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经济思想史(第三卷):从李嘉图到边际革命时期经济思想的发展
定 价:180 元
丛书名:新编经济思想史
- 作者:顾海良,颜鹏飞,陈银娥 编
- 出版时间:2016/7/1
- ISBN:9787514141610
- 出 版 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091
- 页码:55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新编经济思想史》试图突破以往大多数就经济思想演变的单一线索,以主流经济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为主线,重点研究17世纪40年代以来中外经济学的进展和经济学人思潮的变迁,并着力体现中国经济思想的价值和地位,《新编经济思想史》意图把西方经济学思想史、中国经济思想史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融合一起,在此基础上用综合的经济思想和多元的综合思想来指导《新编经济思想史》的编写。
《新编经济思想史(第三卷):从李嘉图到边际革命时期经济思想的发展》纵横古今、东学西鉴,是一部“思想史”,也是一部“综合史”;是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交汇;不仅是西方经济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的交汇,也是中国经济思想与国外经济思想的交汇。
颜鹏飞,男,1946 年出生,湖南益阳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为武汉大学经济思想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69 年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1981 年获武汉大学经济学硕士。1991 年2 至8 月美国密执安大学福特基金高访学者,1998 年2 月至8 月德国特里尔大学高访学者,1999 年2 月至8 月伦敦都市大学高访,同时与德国特里尔大学合作研究半年。先后出席美国风险与保险协会(ARIS)、印度中国研究协会、莫斯科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大学和日本岛根大学等主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绪论
一、时代背景
二、19世纪经济学说演变和发展的主线
三、本卷的结构和基本内容
四、19世纪经济学说演变和发展的基本特征
上篇 18世纪90年代末和19世纪初的经济思想
第一章 李嘉图经济思想(一)
第一节 李嘉图体系的方法论与结构框架
一、《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方法论
二、《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结构
三、李嘉图体系的框架
第二节 李嘉图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对经济学研究主题或研究领域的影响
二、对研究方法的影响
三、对若干具体观点的影响
第二章 李嘉图经济思想(二)
第一节 价值理论
一、对斯密价值理论的继承与批判
二、古典经济学中最彻底的劳动价值论
三、李嘉图的价值难题
第二节 货币理论
一、货币基本理论
二、货币数量论
三、稳定通货方案
第三节 分配理论
一、工资理论
二、地租理论
三、利润理论
第四节 国际贸易理论
一、国际自由贸易思想
二、比较优势原理
第五节 李嘉图的经济增长理论
一、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
二、经济增长的前景
三、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第三章 李嘉图同时代的经济思想:马尔萨斯
第一节 人口理论
一、人口理论法则
二、评价
第二节 价值理论、利润理论与地租理论
一、价值理论
二、利润理论
三、地租理论
第三节 经济危机理论
一、生产、消费和有效需求
二、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
第四节 评价
一、马尔萨斯理论的实质
二、马尔萨斯理论的影响
第四章 李嘉图同时代的经济思想:萨伊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分篇法
一、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二、政治经济学的“三分法”
第二节 生产论与分配论
一、价值论
二、生产三要素论
三、“三位一体公式”
……
中篇 19世纪30~60年代的经济思想
下篇 19世纪后期的经济思想
《新编经济思想史(第三卷):从李嘉图到边际革命时期经济思想的发展》:
(二)中篇
中篇包括第6~9章。第6章阐述20世纪20~30年代关于经济理论问题的论战。可以把本章所论述的基本内容看做是19世纪30年代以后经济学全面走向庸俗化的或实用性质的经济学的前奏。在19世纪20年代,英国发生了经济学的论战。如马克思指出的:“从1820年至1830年,在英国,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科学活动极为活跃。这是李嘉图的理论庸俗化和传播的时期,同时也是他的理论同旧的学派进行斗争的时期。这是一场出色的比赛。”①论战最初围绕“谷物法”在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之间展开,随后便涉及诸如交换价值、价值、利润、工资等基本问题。诸如托伦斯、萨伊、詹姆斯·穆勒、麦克库洛赫、贝利等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都参加了论战,李嘉图体系成了论战的集中点。基本问题是要不要坚持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如何解释李嘉图的价值理论所遇到的难题。论战的结果表明,无论是主张放弃李嘉图价值理论的经济学家,还是对李嘉图价值理论重新解释的经济学家,都走了一条使经济学庸俗化的道路,李嘉图体系最终解体。
本卷认为,1830年以后,在阶级斗争的新形势下,庸俗经济学家已不再以李嘉图的追随者出现而继续推进劳动价值论,也不像萨伊和马尔萨斯那样采用注释和“通俗化”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而是采取折衷主义手法来加以调和补充,综合和修正庸俗经济学的各种见解,宣扬各阶级利益一致的和谐论。这一时期,古典经济学分割为两派:一派是重新解释劳动价值论的李嘉图学派;另一派则是完全否定或不理会劳动价值论的学者,涉及的经济学家是詹姆斯·穆勒、麦克库洛赫、西尼尔、巴斯夏等。
第7章论述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经济思想。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是古典自由主义者,其经济学最大的特点是调和与折衷。他既对古典经济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古典经济学。穆勒在折衷主义方法论指导下阐述了价值论、消费论、货币与信用论、国际贸易论以及经济发展理论等重要理论,并据此提出了其政策主张。穆勒的政策主张介于古典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提倡通过立法或政府行为消除对自由的限制以及改良社会、关注社会冲突以及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因此,穆勒的名著《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在1890年之前一直被欧美经济学界奉为无可争辩的经典著作。
第8章论述作为古典经济学的后期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所涉及的经济学家是:拉姆赛、琼斯、舍尔比利埃、劳德戴尔。
李嘉图的后继法拉姆赛和琼斯没有也不可能继续推进劳动价值论,有些地方甚至背离了劳动价值论。但是,拉姆赛否认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的必要的绝对的形式,这是值得肯定的。而琼斯既是古典学派的最后代表,又是制度学派和历史学派先驱者;而关于经济结构的分析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永恒性的否定,并且把“资本”界定为一种“完全确定的生产关系”,①凸显了琼斯的历史观,这是超越他的前辈的一个突出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