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接触与汉语研究丛书:黄孝方言语法研究》既不是面面俱到地叙述语法的所有方面,也不是松散地捡拾几个特征说说,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高屋建瓴地列出黄孝方言语法具有特色的各方面:体范畴、代词系统、程度表示法、疑问和否定、语序、句式。更重要的是,这些方面可以说大致包括了整个汉语语法有特色的所在。写一本汉语语法,能够把本书涉及的各方面情况都写清楚,这本语法就应该是比较成功的。因此,尽管本书只讨论了中国中部大别山麓地区的方言语法,但对全国汉语方言,以致共同语的语法研究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对于整个发展中的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也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我国的汉语方言学研究,迄今已走过近一百年了,可以说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其中语音的研究处于领先位置。在汉语方言学发展早期,研究一个方言,主要就是研究其语音。研究者面对一个方言,首先通过《方言调查字表》记下该方言的字音,列出同音字表和声韵调,掌握整个语音系统,再进一步弄清连读变调规律。其次是记下一定数量的分类词汇。最后才有若干条语法例句,稍详细的,列几条语法特点,就算是方言语法了。
为什么汉语方言研究会出现重语音、轻语法的现象?我想这是有它的原因的。首先,语音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比较深厚的基础,即音韵学。上世纪初,筚路蓝缕的前辈学者们在引进西方语言学理论以探索汉语方言的时候,很自然地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音韵学上,将西方语言学与传统音韵学相结合,这个做法取得了很理想的成绩,使后学们在研究方言语音时,不用费很大劲就能基本弄清其语音面貌。其次,汉语方言间的种种差别,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的表现是不同的。方言语音的差别更加表面化,即更为显性。一个说方言的人,张嘴说第一个字,就立刻会让人感受到其方音特征。而有特点的词语可能要在说了一两句话后才出现,语法差别则是最隐性的,很可能说一小段话,听者还没发现其语法差别。要想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一个陌生方言的语法特点,简直是不可能的。调查研究一个方言的语法,这方言最好就是调查者的母语,否则,也应对该方言已有相当了解,调查研究者应该能跟发音人有相当深度的方言对话,而不是每一句都只能听凭发音人告知。所以,初人手研究一个方言,就只能从语音开始。第三,与语音研究相反,中国传统语言学在语法研究领域基础较弱。现代意义上的汉语语法学,大家公认从刚过一百岁的《马氏文通》才开始。一个公认的、成熟的汉语语法体系,到现在好像还没有完全确立。并且,虽然语法和语音都有体系,但是,一个语言或方言的语音体系可以在短短的一页内开单列出,语法体系却做不到。
由于汉语与世界其他语言的显著差别,如何总结出汉语语法自身的体系和规律,始终是汉语方言学界的重大任务。大致从上世纪末开始,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出现了新气象,相关的论著逐渐增多,只举几个语法例句的做法被突破了,各种写法的方言语法论文层出不穷。虽然仍然缺乏像调查研究音系那样整齐划一、简单明了的模式,但事实上,由于语法的特殊性,也许写语法压根儿不需要什么共有模式。
在肯定汉语各方言间差别巨大的同时,从另外角度看,方言再多,毕竟都是汉语,跟其他语言比,他们之间的共性毕竟是更主要的。所以,绝大部分方言语法论文都只是挑选跟普通话不同的部分讨论。这样写的结果是,早期的一些方言语法论文在内容上往往互不一致,甲写的是ABC,乙写的是DEF,甚至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显得零星松散,不易比较和综合。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样的情况正在改进。学者们的研究焦点正在逐渐靠拢,开始聚向若干共同点。
恕我写了这么多,现在才写到化云兄的这本新著。因为我们从本书看到的面貌,正是这样一个汉语方言语法研究逐渐成熟的状况。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黄孝方言”和“黄孝地区”
第二节 关于黄孝方言语法的研究
第三节 有关本研究的几点说明
第二章 体范畴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在”类词和进行体、持续体
第三节 经历体
第四节 其他体标记及相关现象
第三章 人称与指代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三身代词与指示代词
第三节 三身代词的复数标记
第四节 NP后表示双数的“两个”
第五节 指示叹词
第六节 表给予兼提示的叹词“假”
第四章 程度
第一节 单纯重叠表示程度
第二节 重叠加缀表示程度
第三节 长音、重音等表示程度
第四节 讨论
第五章 疑问与否定
第一节 疑问
第二节 否定
第三节 “V-neg-VP”及其相关句式
第六章 句式与语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VP”结构
第三节 意向处置句
第四节 特殊语序
第五节 处置句与被动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二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