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青春洋溢的高中生们,在寒假期间作为“中美青年大使”项目的成员深入美国学校和家庭,亲身感受了美国的教育、社会和文化,开拓了视野和眼界,收获了欢笑、惊喜与感动,完成了一场华丽的人生蜕变。
书中收录了他们对中美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差异的深刻见解,记录了他们游学前后的成长变化。领队老师和项目负责人对每个孩子的见闻游记深度点评,解析孩子们在游学过程中的观察与收获,总论中美教育之异构反差。
此外,领队老师也记录了此次美国之行对中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全方位思考和感受,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一手材料。
朱小棣、任兴华编著的《游学看美国——跟随中美青年大使体悟美国中学生活》近期将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上市。因朱小棣是我的胞弟,责编诚邀我作序,并寄来书稿供我提前阅读。我愿意分享作为一个教育学者、一个教育科研工作者的一己心得和读后感,并从教育立人的角度和眼光,畅想一下这部书可以达到的目的和极有可能实现的效果。
朱小棣目前供职于美国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中美青年大使”活动是该组织发起的一个长期项目,得到了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支持与鼓励,曾惠及山东省实验中学等全国各地数十所重点中学。该校去年赴美游学的学子们,更是在率队教师之一的任兴华老师的鞭策鼓励下,一一写下了详实的游学手记。任老师本人也写出了好几万字的访学心得,以及对每一位学生平时为人和出游表现两相对照的介绍与点评。朱小棣更是融合自己多年来的教育与文化跨国交流和比较的心得,逐一在每位学生作文后面写下了感言,记录了思绪。
胞弟去美国留学生活已近乎三十载,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又在哈佛大学工作过整整十五年之久,并作为两个孩子的家长亲历了美国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如今他的大儿子已从哈佛大学本科毕业,就读于布朗大学医学院,二儿子刚刚进入波士顿学院念本科。他对中美教育的异同比较,以及作为双语作家在海内外出版过多部书籍的丰富经验,愈加添增了这本游学手记的趣味性、可读性。
中国文化一贯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北宋时期江苏如皋籍大教育家胡瑗(993-1059,世称安定先生)即倡导“游学”,反对死记硬背、无商讨、乏趣味的教学。留美归国的中国现代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倡行“生活教育”,主张“教学做合一”,他支持的新安旅行团(1935-1952),曾经旅行全国,历时18年、行程5万里、足迹遍布全国22个省市,不仅是宣传抗战的“奇旅”,也是中外青少年儿童史、中国当代教育史上课堂外游学的“奇旅”。我作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看到包括山东省实验中学在内的同学们秉承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精髓,践行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走出国门远涉重洋,收获累累精神果实,心中自然十分欣慰,满怀喜悦。
朱小棣,美国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华盛顿办公室副主任。英文自传《红屋三十年》(Thirty Years in a Red House)荣获美国1998年度“杰出学术图书”称号。英文小说《新狄公案》(Tales of judge Dee),先后被译成法文、中文出版,并在法国“历史侦探小说大奖”中名列第四。自2009年推出《闲书闲话》以来,其系列书话随笔《地老天荒读书闲》《闲读近乎勇》《等闲识得书几卷》在海内外不断引起热烈反响。近年来,又和知名教育专家、胞姐朱小蔓合著《朱小蔓朱小棣跨洋对话》以及父亲的传记《朱启銮画传》。
任兴华,英语语言文学学士,翻译硕士。2007年起任教于山东省实验中学。曾因班级管理和英语教学获得各种奖励。现为山东省翻译协会会员,译著《未来》于2012年出版。2013年参与部级课题一项,2015年主持省级课题一项。
序言(朱小蔓)
自序:润物细无声(朱小棣)
引语:飞去来兮——“中关青年大使”项目泽被山东省实验中学学子(任兴华)
第一部分 高中生们眼里的美国课堂和家庭教育
感受美国(王雨飞)
◎点评:“靠谱”的班长(任兴华)
◎感言:后生可“慰”(朱小棣)
美国之行随笔——感受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王雨飞)
体验美国高中生的课内外生活(应元哲)
◎点评:独特的发现(任兴华)
◎感言:辩证的独到(朱小棣)
走进美国高中的文科课堂(王若涵)
◎点评:学霸眼中的中关教育(任兴华)
◎感言:学霸“纵横”(朱小棣)
我的美国之行(白书玮)
◎点评:从细节中体验美国文化(任兴华)
◎感言:解剖麻雀(朱小棣)
美国高中课堂真的很轻松吗(邢天琦)
◎点评:独具慧眼的数学课代表(任兴华)
◎感言:超越数字的成熟(朱小棣)
美国人的家庭教育(郭雅琦)
◎点评:关注美国朋友情感的美丽女孩(任兴华)
◎感言:敞开心扉说真话(朱小棣)
中美青少年家庭生活对比与体会(傅嘉欣)
◎点评:展现中国之美的“古典女神”(任兴华)
◎感言:阳光女孩(朱小棣)
美国课堂、家庭面面观(宋金迪)
◎点评:走心的“笛子”(任兴华)
◎感言:“有心插花花始发”(朱小棣)
自由与规矩——在美国的见闻与感受(杭雨潇)
◎点评:根据生活体验来辩证思考(任兴华)
◎感言:言而有据(朱小棣)
越南女孩的美国生活(邹安南)
◎点评:思维深刻的“大隐”(任兴华)
◎感言:理性思维的培养(朱小棣)
我的美国之旅(张梓悦)
◎点评:朴实而有内涵的梓悦(任兴华)
◎感言:独立意识与奉献精神(朱小棣)
我经历的美国高中学校生活(程康宁)
◎点评:对美国课堂的深入观察(任兴华)
◎感言:文气与狂野(朱小棣)
我的美国之行全记录(于家正)
◎点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任兴华)
◎感言:深入观察才有益(朱小棣)
浅谈中美教育方式的不同(齐正阳)
◎点评:尊重学生的自主权(任兴华)
◎感言:一粒沙中看世界(朱小棣)
美国人的尊重和友善(董金宜)
◎点评:用心体会生活的关(任兴华)
◎感言:与人为善(朱小棣)
从不敢踏入到不舍离开(高子烜)
◎点评:情感坐过山车的子烜(任兴华)
◎感言:发自内心的交流与感受(朱小棣)
带着心去美国(薛善烨)
◎点评:找寻差异的乐趣(任兴华)
◎感言:心领神会与走马观花(朱小棣)
美国的家庭氛围和课余生活(冀政)
◎点评:挑战,感悟,成长(任兴华)
◎感言:关怀与责任(朱小棣)
难以忘怀的美国之旅(王清宇)
◎点评:游历可以改变人(任兴华)
◎感言:润物细无声(朱小棣)
我们从经历中学会了照顾和包容(李林夏)
◎点评:把体验当成一种习惯(任兴华)
◎感言:发掘生活之美(朱小棣)
有经历才能明辨之(张蒴)
◎点评:审问之,明辨之(任兴华)
◎感言:细察明辨于末梢(朱小棣)
有些东西,是要自己去体会的(李明泽)
◎点评:旅行能带给孩子们什么(任兴华)
◎感言:见事如见人(朱小棣)
随感(孙鹿尔)
◎点评:“慢半拍”的深刻(任兴华)
◎感言:相向运动中的中关基础教育(朱小棣)
那段表演,那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展示活动纪实(宋金迪)
◎点评:太极带来的成就感(任兴华)
◎感言:文化交流的硕果(朱小棣)
静纳(傅嘉欣)
◎点评:感性和理性兼具的才女(任兴华)
◎感言:千里送琴共婵娟(朱小棣)
感悟(李明泽)
◎点评:音乐是无声的语言(任兴华)
◎感言:大音无疆(朱小棣)
第二部分 老师眼里的美国课堂和家庭教育
导读:好学好问好写的“三好”老师(朱小棣)
学校组织篇
美国中学的管理结构
班级管理模式
教师的个人“名片”
教师的职责
我的“傻”问题
美国高中的必修课程和课程难度
为人师表篇
国内老师的倦怠
美国教师的状态
老师可以做好几份“工”
师生关系篇
融洽的师生关系
校长收到的“情人节”卡片
互相尊重的意识
美国的管与不管
安全保卫篇
校园警察玛丽
校长——key man
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人性关怀篇
免费的午餐
Cisco Strong(西斯科,加油)
一群特殊的学生
乐观应对不幸
学生管理篇
政教处主任的职责
学生广播站、电视台及校报
如何发布通知
美国老师敢没收手机
学生指导篇
顾问的职责
学生的“个性课表”
课表的设定
家长手册
家庭教育篇
我和布拉德·亨宁一家的故事
我和乔·鲁法洛一家的故事
附录(人民网报道):文化交流桥梁 中美友谊使者
后记(朱小棣)
《游学看美国:跟随中美青年大使体悟美国中学生活》:
走进美国高中的文科课堂
近年来,美国的教育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人想要探索美国教育模式的秘密,找出美国能够培育出无数世界顶尖人才的方法。这几年,中国和美国都开始互相对比和反思各自的教育方式。作为中学学生,我们来到美国,步入美国的学校、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希望找到中美两种教育的不同之处。在我看来,美国的文科课堂,是美国教育模式下很有特色的一类。
在此之前,我想先纠正一个普遍的误解。国内大多数人认为在美国教育下,学生在大学之前是很轻松的,每天都是很晚上学,很早放学,学习内容也很容易。但其实不是这样,美国的课程和作息安排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悠闲,课程内容也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简单。学校的第一节课一般是7:20左右开始,因此美国的学生像中国的孩子一样,每天很早就要起床,即使住得离学校很近,也要6点半左右起床,有的甚至5点就起床。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吃早饭,一般是在上第一节课的过程中解决的。美国高中的课间只有5分钟,加上选课、跑课的制度,学生不得不利用短暂的5分钟在不同的教室里奔走,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下课铃一响,学生就拿着提前收拾好的东西离开教室,不会在意老师的课有没有结束。这种情况下,老师还是有点尴尬的,还没下课就看着学生收拾东西,一下课立马教室就空了,我觉得老师多少还是会有点失落感吧。学校也没有安排午休时间,不少学生中午没有吃饭的时间,有的选择在课上吃午餐,而有的就不吃了。简单地说,美国学生在校的状态基本上就是只有上课、跑课两种,只有少部分幸运的学生由于个人选课的原因,在课程表上能够排出自习时间,可以用来休息、就餐。而他们学习的内容,个人认为在某些方面相比中国学生学习的内容确实容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学生学的都是我们眼中小学生的知识,该难的还是很难的。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高中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知识的广度,要求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用以扩充知识面;而我们的高中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深度,要求学生把每个知识点学得相对透彻,能够举一反三。我无法笃定地说哪一种方式更加优越,毕竟两国都在互相地学习,只能说这两类各有特色,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对于学生的要求都很高。因此,多数人认为的美国学生的学习“轻松”是不属实的,在我看来,美国学生的轻松之处只是舒适的课堂环境和较丰富的课余生活。
在我这一次美国之行听过的课里,比较能够显示传统美国教育的,个人认为还是美国的文科课,这里我主要指的是世界历史(World History)和“语文”(English)。应该说这两门课比较完美地体现了美国教育的特色和目的。虽然它们都是我们所定义的文科,但是两门课的教学模式还是有所不同。
很幸运,我遇到的世界历史的老师是他们中学很有名的一位老师,他让我体验了最有特色的美国课堂。很有意思的是,在世界历史的课堂上,我看不到任何一个带着课本上课的学生。在美国,有很多课堂都是这样,因为课本比较沉,大多学生选择携带笔记本电脑,少数是只带着本子(课堂上我只看到一个)。其实对于美国学生来说,课本上的内容只是他们学习范围的一小部分,从大量课外阅读中获取的多角度、大容量的知识,才是他们认为更重要的东西。据调查显示,美国国内排名世界前二十的大学里的学生每个周要读上百本书,要想真的读完是不可能的任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阅读能力、提取书中主要信息的能力和选择能力也就成了美国学生重要的能力。我觉得这方面还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国内的有些学校里,大量的课下作业占据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的眼里也只有那几本薄薄的课本,而且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对课外书可能会丧失兴趣,即使有了时间也可能会对课外书产生反感。中国人的平均年阅读量在世界上属于很低的了,提升国人对于读书的热情也是当下我们的教育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