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讲述1911年的俄国,被无端诬陷的犹太人雅柯夫饱受反犹政府折磨的惨痛经历。该书1967年获美国*重要的两项文学奖: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文学奖,
孤儿出身的修配工雅柯夫为人正派,但命运多舛。他没有孩子,老婆跟别人走后,独自到大城市基辅谋生。但新生活的开辟并不容易,寄居于不准犹太人居住区域的他,被人诬陷杀害了一个基督徒小男孩。接踵而来的是荒谬的指控,漫长得不合情理的牢狱生活,肉体、精神上的非人折磨,以及雅柯夫始终如一的对理想与正义的坚守。作者以一种平实中略带讽刺的口吻,将沙皇政府以莫须有的罪名不动声色地迫害犹太人的暴行写得淋漓尽致。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战后重要的美国犹太小说家,二十世纪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与艾萨克·辛格、索尔·贝娄、菲利普·齐名的美国犹太作家
·奥斯卡金像奖*佳男主角提名影片《我无罪》原著
·描摹孤独人物的逆境,二十世纪伟大的犹太文学
·他描写短篇,堪比契诃夫、巴别尔;他写犹太人,直逼索尔·贝娄;他揭发荒谬,不下奥威尔、索尔仁尼琴
伯纳德·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 1914-1986),出身于美国一个俄国犹太移民家庭,22岁毕业于纽约城市学院,28岁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魔桶》(195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修配工》(1967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文学奖)以及《抽屉里的男人》(1969年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等。他的作品大多反映底层犹太人的困苦生活,风格幽默而含蓄,色彩浓重而明朗,笔端饱含着同情小人物的悲悯精神。他用充满人道主义的眼光观察世界,以犹太人的坎坷命运来展现现代人共有的命运。
1
雅柯夫?鲍克住在砖厂马厩上面的一个房间。那天清早,他从十字形的小窗口往外看,发现人们穿着长大衣往什么地方跑,个个朝着一个方向。“我很不好受,”他心神不安地想,“准是出了坏事啦。”俄罗斯人从坟场四周的大街小巷出来,冒着春雪单独地或成群地往那深谷山洞的方向赶去,有的从崎岖不平的卵石路中间跑过去。雅柯夫急忙将存放卢布银币的小锡罐子藏好,然后奔下楼到厂里,看看这阵骚动究竟是怎么回事。他问了正在乌黑的砖窑附近闲逛的工头普罗斯柯,但是,普罗斯柯啐了一口痰,什么也不说。厂门外有个农妇,面容瘦削,头披黑头巾,身上穿得鼓鼓的。她告诉雅柯夫:附近发现了一具小孩的尸体。
“在哪里?”雅柯夫问,“多大的小孩?”
但是,她说不知道,便匆匆走开了。
第二天,《基辅人》报纸报道:一个十二岁的俄罗斯男孩基尼亚?戈洛夫,在距离砖厂不到一俄里半的一个深谷的湿洞里被谋杀了,他的尸体是两个名叫卡基米尔?斯里万诺夫和伊凡?谢斯津斯基的男孩发现的。他俩的年纪比他大一点,都是十五岁。基尼亚死了一个多礼拜了。他浑身刀伤,鲜血都流光了。他的葬礼在砖厂附近的坟场举行之后,有个汽车司机叫里斯特捎来一把传单。传单上指责这桩谋杀案是犹太人干的。雅柯夫仔细地看了一张,发现这些传单是黑色百人团印的。传单的封面上印着他们那个帝国双头鹰的徽章,徽章下面写着:“将俄国从犹太人手中拯救出来。”那天晚上,雅柯夫在房间里像着了迷似的读着:“这个男孩为了宗教的原因而流血牺牲了,因此犹太人可以把他的鲜血收集起来,
送到犹太教堂去供逾越节做未发酵的面包之用。”虽然这是顶荒谬的,他却有点怕。他站起来,坐下又站了起来,走到窗口,然后匆忙走回来继续看报纸。他挺担心,因为他做工的砖厂恰好在卢基安诺夫斯基区。这个区是不准犹太人居住的。他在那里已经住了几个月了,用的是假名,又没有居留证。他生怕报纸上威胁要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他出生还不到一年,他父亲就在一次事件中给枪杀了——那还谈不上一次什么大屠杀呢!其实那是毫无意思的:两个醉醺醺的士兵开枪把三个在前面赶路的犹太人杀了。他父亲刚好是第二个。但是,雅柯夫上小学时,躲过了一次大屠杀——哥萨克人历时三天的袭击。第三天早晨,房屋还在燃烧,雅柯夫和其他六个小孩被带出他们躲藏的地洞。当时,他看到一个胡须乌黑的犹太人,嘴里塞着一条白色的香肠,正躺在路上一堆血迹斑斑的羽毛里。一头农民的猪紧咬着那个人的手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