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与GIS的地震区地质灾害与环境评价》以岷江上游汶川县域为实验区,在充分分析研究历史资料基础上,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多尺度数字高程模型和多源、多精度遥感图像及其他地理地质等数据为基础,阐述了遥感应急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地质灾害源及承灾体判识规范,提取了研究区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评价指标,分别进行了基于栅格尺度及基于地质灾害单元尺度的斜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开展了研究区地质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选址研究。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影响范围包括震中50km范围内的县城和200km范围内的大中城市。根据资料分析,汶川大地震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属于单向破裂地震。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因此导致余震强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从震源深度看,汶川大地震属于浅源地震,深度为10~20km,因此破坏性巨大。受其影响,地震在灾区诱发了众多次生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堰塞湖和泥石流等。这些地质灾害一方面严重阻塞交通,给抗震救灾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地震诱发的一系列崩塌滑坡使灾区河流被严重堵塞,导致河道(沟道)内的水流不能及时排除,严重威胁重大工程、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同时,这些灾害还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直接影响恢复重建、城市规划、居民点选址等。据分析,在灾害及其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中,由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整个灾害损失的35%以上,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及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浅表层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55%。这些灾害的一次性规模虽小,但其发生频度高,涉及范围广,造成的人员伤害及直接经济损失巨大,而间接损失和影响更是无法估量。由于强震区环境恶劣、交通不便,要查明震区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及其性状特点,传统的地面调查方法存在许多困难。近年来的实际情况表明,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调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技术手段,遥感技术可以贯穿于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评估、防治的全过程,并在地质灾害分析、预警、评估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书取材于近几年完成的研究工作,主要来源于课题的研究报告及博士后出站报告,部分内容来源于所指导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其中有些内容已在国内外的有关刊物上发表。具体涉及如下研究生论文的内容:黎小东《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方法》,胡国超《震区居民居住环境选址》,胡宝荣《汶川地震前后大尺度生态环境评价》,南聪强《基于斜坡单元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本书涉及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汶川强震区潜在泥石流危险性判识及其差异性分析”、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基于DEM匹配的滑坡地表形变信息提取方法研究及应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汶川地震区地震诱发斜坡地质灾害遥感图像解译与评价”与“遥感与GIS在汶川强震区泥石流成灾地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等项目的资助。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依据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1.4 主要成果
第2章 遥感应急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的关键问题
§2.1 概述
§2.2 遥感应急数据处理方法
§2.3 因子尺度问题
§2.4 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方法
§2.5 地质灾害单元划定方法
§2.6 三维遥感图像模型的建立
第3章 地质灾害源及承灾体遥感判别
§3.1 滑坡地质灾害判译
§3.2 崩塌的判译
§3.3 泥石流的判译
§3.4 堰塞湖遥感调查
§3.5 承灾体遥感判识
第4章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评价方法体系
§4.1 评价指标总体原则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4 评价模型
第5章 多尺度斜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5.1 基于栅格单元的小尺度斜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5.2 基于斜坡单元的大尺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第6章 生态地质环境评价与选址分析
§6.1 汶川地震前后大尺度生态地质环境评价
§6.2 汶川地震前后小尺度生态地质环境评价
§6.3 震区居民居住环境选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