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少儿时代》以我的第一人称,通过主人公乔小林(乔盛)的自述,介绍了一位陕北青年青少儿时代的成长经历。主人公幼年时代在其爷爷、父母亲的教育下,特别是在学校老师的精心关怀教育下,逐步长大成才。《我的青少儿时代》内容真实,故事生动,文笔流畅,主题明快,是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益读本。
一、我出生在神木城
二、回到青阳岭
三、去石岊峁姥姥家
四、李家兴庄的记忆
五、忘不了的黄家墕
六、从青阳岭到石曹岊
七、我失去了敬爱的爷爷
八、在沙峁中学读书的岁月
九、在马镇中学读书的时光
十、我的教师生涯
十一、在瓦罗的日子
附录:
乔盛简历及主要成果
实践与思考的创新科学
乔盛构想的世界
《我的青少儿时代》:
母亲忙碌地上完班,饭也来不及吃,赶忙跑到城南关的杨家来看望我。最初的日子,母亲每天下班后来看望我一次,过了100天,隔两天来一次,给我买些小玩具。到了5个月,母亲隔3天来一次,抱着我逗玩一番交给奶妈。大约到了1957年的初秋,我还不到一周岁,已经开始站起学走路。母亲看着我会走路了,乐得不停地说,早走的孩子有出息,长大后走得远。母亲抱着我到县城唯一的照相馆给我照相,去商店买好吃的。
其实母亲经济很困难,工资低,一个月只挣得16元,除过自己的伙食费和按月给我支付奶钱外,剩的没有几个零花钱,自己穿衣也只有时常穿的一套,洗衣服都是晚上洗了晾干第二天再穿。那是母亲最艰难的日子,那是我最幸福的日子。母亲的艰难换来了我的幸福。这也许是天下母亲共同对待儿女的生活态度。看着母亲过着艰苦的日子,几乎无法承担支付我的奶钱,同事们对母亲提议,国家新出台政策有规定,对现役军人的孩子,因家庭生活困难,当地政府将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母亲犹豫一番后,到县民政局申请领过两次抚养婴幼儿的营养费。但是,这并不能解决母子俩的根本生活问题,母亲只能在自己的伙食费中节省。那时县百货公司的单位大灶本来生活很低,一个月只能吃两次肉,一周吃一顿白面或大米,其余全是吃的粗粮,如高粱米、黑豆等杂粮。为了支付抚养我的奶钱,母亲下决心不吃肉,不买新衣穿。母亲不吃肉的生活习惯从此养成,直到多少年后到了她老人家的晚年也始终没有吃一口所有动物的肉。母亲不吃肉后,一月至多节约2元钱。随着我的年龄增长,到两岁时,我已经能够在县城南关的大街小巷乱跑。我不只是要吃奶汁,还要吃零食、吃粮食、穿衣,这更加重了母亲的负担。青阳岭老家的爷爷、奶奶和石岊峁村的姥爷、姥姥他们只得从各自的生活费中省出一些钱粮送来县城,以弥补母亲和我的生活开支。
我的母亲曾在石岊峁念过小学6年级,在那个年代算是知识女性。她有个性,有思想,有追求,看着父亲在前线打仗,自己也想继续进步。到了我两岁的时候,母亲向组织上提出继续读书深造的要求,组织上考虑到母亲的实际情况,已经在县百货公司干了近3年,批准了她的请求,推荐到陕西绥德师范读书。母亲临走前,向杨家两口子对我的抚养表示了再三感谢,每月支付我的生活费一分不少,按月从她的工资中扣除,因为母亲当时是带工资念书,近一半工资作为支付给我的抚养费。我在蜜罐里成长,母亲在艰苦中求学,父亲在炮声中战斗。一家三口人,在不同的环境里生活。这是发生在50年代的末期。我到了4岁的时候,母亲在绥德师范念完了两年书,重新分配到神木教育系统当教师。
1961年,我5岁了,父亲完成了他服兵役的光荣任务,转业到神木县西沟公社工作,母亲在马镇公社葛富村小学任教。父亲刚回来的那些天,与分别5年的母亲重逢,自然有说不完的情感话,两口子面对着我的成长,描绘着未来的美好前景,计划在神木县城安家,好好培养我读书。然而,就在这时,国家做出了一项政策规定,将40%的国家干部职工精减,回到农村参加生产第一线,并要求党员干部、积极分子带头。这是国策,是发展经济,摆脱困难,渡过难关,实行机构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受过战斗烈火考验的父亲思想产生了巨大的波澜。既然是国策,自己作为党员干部、军队转业干部就必须带头。当初他赴青藏高原剿匪也是听从党的召唤,带头参军。作为党员干部,听党的话不错,跟党走没错。再说,眼下国家干部的生活待遇也确实低,日子过得艰难,一个月的工资也只能到集市买两筐山药蛋。
父亲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母亲,希望得到母亲的同意。
国家的困难是暂时的,再说国策也不一定非要你这个军队转业干部带头。不能回去,回去青阳岭什么也没有,住的地方怎么解决,还有,小林怎么办,也带回农村去?母亲表示不同的意见。
父亲彷徨,拿不定主意,去找县领导。
党的号召,党的政策,党员干部带头,回农村生产第一线,这还用问吗?
父亲听了,无言回答,心里下了决心。好吧,回农村去,回青阳岭去,回去种地,照样也是干革命,为党做贡献。自己14岁参加工作,一直是听党的话,听党的召唤,党叫干啥就干啥,这次也一定听党的话回农村生产第一线干一番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