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更有粘度》是一本宏篇巨著,作者刘如江是新商业模式的领导者,他用5年时间,调研全国12个行业、20门学科、120种工作,总结出了53种思维策略,通过这些新思维,来捕获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商机。作者的调研一经发表,就引起巨大反响,在凯迪网获得超2000万点击。
在当下分享经济的浪潮里,到处都是机会,到处都是有想法的人,到处充斥着创业的冲动,只有打破传统的思考方式,对思维进行彻底的洗牌的人,才能准确捕捉到时代红利,快速上位!
世界上的每个城市,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要想改变,只要一步:转变观念!
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社会,给了每个人改变自己的一次机会,如何抓住这次机会,关键在于你是否拆掉思维里的墙,是否用新的思维模式武装自己。
全书梳理了工业发展、资讯发展、人文科学、历史文化、商业创新等背后的思维演变,推倒出符合当下主流社会的智能化思维策略,帮助读者更好捕捉更多商业机会。
在这样一个满大街都是商机的时代,你还没能够抓住机会,那你就真的彻底出局了。
第一章 思维的进化和推理
1 什么是思维的四维时空/002
2 万物进化链和道/008
3 大
进化视野下的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014
4 万物演化层面的无中“生”有,你领悟得有多深/020
5 远离碎片化思维,让我们更多涌现智慧/026
6 思辨、实证与直觉,谁能看透一切?/032
7 孤立的合理与叠加的不合理/038
8 可行性方法论体系,帮你有效接驳此岸与彼岸/044
第二章 思维的演化与信息孤岛
9 “刺激—反应”模型,实现思维进化的一把利器/050
10 交叉感染效应,思维演化过程中的双刃剑/056
11 通俗文化的传承,让思维得以复制/062
12 信息孤岛化和影响力/070
第三章 思维辨证和陷阱
13 二分法极化思维,貌似极致背后的陷阱/078
14 既要立场主义,还须统御全局/084
15 传统悟性文化,更须精细化和过程管理/090
16 让读心和沟通交互,来破除彼此间的谬误/096
17 人人相轻,碎片化思维的一张画皮/102
18 如何有效破解地域攻击和统计学歧视? /108
19 一俊遮百丑、成王败寇与以偏概全/114
20 只分有无,没有概率,容易导致思维张弛无度/120
21 莫在因果关系上乱点鸳鸯谱/126
22 从文明演进看实践至上主义的局限/132
23 见招拆招文化与救火队员思维/138
24 概率观念庸俗化与侥幸主义思维/144
第四章 思维拓展和工具
25 工具,人类能力的补充和延伸/152
26 模型,真的等于真理吗?!/158
27 摸着石头过河与GPS精准导航/164
28 生态式思维,通达彼岸的一座桥梁/170
29 知识“小宇宙”与马太效应/176
30 钟摆式思维,帮您纠偏的一把利器/182
第五章 互联网思维和红利
31 用互联网精神来重塑新思维/190
32 大数据库思维,通往财富的必由之路/196
33 树状关键词链,帮你理解世界知识/202
34 超链接思维,互联网赋予的时代红利/208
35 大数据时代与中国人的机会/214
36 可视化思维,让你彻底改变/220
37 人机互动思维,直通智能化时代的主流思维/226
第六章 思维精进和几何素养
38 求真到什么程度,就能精进到什么地步/236
39 培养数理与几何素养,才是王道/242
40 传统书画艺术与思维模式的折射/248
41 内斗要内行,外斗要擅长/254
42 劣币驱良币的痞子与刁蛮文化/260
43 短平快的实用主义,实用范围究竟有多大? /266
44 注重知识而非方法论,传统教育的盲区/271
45 榜样和山寨,同质化思维的两难择决/277
46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横在思维链面前的路障/283
47 竞底、攀比与使绊,不良竞争思维的罪与罚/289
第七章 思维的弹性和联想
48 我们为什么会遭遇“QQ群困境”/296
49 权利义务关系越扭曲,社会道德越沦丧?!/302
50 你的“理性”在他人眼里可能荒蓎可笑/308
51 望子成龙,是把梦想推给下一代?!/314
52 为什么有人会比你更了解你自己?/320
53 撞了南墙就回头是聪明人所为吗/326
大数据时代与中国人的机会
核心提示:人类所有的知识、经验和科研成果,都是以碎片化形态存在的大数据。在四维时空结构的指导下,这些东西犹如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矿藏,可以按照一定逻辑,从中找出某些隐藏着的脉络及规律。还可以逐级提炼、组装,或者像搭积木那样创造性排列组合,进而产生明显的加速效应。物质世界存在着进化链和创造链,大数据挖潜同样如此。
中国人的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这种特征的思维往往会滑向大而化之的境地。在各细分领域数据已经呈现“大数据特征”的前提下,这种思维也绝非一无是处,是比较适合用来做数据挖潜的。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更多走的是“细分差异化”的路子,并以此为基础不断跑马圈地、开拓创新。他们整体上的受教育程度和科学素养都比较高,五六百年来在具体问题上面的突破都异常惊人。
如果你将前人所思考过的一些细节,所取得的突破,汇集成一个“大数据”的话,你会发现绝大多数具体内容,前人都已经说得十分到位了,你根本不太可能超越什么了。他们只是谈的不太系统,只是在这些东西的排列组合之上可能做得还不是太好而已。实际上这种现象在西方最近几百年来所积累的“数据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我们谈到的这种现象,貌似不好理解、不可思议,如果仔细分析,实际上还是非常现实的。
第一,某些案例、事情、道理和感悟的发生,虽然都存在着比较苛刻的前提,但毕竟是概率性事件,只是其概率到底有多大而已。我们已知的概率区间,是大于等于零、小于等于一的。现实中的概率,基本也呈现出一种正态分布的特征。很多我们通常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仅仅是概率超低而已。低到了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亿分之一甚至是十亿分之一的程度。
第二,自从人类告别洪荒时代开始,我们这颗蓝色星球上所存在过的个体意义上的人,都是数以百亿计的。这个数量已经构成了天文级的数量基数,只要不是受整个时代科技水平限制而为彻彻底底不可能的事情,即使某个事情的发生概率为十亿分之一,在历史上或现实中都一定会有人遇到过,甚至利用某种特殊的形式记录了下来。我自己梦过很多稀奇古怪的梦,后来证明相当多的人都梦到过。这都没什么奇怪的,概率和基数使然。
第三,最近几百年来,西方人整体上的教育普及和文化素养程度都比较高。他们做事情更多以“细分差异化”为导向,还都习惯于记录。他们在有记录可考的具体细节方面的突破,其数量和质量都是异常惊人的。这在英文数据库检索当中可见一斑。如果用谷歌来搜索有关英文内容,你的这种感觉将会更加强烈。
第四,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时代,如何将这些近乎完美的“零部件”找出来,按照一定的逻辑和原理搭积木,创造出更加具有传奇色彩、更加富有颠覆效果的东西,就显得极其关键了。
第五,按照西方那些优质且基数庞大的人力资源状况以及传统的“细分差异化”创造与创新理念,再加上信息化的驱使,只需要十多年时间,一个细致入微、功能强大和配套齐全的“零部件库”“总成库”同样能够基本成型。维基百科、IT及人工智能的现状,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1840年以来,我们中国人在相当多的领域也确实发生了很大改观,但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不足还是显而易见的。时至今日,我们在科研创新领域的成就依然不算太理想。这种特征的民族思维所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以中文为基础的“数据库”,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不理想。同以英文为基础的主流数据库相比,只能望其项背,依旧不能同日而语。甚至同日文数据库相比,也还是要差一些。
最近十五六年时间,我们确实是与全球同步进入信息化时代的。而且数据库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与以往相比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到目前为止仍处于加速发展过程当中。然而非常令人奇怪的是,尽管西方这段时期内,在社科、管理、教育和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重大的突破,你通过英文数据库也可以发现大量这些方面的东西,但如果利用中文进行检索,绝大多数内容却根本看不到。即使偶尔有一点,也是一两句话的介绍,延伸不出什么更多的背景性东西。
按照统计学原理进行推算,我们基本可以认定,整个“中文圈”实际上对西方最近10多年来各个领域所取得的进步,近乎一种无知和漠视的状态。每每想到这些事情,我就不寒而栗。我们不但在数据库的存量,而且在数据库的增量上,跟欧美相比,相差都很远,而且差距还在不知不觉中进一步拉大。尽管我们在个别领域还是有特色和优势的,但这根本弥补不了整体上的弱势,避免不了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时代发展到今天,无论是谁积累和沉淀的东西,大数据和云计算都使其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资源,很多时候都难以分清你我。欧美人发展起来的体系及其对应数据库,也并非他们所独享。对于每个有进取心的个体和群体来说都是开放的,差别只在于你如何对待和利用这些东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普及化时代,尽管中国教学质量和教育体制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引发的争议不断,但无论怎么讲,高等教育的普及都是好事情。虽然我们的创造能力整体上不尽如人意,但在各个领域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基本实践基础方面,以及国人整体上的英文能力,还是能够达到及格水平。这就意味着将某些西方的东西拿过来,大致上还是能够看懂,能够琢磨明白的。
你别小看这个基础,这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一环。这意味着华人圈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士,只要改变一下思路,就可以很好去利用透明和开放程度相当高的英文数据库。在知识整合、数据挖潜和总成制造等方面跑马圈地、高歌猛进。毕竟欧美人士已经在“细分差异化”惯性思维的指导下,制造好太多的优质数据、素材、案例、零部件和总成了。我们并不需要在每一个具体的细节上都重头来过,只需要按照一定的“结构”和“框架”,大力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将其圈过来即可。只是在个别仍需要强化的地方,再进一些适当的补充和深化。
我有位朋友,国内某一流高校理工科毕业。在大型国企和同行的几家顶级跨国公司,都做过技术研发或服务工作,还在一家中等规模的民营企业当过CEO。现在40多岁,自己创业独立运作项目。由于他在圈子里具有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拥有20多年扎实的职业生涯积累,因此对同行的大量的专利配方理解得较为透彻。
当然,光看一家的专利,你也根本掌握不了什么。但当他将好多家好多个配方放在一起进行比对、然后做拼图,并将结果通过实验验证之后,相当多的诀窍和优化替代方案,就会很清晰地浮现出来。到了最后,他最擅长的事情就是破译某些竞争对手的产品配方,并推出性价比更高的替代性方案。在此过程中,他用的都是公开资源,做的是大数据挖潜,不涉及其他法律问题。
他首先通过自己的理论框架和知识储备,推导出一个可能的方案。然后通过谷歌用英文搜索相关的技术性资料甚至是专利配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确认和优化。个别不太明白的地方向圈内朋友咨询,或者给国际上相关原辅料、备品备件厂家的中国代理商打电话询问。利用这么一个流程,绝大多数问题都可以得到完美解决。他一个人设计配方、委托生产和进行销售,每年轻轻松松赚取500多万的纯利润。当然这种替代性配方,也不可能保守得太久,利润也会逐渐下降,但总归有2-3年的周期。两三年之后再设计一个全新的替代性配方就可以了,反正他对这个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