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师道 匠心 特级教师给学生、家长和教师的60堂公开课
\"上海教育-**教育\"微信平台和\"上海特级教师\"微信平台联合推出\"特级教师公开课\"栏目,邀请沪上各学科的特级教师提供***、*实用、*详细的学习方法。特级教师循循善诱,对各科目的学习指出了具体的路径和方法。他们的学养与胸襟,也值得学生与青年教师揣摩与学习。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特级教师是教育转型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本学科教学中,具有精良的专业品质,对专业知识有着深刻而独特的理解,专业技能趋于炉火纯青。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创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同时,常常反思教育的目的与功能,对教育功利价值过度的追求进行突破,强调对“人”本身价值的尊重与回归。
:序一
尹后庆 当代社会,正处于教育“大转型”时期。随着信息革命和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实践,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教育理念层面来看,教育理念的转型是全方位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师本”向“生本”转型,“封闭”向“开放”转型,“静态”向“动态”转型。从教育实践层面来看,“翻转课堂”风起云涌,“以学定教”“以学定学”等课堂教学方式深入人心。 特级教师,无疑是教育转型的中坚力量。 他们在本学科教学中,具有精良的专业品质,对专业知识有着深刻而独特的理解,专业技能趋于炉火纯青。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创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同时,常常反思教育的目的与功能,对教育功利价值过度的追求进行突破,强调对“人”本身价值的尊重与回归。 对孩子,他们循循善诱。首先,孩子们要“学做人、学做事”,“学做更好的自己”,才能“终身受益”。只有培养好孩子们的品德与行为,培养孩子们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的主体精神,才是教育功能的最终指向。其次,孩子们要阅读,因为“阅读,是一种精神呼吸”;要思维,才能“感受思维之美”;要探索,“从好奇探索世界”。最终,孩子们在“宏阔博约深思质疑”中,“成就诗情画意的美好人生”。 对家长,他们对如何培养孩子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在孩子幼小的阶段,我们应该注重“陪伴与倾听”“辨别儿童的需要”。他们进了小学,我们可以倾听“怎样帮助孩子学好数学”,也可以与体育老师“聊聊体育锻炼”。孩子们逐渐长大了,但家庭,永远是“孩子青春远航的港湾”。 对教师,他们引领着专业发展。语文教师需要“锤炼过硬的文本解读能力”,让“学生在‘模仿学习’中迈好学习英语的第一步”是英语启蒙教师的职责,科学学科教师需要“精耕细作”的科学探究,“技艺精良是体育教师的资本”。 不约而同地,特级教师们对教育的目的与功能进行了反思:“我们更应该做的是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要。”“培养一代既有民族特性又有国际视野、会使用国际通用语言交流中国文化和表达自己思想的、具有多元文化的公民。”在实践层面,他们都反对“刷题”,而要“把时间花在可以让自己变聪明的地方”。 对目前教育生态中弥漫的焦虑气氛,尤其是学生“抢学”,教师“抢教”的现象,特级教师们大声疾呼:“是否超前学习物理知识并不重要,呵护好孩子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比知识本身重要得多!”“保持一种好奇,好奇心是学习物理的原动力。”“让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是学好物理、不怕物理很重要的基础。” 无论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还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无论是本学科知识学习的意义发掘,还是跨学科探究学习的价值凸显;无论是对学生心灵成长和德性发展的关注,还是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建构能力的培养,特级教师们从不同的起点出发,指向的却都是同一个目标,那就是孩子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实现孩子的终身和持续发展。我相信,大家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当今上海的特级教师依然活跃在教育发展的前沿,依然在教育改革的众多难题解决中贡献他们的智慧,展现他们的才华。不仅给人以启迪,而且令人钦佩。 序二 唐盛昌 首先,这套丛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特”,这个特有三层含义,第一:作者之“特”,公开课系列文章均由上海的特级教师撰写而成。我们知道,特级教师在各自的学科实践中均形成了对于学科素养的独到见解,由此,我们的读者得以在语文特级教师们的带领下,真正体悟到了语文学科的壮阔大气;有机会通过地理特级教师的眼睛,获得对于对地理学科跨学科属性的深刻洞察;还能欣赏到历史特级教师们纵横捭阖、谈古论今的翩翩风度,而这些不正是我们力图弘扬的核心素养之根吗?很难想象,没有这批优秀的特级教师来担纲,我们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这个话题的讨论推向知识拓展、视野开阔、解析探究、应用实践的深度和高度。 第二个“特”是指涵盖学科之“特”,以往谈到核心素养,上台激辩的只有传统学术类学科的教师,但这套公开课丛书却实现了学科范围的全覆盖,艺术类学科及其特级教师们也一个个“粉墨登场”,和语文、数学、外语老师们同台对话,堪称一道“独特”风景。 由此,第三个“特”也就顺势生发出来:破题手法之“特”。核心素养在当前基础教育界是个显话题,在谈到21世纪技能时,有人提到它;谈到个性化学习时,有人提到它;谈到面向未来的教育时,也有人提到它。但不管这个命题多么宏大,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每一堂课、每名教师、每门学科上去。而所有的学科都是围绕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核心要素精心搭建起来的知识体系,因此,全光谱且学业有专攻的教师们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给出对核心素养的独到洞察,就体现出了其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独特价值。 我对这套丛书的第二个印象是“新”。这个新是耳目一新。这也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形式之新。众多中青年特级教师站到了台前,以各自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学科实践经验为基,对“学科素养”这个大命题抽丝剥茧、侃侃而谈,不仅体现了深厚的学科素养和基本功力,也展示了各自的品味、内涵、视野和境界。其二,观点之新。这些特级教师们虽然专攻一科,但绝不受缚于学科藩篱,不拘泥于琐碎细节,而是在中西交融、文理互通之中为我们开辟了跨学科、前瞻性和引领性的视野和格局。其三,受众之新。以往,我们的教师都满足做学生的“雕塑师”,但公开课则让他们突破学校的围墙,走出课堂,利用新媒体面向全社会来为教育发声。这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倒逼着他们加紧锤炼针对广泛受众群的良好修养和表达功力。作为首次担纲者,本丛书的特级教师们从具有生命力的角度,对学科核心素养做出了生动形象的阐释,相信他们或文或谑的风格一定会吸引大批忠实拥趸! 我对本丛书的第三个印象是:高。这个高是指立意之高,仍旧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立场的高度。特级教师们不止站在学科教师的角度,更是从更宏大的学科视野出发,对核心素养之于批判性、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整体素质教育的推进的作用做出了更高层面的阐述;其二,品质的高度,公开课是特级教师们思想碰撞之所,堪称另一场更高形式的“教师技能大赛”,因此,每位作者都集毕生之功力,萃取自身实践和理念之精华,将其浓缩于短短千言的文章之中,其知识“密度”和品质高度不言而喻;最后,是视野的高度。这也是我最深有体会并一直强调的一点,作为学科教师,本书作者们突破了各自的学科之限,以开阔的视野和丰厚的积淀将本学科的具体实践上升到核心素养培养、立德树人乃至实现中国梦的高度,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各学科特级教师们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高层次论坛,也是上海基础教育界对这个显话题思辨成果的一次回顾和总结,相信上海乃至全国基础教育界的同仁及所有关心教育的有识之士都能从中有所获益。
上海市特级教师联谊会,成立于2013年1月。其宗旨是致力于团结全市特级教师,凝聚特级教师团队的“教育智慧”与“专业能量”,从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上海教育杂志社致力于以“我们影响教育”为己任,积极探索教育传媒的两个“转变”,发挥在上海教育科学发展中的舆论引导、文化引领和思想引路的作用。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
母语教育是民族文化的根,外语学习是了解世界的窗。学好语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好外语,做胸怀天下的国际公民。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 于漪 阅读,是一种精神呼吸 周云燕 锤炼过硬的文本解读能力 马 骉 独倚东风无限情:写在春天里的诗 乐燎原 多读多写是硬道理 兰保民 怎样不怕写作文 黄荣华 文学鉴赏与创新素养培育 陈 军 英语教学的建议 吴小英 运用学习策略 提高英语能力 施志红 让孩子在“模仿学习”中迈好英语学习的第一步 施嘉平 重视读写结合 学好用一辈子的英语 何亚男 好奇,探索世界之初 每个孩子脑海中都有“十万个为什么”。这些大大小小的问号,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推动力。教育,就是呵护着孩子们在问号的指引下一路向前,并把这些问号变成惊叹号。 物理思维——从好奇探索世界 王铁桦 聪明学物理,每个人都可以 倪闽景 初中物理老师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陈奕 学好物理的几点建议 常生龙 谈谈中学化学学习 叶佩玉 让美充满化学课堂 杨卫国 从广告风波看中学化学教学的改进 徐晓燕 从化学思维开始学好化学 陈寅 畅游生命世界,培养科学情怀 朱静 科探室里的大学问 高一敏 小学科学教育呼唤“深耕细作”的科学探究 曹庆明 感受思维之美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看不见摸不着,但却令人心旷神怡——那就是思维之美。步步为营的缜密之美,豁然开朗的顿悟之美,体现人类智慧的理性之美…… 怎样帮助孩子学好数学 唐盛昌 数学教育是培养理性思维的素质教育 李秋明 基于学习经验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刍议 何强 亲历数学美之旅——让我们同行 陈双双 信息科技教育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 朱一军 信息科技课程的价值 余安敏 宏阔博约 深思质疑 有两样东西是如此普遍存在以至于我们常常忽视他们的存在。那就是时间和空间。无尽的时间与无垠的空间,以历史与地理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时与空,就这样织进知识的肌理。 史事?洞见?格局 周飞 学习历史的意义与方法 汪德武 宏阔博约 深思质疑 学好中学历史 付文治 避免误区 掌握方法 学好历史 凤光宇 转型的地理课堂:基于资源的学与教 赵才欣 精心栽培中学地理学科的参天大树 吴照
阅读,是一种精神呼吸
——关注儿童阅读的几点想法 虽然阅读的重要性几乎无人不知,但今天重提阅读话题,似乎有些凝重。 不久前,在一次面向全国的调查中,面对“今天你读书了吗?”的询问,有77%的被访者选择了“没有”,理由则集中在“没有时间”或“没有阅读习惯”。显然,在我国,阅读出了问题了。为什么要阅读?这原本是一个几乎近似荒谬的问题,就如同我们追问说,今天我们为什么吃饭,为什么要呼吸一样荒谬。因为,在我看来。阅读,是一种精神呼吸。假如缺少了这样的呼吸,生命是有缺陷的。 阅读,奠基人的发展根基。一个孩子从出生之日就注定了他的民族语言和一生的精神格局。一个能够适应未来的优秀人才,其语言涵养和文化素养是立身之本。无论你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哪怕你理科出众,都需要文化的根基。近代数学大师苏步青先生自幼酷爱文学,古文功底尤为深厚。他在微分几何领域里散发着理性的光辉,在大量的诗作中表达着丰富的情感。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钟爱自然,博览群书,在科学研究中引用大量古典诗文,他的文史修养,他对经史子集的娴熟及造诣在同行中可谓首屈一指。因此,从小开始优质阅读的积累,积淀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得以发展的根基。 阅读,是一种学习的状态。对一个儿童而言,阅读是所有学习能力的基础,离开了阅读能力,何谈学习能力,何谈充分发展。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很大程度上源于儿童时期的阅读积累。幼年时的阅读经历会让一个孩子的语言和精神一天天丰厚、充实起来,小学生读书的功效会在中学、大学甚至走向社会后慢慢显现出来。一直以来,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提升孩子的阅读品质是广大家长和一线教师的困惑,在这里,我想从实践层面谈谈一些建议。 1、顺应天性,让孩子与书本亲近起来 据说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孩子稍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书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是甜的。犹太人用一种独特的育儿方式向我们传递一个道理:顺应儿童的天性,用适合儿童的方式引导他们亲近书本。 许多家长常常困惑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尝试读新书,总是喜欢读同一本书,一遍又一遍;总是央求父母睡前讲同一个故事,反反又复复。我们有没有想过,当一个孩子捧起熟悉的书本,翻开前一页时,小脑袋里就开始料想下一页的内容,当他发现后一页的画面文字全猜对了,小小的内心是多么的满足,也或许他正在为自己新的发现而欣喜呢!妈妈爸爸们,你们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正讲着故事的时候,孩子突然指出你和上一次讲的不一样的地方,小小的瑕疵都逃不过孩子的耳朵。或许这就是儿童的天性,驾驭书本的快感让他们兴奋而得意。这时,大人们要学会等待,等待孩子充分地享受读书的快乐。保护他们最初的阅读感受。 当然,让孩子爱上阅读是需要引导的。《不一样的卡梅拉》、《狐狸爸爸的故事》、《小飞侠》、《爱丽丝漫游仙境》、《长袜子皮皮》……这些经典读物对于一个识字量不多的儿童而言,静静地读完整本书,是有挑战性的。我们可以先下载故事录音,每晚听着配乐朗诵的经典故事入睡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突然有一天,当你把这些故事书悄悄地放在书桌或是床头时,孩子就会特别愿意去读。因为这是他熟悉的故事,这里有他喜欢的人物,故事中的主人公曾无数次地出现在他的脑海中。亲近书本,从故事录音开始,我们不妨试一试。 有这么一位特别智慧的妈妈,她每回给孩子买书,总是买同样的几本,让孩子送给最要好的小朋友,邀请伙伴们一起读,还会组织一次聚会,引导孩子们聊聊书里的内容。这个做法是很高明的。孩子们读了书,喜欢互相讨论,玩伴们有了共同的话题,围绕一本书的“兴趣场”和“信息场”就建立起来了,读书的感受也流通起来了。就这样,孩子会渐渐地爱上阅读。亲近书本,从拥有共同的书、共同的话题做起,也是一招。 2、腾出时间,让孩子有读书的闲暇 阅读是幸福的,首先需要时间,但现在很多孩子为“时间上哪儿了”烦恼。因为许多孩子的双休日被家长排得满满的。试想一下,一个孩子整天忙于奔波,各种培训班占据了他的自由。当他疲惫地回到家中,我们递给他一本书,这个时候,再美妙的文学作品在孩子的眼中等同于家庭作业,成了他的学习任务甚至是负担。把一本好书放到孩子手里是一件多么隆重的事情。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获得美好的阅读体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到了中学,随着所学科目数量的增加,阅读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事儿,阅读的边缘化会对他的进一步发展非常不利。阅读是成长的需要,应当如同睡前刷牙一般自然而然地融于一个孩子的生活。当读好书,好读书成为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他不但可以获得从娱乐消遣到认知情感的多重愉悦,而且能获得生活的智慧和做人的道理。知书、明理、做人,阅读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是闲暇。或许在希腊人眼里,教育就是享受一种闲适,孩子有充裕的时间体会和沉思,才能自由而充分地获得心智能力的发展。请让我们的孩子从容、安静地读一本书吧!教育的闲适,是摒弃了急功近利的一种自然,是摆脱了紧张忙碌后的一种恬静。这不是闲散,而是一种心灵的自由。 3、营造美妙,让孩子生长在书香里 阅读与不阅读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一面荒草杂生。你相信吗?在孩子的书包里放上一本童书,书包就会飞扬起来;在旅行箱里塞进一本经典,旅程也会美妙起来;墙角有一排满满的书架,小屋就会飘出香气来。大人们,当你在给孩子布置房间时,你首先想到的是一个休闲舒适的玩耍区域还是小读者专属的阅读空间呢?新年里,你会带着孩子去邮局订一本属于他的杂志吗?当他在订单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后,就会在每月的那几天里盼着邮递员叔叔的到来,孩子需要这种阅读的期待。餐桌前,你们会来一场家庭智力问答吗?爸爸会不会故意答不上来,让孩子觉得知识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可以比过厉害的爸爸。这种愉悦的力量对读书的孩子是一种莫大的滋养。我遇到过一个很高明的爸爸,每天和儿子编章回小说,今天爸爸讲,明天儿子讲,他们的故事里有《西游记》的魔幻,有《水浒传》的侠义,父子俩乐此不疲。这个孩子的阅读视野远远超出同龄的孩子。真的,从一个飘着书香的环境熏陶出来的孩子姿态是优雅的,心灵是丰富的。 每天,在一间教室里,一群孩子在上课。阅读应是童年最重要的课。语文老师,知道吗?你捧着一本新书走进教室,什么也不用说, 翻开书页,娓娓动听地开始朗读,读着读着,读到精彩处戛然而止……第二天、第三天,孩子的书包里就会变出一本和你一样的书。有这样一位老师,她让家长们把新书悄悄地送到学校,然后老师在书的扉页上写下充满鼓励和期望的赠言,单独地把书送给一个又一个孩子,和孩子一一约好时间,交流读书的感受。相信吗?每一个孩子走出这位老师的办公室时都会把书悄悄地藏在衣服里,神情郑重,因为他和老师有秘密的约定。读书的环境也可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无处不在,书香飘散在校园里,飘散在空气中,飘散在师生的心里。 4、有效引导,提升孩子的审美品质 阅读优秀的图书所带来的抽象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是碎片阅读和浅阅读无法获得的。小学阶段的阅读指导首先从兴趣入手,尊重孩子的阅读倾向,让孩子亲近书本,愿意读。然后在“读什么”上慢慢引导,开阔视野。到了中高年级,阅读不只是满足于“浏览式”的信息获取,要经历“探秘式”的深度研读。教师指导“怎么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该如何充分发掘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教学价值,并积极地指导学生阅读呢?建议老师们一方面要发掘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精神价值,另一方面要关注作品中的语用价值。 以国际大奖小说《天使雕像》一书的阅读指导为例,和大家分享。小说讲述了女孩克劳迪娅厌倦了家里千篇一律的生活,她想做些出人意料的事情,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离家出走”,与既“富有”又小气的弟弟杰米结伴而行。姐弟俩选择的目的地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那里神奇地度过了一个星期。期间,一座疑为米凯朗基罗雕像的小天使雕像正在博物馆展出。克劳迪娅立刻被这座雕像所吸引,她决定要弄清楚这座雕像到底出自谁人之手……这是一段离奇、惊险的旅程。 第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劳迪娅和杰米这两位主人公性格不同,常常争吵,最终却成为这次离家出走的最佳拍档。这对姐弟俩,你更喜欢谁?说说你的理由。交流时,指导学生先表达观点,然后用小说中的一个语段或实例加以说明。课上,在对关键语段的赏析与品味中,克劳迪娅应对危机的机智,向着目标的坚持,破解谜团时的好学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引领。没有口号的说教,也不是言语的直白呈现,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精神价值在文字之中。这种精神的力量源自师生对于文本的细读和感悟,需要教师去发掘与引领,为学生的成长打下精神的底子。 第二课时,老师在教室里设立一个演讲台,小组合作,深入阅读,围绕议题,进行演讲。可选议题有: (1)姐弟俩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他们也有不足之处,请选择一位谈一谈。 (2)看到故事结尾之后,你发现姐弟俩有什么变化吗?请举例说明。 (3)如果姐弟俩出走的故事不是这样的,中间被博物馆的警卫发现了,“遣送”回了家,父母的态度是可想而知的。你喜欢哪个结局?为什么? (4)姐弟俩终于回家了,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场景,当他俩走进屋子站在父母面前的时候,那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 议题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精读小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多角度、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师生、生生对话中进一步整体把握故事,引导深度阅读。这部小说情节悬疑曲折,细节刻画精巧,作者的精心构思不会直白地告诉你,需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赏析、品味。比起短小的故事书,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对小学中高年段的学生有着更大的诱惑力,这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充分发掘作品的文学价值,引领学生悟出阅读好的作品需要关注细节,需要读思结合,需要逗留与回读。这样的阅读,带给学生的是一次次的发现和一次次的顿悟。 讲到阅读,你不得不说阅读是无穷无尽的,而且阅读也不仅仅是书本。自然、社会就是一部部大书,书本只是阅读的一部分。因为,阅读也是有形的书与无形的书结合起来进行的,学习汲取与思考体验融为一体。 然而儿童阅读,不等同于成人阅读,需要创造事件和加以引导。首先,我们的家长、教师自己应该是一位优秀的阅读者。如果你缺乏阅读的体验,引导孩子阅读时会产生“无力感”,缺乏自信,缺乏耐心。真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作家、资深教师、有经验的父母成为书本的“导读”,甚至成为孩子的“阅读偶像。” 阅读作为一种精神呼吸,与生命共存。让我们从当下开始,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共同呼吸道人类文明的淳香和现代生活的清香。 ……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