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精选丛书(第一辑)”中的一本,收录15篇文章,25万字,包括:郑杭生的《走向有序与活力兼具的社会—现阶段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郑卫东的《“双轨政治”转型与村治结构创新》、张贤明的《低成本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之道》、史培军、张欢的《中国应对巨灾的机制——汶川地震的经验》、鄢一龙、王绍光、胡鞍钢的《中国中央政府决策模式演变——以五年计划编制为例》等。
走向有序与活力兼具的社会——现阶段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在中国的登场及其方法论价值
和而不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三重属性
治理理论与中国政治改革的思想建构
低成本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之道
转型期的中国政治信任:实证测量与全貌概览
中国中央政府决策模式演变——以五年计划编制为例
中国应对巨灾的机制——汶川地震的经验
乡村软治理:一个新的学术命题
政治现实主义的政治非现实性
后发展国家的治理能力: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
民本主义转化为社会公正的路径探索
从亨廷顿新权威主义理论看中国政治改革
分权与地方治理:美洲经验的启示
日本智库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打造高端新型智库的启示
《国家治理研究:活力与秩序》:
尽管学界对亨廷顿新权威主义理论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认为其具有集权或半集权的政治主张,普遍认可亨廷顿新权威主义理论是落后国家在现代化早期所实行的一种政治形态。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水平偏低,不足以在全社会树立起普遍的契约精神,加上政治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民主力量缺乏,民主政体无法控制整个社会,有必要建立权威或集权的政体推进社会发展,达到现代化目的。中国当前的政治改革,就是要通过政治制度化和相机改革,实行必要的政治集权,而不是片面推进政治民主化。
二、当前中国政治改革身处的历史语境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改革主要围绕经济分权与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展开。因涉及调整政企关系、转变政府职能,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在同步进行。80年代中期,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带来诸多积极成果。与此同时,中央财政能力不断缩紧,地方财政能力不断扩张,地方“诸侯割据”严重,中央控制全局经济的能力减弱,以致中国经济在80年代后期出现了物资紧缺、通货膨胀、经济紊乱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的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能否汲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避免来自“左”与“右”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使改革开放顺利进行,是当时政治体制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