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境丛书 幽梦影:幽梦续影》收录210多条格言妙语,涉及修身养性、谈诗论文、风花雪月、山水园林、世态人情等方面,无不显出作者独特的人生见解。每一则均有注释和译文,并有历代点评,尤其在注释中加入佛学义理的阐释。
清言·慧语·禅境——《禅境丛书》序(节选)
《禅境丛书》选入的八部明清小品,都充满人生智慧,文质双美,表里澄澈。
形式之美。一是对仗工整。它们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对句(联语、对语、偶语、韵语),有联珠贯玉之美。二是短小精粹。作者即兴点染,不拘一格,篇幅短小,轻松易读。三是音律谐美。这些清言隽语,字字珠圆,句句玉润。读来朗朗上口,谐金石之声,夺宫商之韵。四是譬喻巧妙。行云流水,悟透般若智慧;巧譬妙喻,道破尘缘万象。五是雅俗兼采。在自铸新词的同时,还征引、化用先哲格言、佛禅慧语、古典名句。六是通俗易懂。借鉴了语录体的创作,让读者读得懂,也想得通。
内容之美。举凡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日常伦理、出世入世、高人风致、隐士情怀、山水品鉴、审美感受等,无不网罗殆尽。儒家、道家、释家,三教思想兼融;入世、出世、济世,三圣情怀并具。中国文化三教合流,这在清言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清言汲取儒家思想菁华,强调安贫乐道的精神;汲取道家思想菁华,标举虚静无为的风度;吸取佛家思想菁华,提倡超凡入圣的禅境。这些作品博采诸家,并洋溢着山居的气象和情趣。在清言中,俗世生活往往受到否定,山林生活总是得到肯定,令人向往:“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菜根谭》),“居绮城不如居陋巷”(《小窗自纪》),“一生清福,只在茗碗炉烟”(《小窗幽记》)。禅意的山居,并不限于山林,在红尘中活出山林的气象,才是真正的山林。“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菜根谭》)相反,如果一个人不能悟道,就会“居闹市生嚣杂之心”(《娑罗馆清言》)。因此,只要心中宁静,红尘不异山林,喧嚣不碍宁静:“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水”,“心远处自无车尘马足”。(《菜根谭》)“胸藏丘壑,城市不异山林;兴寄烟霞,阎浮有如蓬岛。”(《幽梦影》)于是,好酒而不滥饮,好色而不滥交,好财而不贪婪,好道而不弃家,就成了心向往之的人生境界。作为前贤感悟人生的成果,这些作品把人生的要义、处世的妙谛、修炼的体会,在只言片语中阐发无遗,诚可谓“冷语、隽语、韵语,即片语亦重九鼎”(吴从先《小窗自纪》)。
清言慧语,展现了澄明高远的禅境,堪称现代人修身养性的指南。如:
动静圆融的禅境:“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气象。”(《菜根谭》)“至人除心不除境,境在而心常寂然。”(《续娑罗馆清言》)
出入不二的禅境:“人能看得破认得真,才可以任天下之负担,亦可脱世间之缰锁。”(《菜根谭》)“必出世者方能入世”,“必入世者方能出世”。(《小窗自纪》)“宇宙内事,要担当,又要善摆脱。”(《小窗幽记》)
定力深厚的禅境:“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要着得眼高。”(《菜根谭》)
无住生心的禅境:“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菜根谭》)
苦乐由心的禅境:“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心无染着,欲界是仙都;心有挂牵,乐境成苦海矣。”“人生福境祸区,皆念想所造成。”“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菜根谭》)
证悟空性的禅境:“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血肉身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菜根谭》)
圆满无瑕的禅境:“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菜根谭》)
宠辱不惊的禅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菜根谭》)
确实,虽然尘世溷扰喧嚣,但只要我们养成一种超越的精神、不染的心境、随缘的态度、洒脱的情怀,就能在世俗红尘中,感悟到禅境的宁静高远、澄澈美丽。
张潮,字山来,号心斋,安徽歙县人。屡战科场,连连失败,遂绝意仕途。后以写作和刻书为务,成为清初徽州府籍较大的坊刻家之一。朱锡绶号弇山草衣,江苏太仓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举人,曾任知县,能诗擅画。吴言生。安徽庐江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佛教所所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商书院等高校和国学机构国学班禅宗智慧课程特聘教授,国际佛教禅修学会执行会长。曾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主讲《禅宗哲学象征》,在中央电视台“名家讲谈”主讲《禅宗智慧与现代管理》,在东方卫视主讲《禅的智慧》等。著有“禅学三书”(《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中华书局)等,主编《中国禅学》(中华书局)等。一直致力于佛禅大智慧的研究、实证和传播,是中国当代较受欢迎、较有影响的禅学名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