父母没有任何反对,全家全票通过。
现在看来,当初的那个决定是一个正确选择。
王亚彬在年幼时,非常少言寡语,因为她是班级里、年级里最小的一个,不仅年龄小,个子也是最小的。进了北京舞蹈学院,一直站在小个组的第一个。13 岁参加平生第一个舞蹈比赛:传说中的“桃李杯”,舞蹈界的“奥斯卡”,光荣地拿到排名最后的“优秀表演奖”,没进一二三等奖的名次,险些被淘汰出局,这个奖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亚彬在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中国舞专业一上就是6 年,后来慢慢开始长大,慢慢懂得舞蹈是什么,练功也好像开了窍,加上超级刻苦和努力,连续多年荣获“三好学生”、奖学金,最终,她被保送至本科。
也许她生来就该跳舞,舞蹈的天赋加上后天的勤奋,她逐渐迎来不同阶段的肯定:17 岁荣获文化部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表演一等奖,华北五省暨北京市第七届舞蹈比赛表演一等奖;18 岁荣获第二届中央电视台电视舞蹈大赛表演一等奖;19 岁第一次以领舞身份参加央视春晚,8 月荣获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青年组表演一等奖、本科毕业。因“桃赛”获奖而被剧组选中,出演了平生第一部电视剧《跟着阳光跳舞》,同期为张艺谋电影《十面埋伏》做舞蹈设计;20 岁主演的舞剧《玉鸟》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评选“新剧目奖”,再一次加盟《军中红舞鞋》电视剧组;21 岁出版文艺类图书《身体笔记》,主演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I》(获得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22 岁被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录取,攻读“影视表演及理论”方向硕士学位;23 岁央视春晚领舞作品《行云流水》,荣获“最受观众喜爱节目三等奖”;25 岁以优异成绩取得北京电影学院硕士学位,主演舞剧《草原记忆》(荣获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舞剧奖及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全国舞剧?舞蹈诗比赛评委会特别奖),创建亚彬舞影工作室——“亚彬和她的朋友们”艺术品牌系列演出平台并推出第一季舞作《与你?共舞》;26 岁推出“朋友们”第二季舞作《寻》、受邀参加第十六届亚运会开幕式《启航?海洋之舟》双人舞表演、远赴美国舞蹈节全面学习现代舞;27 岁受邀出任中央电视台电视舞蹈大赛评委,推出“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第三季《守望》,博鳌亚洲论坛国事演出独舞作品《墨韵》;28 岁推出第四季《亚彬和她的朋友们三年展》第一次登陆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文艺国事演出领舞《舞之武》,主演电视剧《推拿》;29 岁委约世界级编舞家、制作并主演舞作《生长》北京国家大剧院世界首演,国内巡演、中法双边会晤国事演出独舞《扇舞丹青》;30 岁舞作《生长》世界巡演30 场,推出“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系列第六季《梦?三则》;31 岁第一次做导演,指导、编舞、主演了根据作家毕飞宇同名小说改编的舞剧《青衣》,“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系列第七季于国家大剧院世界首演、2015 年度国内巡演20 场,舞作《生长》受邀在伦敦赛德勒之井举行首演,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国事演出《行云流水》;32 岁成为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历史上邀请的第一位中国编舞,为该团全球女性编舞计划“She Said”进行委约创作。同期,舞剧《青衣》受邀“布达佩斯之春”艺术节进行演出,7 月舞剧《青衣》展开第二轮国内巡演,出版《生命该如何寄托》。除此之外,亚彬和她的舞团作品还受邀在意大利罗马平衡艺术节、法国蒙比利埃国际舞蹈节、摩纳哥舞蹈论坛、Sank Polten 舞剧节等国际重要艺术节进行演出;还曾赴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莫斯科大剧院、瑞士日内瓦万国宫、比利时德辛格剧院、卢森堡、法国第戎、巴黎、德国汉堡、维斯巴登、英国伦敦等国家级剧场进行舞蹈演出。
纵观亚彬年轻的“编年史”不难发现,在练到最苦、最累的时刻,她总是可以得到来自业内的肯定。无疑她是幸运的,同时也是艰辛的,因为世界上最难超越的就是自我。从小就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勉励自己的亚彬,在17 岁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好像对人生有了那么一点点的理解。而“我要成为一名舞蹈家”这句在入学教育观看舞蹈家纪录片时,她转向同学说的话,成为了她的生命标的。那年她九岁,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梦想竟然成真,亚彬以她独有的执着和坚持,以她对舞蹈的爱和激情,在舞蹈艺术的海洋里创造着属于她的世界。
王亚彬,国家一级演员、青年舞蹈家、编舞、制作人、影视演员。
她,习舞26年,蝉联中国重要舞蹈赛事表演金奖,五次登上央视春晚,创建享誉国际的“亚彬和她的朋友们”艺术原创演出品牌,六个月内连续两次登上世界剧场“赛德勒之井”的舞台,她是一位被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委约邀请的中国编舞;在影视剧中,她是《乡村爱情故事》里淳朴、倔强的“王小蒙”,《推拿》里执着为爱的“金嫣”,《十面埋伏》里的舞蹈设计及不为人知的“幕后舞者”。
王亚彬,以她的执着、坚持,以她对舞蹈艺术的独到见解,孤独地前行,去创造属于她的舞蹈世界。
亚洲重要的舞者之一。
——Knack Focus杂志
她的舞蹈令人心醉。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
她的作品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展现出了人性的欲望……
——英国《卫报》
在所有舞者当中,王亚彬无疑是个杰出的号召者与核心,优雅并充满力量!
——《泰晤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