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与结构转型研究:大公司主导变革 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思路、新政策 基于产业链重构视解
定 价:45 元
- 作者:芮明杰,杨锐 著
- 出版时间:2015/12/1
- ISBN:9787564222956
- 出 版 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269.2
- 页码:308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现有实践表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需由政府转向大公司。大公司是那些在所处产业中,产出规模大、产业关联性强或有产业链控制力的企业。《产业发展与结构转型研究:大公司主导变革 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思路、新政策 基于产业链重构视解》提出理论假说:在竞争性力量下,大公司的技术进步、管理变革,通过产业间联系自发主导产业链重构,实现产业链上关联企业的共同创新,进而推进产业结构内生性调整。产业链重构指大公司通过产业链构成和产业链治理的变化,实现产业链上信息、技术、资本等要素的再配置,以实现创新目标的行为。产业链构成变化可归纳为产业链升级和产业链重组,在面对产品更新时,大公司更倾向选择产业链升级,而在面对产品革新和技术标准创新时,更倾向选择产业链重组;产业链治理变化可表达为产业链治理的组织模式与空间结构的变化,大公司主导的垂直网络组织与基于垂直相关多样性的空间协同集聚模式,利于大公司及其关联企业实现产品创新。
研究大公司主导产业链重构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与动态演化,就是探讨大公司如何通过产业链或价值链这样的产业关联和企业关联方式、治理方式,影响关联产业与企业,最终如何导致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机制。《产业发展与结构转型研究:大公司主导变革 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思路、新政策 基于产业链重构视解》的研究成果实为从微观视角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成功。
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自2008年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则是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一次爆发,并影响了今天全球的经济状况,全球各国都在想方设法进行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的调整。这些年我国的应对不能说没有成果,但也值得商榷,如以2009年的4万亿投资为代表的大规模政府投资,可能使我国产业体系与结构的缺陷进一步放大,而我们今天经济发展的口号是“稳增长、调结构”,即稳定GDP增长速度和调整产业结构。可见,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还有很多要做,如大范围的产能过剩、长期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产业国际竞争力弱、地区产业结构雷同、服务业发展滞后、技术创新不足、过度依赖自然要素禀赋、依赖出口、市场不成熟等依然存在,有的方面似乎更加严重。应该讲,产业结构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障碍,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已经迫在眉睫。
我国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及其空间表达方面的问题,因为产业链实际上就是关联产业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这中间就有结构均衡的问题,如产能过剩就是生产供应与消费需求的不匹配;而供应链与价值链则是生产过程中产业与企业在分工协调、技术匹配、管理规则等方面形成的关联,产业结构的低端状况、流通问题、过度依赖自然要素禀赋、依赖出口等都与对这些链的治理有关。当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发展互相孤立、没有产业关联时,就导致了制造业的“飞地”代工长期没有技术升级的状况;而对低端产品的出口依赖实际上是价值链被跨国公司所控制。当然,这些问题的背后有政府行政干预过多、地方财政“分灶吃饭”、地区市场保护、投融资问题、粗放发展模式等原因。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世界各国对自己原来的经济结构、产业体系进行了研究和结构调整。美国在2009年开始的所谓“再工业化”战略,即借助更先进的技术与方法重新谋求美国制造业的崛起,占领未来制造业的高端,同时让制造业回归美国。而从2012年开始广泛传播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新工业革命的思想与观点,开启了对未来新能源革命、互联网革命、智能制造革命的技术创新,使新型产业开始快速发展,新型产业体系正在发达国家形成。2013年德国提出并身体力行的“工业4.0”则开启了以未来互联网、物联网为支持的智能制造生产服务体系的伟大变革,让大家看到了未来产业体系与新型产业结构的前景。种种现象表明,全球产业体系与结构在新一轮技术进步与未来需求引导下,即将发生重大的变革,新型产业体系与结构已经初显轮廓。如果我们不能跟上此轮产业革命,可能要落后许多年。
产业结构调整是痛苦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见效,一国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多种操作方式,但在理论上,可归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政府的行政方法进行调整;另一种是由市场中的供求力量进行调整。在过去,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主要采用行政调整的办法,简单地说,就是“关、停、并、转”。在以国有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只要上述行政政策措施正确,也确实产生过不错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国的经济主体结构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民营、外资已日益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依旧单纯采用行政手段,一方面可能难以推进调整,另一方面也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本书研究认为,我国的产业结构问题有自身的特殊性,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目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出发点是从未来我国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比较优势基础的角度思考问题,研究适宜不完善市场经济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思路、路径与方法。本研究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充分论证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以产业链、价值链上具有主导力量的大企业推动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重组为抓手,配合制度改革与政策设计,就可以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存量调整、优化升级和空间重组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本书研究的重要创新之一是分析了产业链上大公司、大企业主导产业链重构的两种行为:产业链构成的变化和产业链治理的变化,以及这两种微观行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内生逻辑。本研究从理论上分析和论述了产业链上的大企业在主导产业链重组时,通过产业链的重组和重构,进而以大企业带动产业链上配套企业的创新,最终基于微观产业体系的持续进化,实现宏观上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链重组的主导力量来自作为产业链或价值链主导者的大企业,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体也是产业链上的大企业。
芮明杰,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管理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复旦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科带头人,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复旦大学产业经济学系主任等职务,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管理学著作一等奖获得者;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芮明杰工作室领军人物,《中国工业经济》理事会副理事长,多家学术刊物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
杨锐,经济学博士,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在站博士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402111)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4YJC791055)各1项。
总序
前言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重要概念界定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架构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我国现行产业结构状况分析
2.1 产业结构的概念
2.2 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表征
2.3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分析
第3章 产业结构调整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产业结构的结构失衡和低水平均衡
3.2 我国产业结构问题的现实成因
3.3 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方式与我国存在的问题
第4章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4.1 现有的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4.2 产业结构调整的新理论视角:产业链重构
第5章 产业链竞争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的新理论:大企业主导产业链重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5.1 产业链是产业结构的微观构成
5.2 产业链竞争背景下产业链重构内涵
5.3 大企业主导产业链重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5.4 一个实证案例:丰田汽车主导产业链创新的效应分析
第6章 大企业主导产业链治理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6.1 大企业主导产业链治理变化的分析视角
6.2 大企业主导产业链治理变化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实现过程
6.3 大企业主导产业链治理变化的组织模式:垂直网络组织
6.4 大企业主导产业链治理变化的空间模式:空间协同集聚
6.5 结论
第7章 大企业主导产业链构成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7.1 大企业主导产业链构成变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实现过程
7.2 能力一成本比分析
7.3 产业层面实证:手机产业技术变迁与效用变化
7.4 产业实证观察:中国手机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链结构
7.5 实证分析:价值链能力分布对大企业主导产业链构成变化的影响
7.6 产业实证结果:技术变迁下能力一成本共同演化影响大企业主导产业链构成变化的实现机制
7.7 企业层面实证:大企业主导产业链构成的变化对产业链上其他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7.8 研究结论
第8章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模式、新路径
8.1 影响我国产业体系与产业结构变化的中长期要素
8.2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机遇与目标模式
8.3 建立中国新型产业体系与结构的战略路径
8.4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与突破
第9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新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上海制造业结构转型与增长的实证分析与战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