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全译本)》通过突出描写巴维尔和母亲这两位主要英雄人物的成长,反映了俄国无产阶级初期的革命斗争。也表现了新时代母子的新型关系,尼洛夫娜的母爱之所以那么崇高和伟大,就是因为她跟儿子已经是“志同道合的同志”,是儿子人生路上的知己和帮手。《母亲》作为高尔基一名的作品,包括列宁以及后代的读者都对《母亲》给予了高的称赞,《母亲》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整整三代人。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俄国名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出身贫困,幼年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十岁便开始独立谋生。他当过学徒和杂工,饱尝人间的苦难,底层社会成了他真正的大学。通过勤奋自学,高尔基于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代表作品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海燕》等。
第一部
—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第二部
—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母亲(全译本)》:
第一部 每天,在远离城市的工人住宅区的上空,四处飘荡着煤烟!空气中充斥着油臭味,人们被颤巍巍地咆哮的汽笛声惊醒,舒展一下在一夜睡眠中尚未从劳累中恢复过来的肢体,脸上愁云满布,宛如受到惊吓的蟑螂。从那些简陋矮小的灰色房子里走到街上。在寒冷的微光里,他们踏着没有铺造好的道路,朝着工厂中那一座座高大的鸟笼般的石头房子走去。在那儿,几十只油腻的灯泡发出昏暗的灯光,像一只只眼睛照耀着泥泞的道路,摆出一副冷漠自信的样子等着他们。泥泞的路在脚下扑哧扑哧地响着,一阵阵如梦呓般的沙哑的喊叫声和气冲冲的粗野的咒骂声搅乱了凌晨的宁静。然而,对于他们,扑面而来的却是另一种声响,机器笨重的轰隆声和蒸汽的怒吼声。高高的黑色烟囱,就像一根很粗大的手杖耸立在城郊的上空,那颤动的样子,阴沉而肃然。
日落时分,太阳的余晖投射在各家窗户的玻璃上,闪耀着忧郁而又沉闷的红光。工厂又把他们从它坚固的胸膛中抛了出来,好像扔无用的矿渣一样。
他们沿着大街走着,面孔被烟熏得漆黑。这会儿,他们的说话声有点兴奋,甚至是喜悦:一天的苦役已经做完了,晚饭和休息正在家里等着他们。
工厂消磨了他们整整一天的时间,机器侵蚀了他们筋骨里的力量。不知不觉地一整天的时光就这样溜走了,他们离死亡又近了一步。但是,他们看着眼前,烟雾弥漫的小酒铺里的歇息和快乐,犹感心满意足。
节假日里,他们通常一觉睡到上午十点左右,那些已成家又老实憨厚的人们便起床穿戴整齐去做弥撒。一路上,他们骂着年轻人对宗教的漠不关心。从教堂回来后,吃过了馅儿饼,他们倒头接着睡,直到傍晚。
日复一日辛苦地操劳,严重地损坏了他们的胃口,他们借助酒精咽下饭菜,好让热乎乎的伏特加刺激他们的食欲。
夜幕降临,他们在街上漫无目的地东游西逛,即使天气晴朗,也有人穿着套鞋;即使阳光灿烂,也有人撑着雨伞。
他们聚在一起,谈的话题无非是工厂机器和令他们厌恶的工头,工厂和工作便是“他们的一切”,所想所说总离不开这些。在这日复一日索然无味的日子里,偶尔也会有些孤独而幼稚的奇思妙想。到家里对老婆大打出手,谩骂吵闹便是唯一可做的事。
年轻人常泡在酒馆里,或者不厌其烦地参加各家轮流举办的晚会。他们和着手风琴的韵律,唱着淫荡放肆的小曲儿,说些下流过瘾的话,跳舞、喝酒。劳累的人往往容易喝醉,之后便是没完没了的无名怒火四处充斥,寻找着发泄的机会。一旦有了这种可以发泄一气的机会,他们便抓住一点儿小事纠缠不休,就像恶兽一般凶狠地厮打起来。往往是头破血流,有时把人打成残废,甚至打死。
在他们的日常来往中,无缘无故的仇恨一触即发,这些仇恨就像他们肢体里根深蒂固的疲惫一样,长年累月都难以消除。这种恶习世袭相传,从出生起便附着于他们的灵魂,像驱不走的影子一样相伴着他们从小到大,从生到死。在一生之中,是它叫他们做出许多令人生厌并且毫无意义的残酷勾当。
节假日中,年轻人总是夜不归宿,有的人衣衫褴褛,浑身沾满泥土和灰尘,脸上伤痕累累,却对自己与同伙的斗殴扬扬自得;有的人愤愤不平,充满被人欺侮的羞辱;有的人被酒精刺激得不省人事,满脸麻木呆滞的神情;还有的人失魂落魄,看上去叫人讨厌。
有时,有些小伙子被他们的父母强行拖回家去。
他们在酒店里或路旁围墙下发现自己酩酊大醉的儿子,张口便骂,挥手便揍,之后,生拉硬拽把他们拖回家去!凑合着把他们安置到床上由他们昏昏睡去,因为次日凌晨,他们会被颤巍巍呜叫不止的汽笛声吵醒,他们还得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去上工。
尽管父母经常恶狠狠地责骂自己的儿子,但在老年人的眼中,年轻人打架斗殴、酗酒生事算不了什么,因为他们年轻的候,也常常免不了打架斗殴,酗酒生事,遭受父母的责打也是家常便饭,生活总是一日又一日重复着过去,不停地缓慢地流淌着,不知流向何方何地。他们的全部生活被那年深日久牢不可破的习惯所束缚,每天所做所想的大都是重复老一套。所以说,他们之中没有人想改变眼前这种生活。
有时候,一些外地人也在这个城郊的工人住宅区出现。
开始,这些陌生的外地人还引人注目,他们所描述的以前工作地方的趣闻逸事,也会稍稍引起人们的一点儿兴致。再过些时候,大家对那些新奇的东西熟知后对他们也就司空见惯了,他们就再也不引人注目了。听了这些人的话之后,他们知道了工人的生活在哪儿都是一样的。既然都是这样,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有些时候,他们从陌生人那儿也能听到一些工人住宅区闻所未闻的新闻,他们总是带着疑惑去听,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那些新闻,使一些人心中生出莫名其妙的怒火,在另一些人心里引起了模糊不清的焦躁,还使另外一些人生出朦朦胧胧的期望,扰得他们六神无主。他们为着要驱散那种不必要的却足以妨碍他们的焦躁和不安.便索性喝下比平常更多的伏特加。
工人住宅区的人们总能在这些陌生人身上发现一些与他们格格不入的新奇东西,并且对此耿耿于怀,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他们总是防备着这些陌生人。他们唯恐这些陌生人带来的某些新奇东西,扰乱他们虽然苦难重重但还宁静的生活。虽然生活毫无意义,但他们对生活长年所带给他们的重重苦难已经习以为常,他们并不期望什么较好的变化,他们认为一切的变化只能是加重压迫。
工人区的人们,无声无息地渐渐地疏远了那些陌生人。
如果这些陌生人觉得很难与工人住宅区的人们相融洽,那么,他不是漂泊他乡,便是孤独地留在工厂。
单调的日子重复五十年,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坟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