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即人化,深深植根于人性中对食色与超过食色的追求。此种满足与超过充满着无穷的张力与深刻的矛盾。平衡一旦打破,则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一治一乱,循环不已。中国自三皇五帝以来,圣哲与恶魔纷纷登场,沉沦与超过构成了这个民族不可分割的两面,和平年代抑或战乱之时,思想常为弱者之武器,而权力永是强者之工具。弱者之武器必将光耀千秋,强者之工具在时间的长河中则幻化为一杯尘土。追求灵魂安宁的人们往往不知所措,任由浮波飘荡,何谓高远之意境,何谓真知之卓见,邪恶的灵魂常充满迷人的光辉,思想者的思绪则任人践踏,天高水远,春花秋实,万物生生不息,既济而未济,月满而比亏,自然之道也!
畅钟,独立学者,字博远,号不空山人、畅I意斋主人、慧岩堂主、八面来风堂等。长期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融通百家,自成一体,诸多领域均有开创性研究,其学见于对宗教、哲学、历史、文学、经济学等领域之研究。思想脉络承接先秦诸子,旁及西方哲学。曾接受中央电视台专题片《国企备忘录》中历史溯源部分专访。曾为《香港商报》文化东方周刊国学英华版特约撰稿人,发表《南怀瑾:修道与问学》、《梁启超善变的背后》、《王国维与美育教育》、《陈寅恪与柳如是》、《傅斯年的性命说》、《佛教的前世今生》等。开创民国学术研究之新视角及新体系,并完成对民国十家整体学术思想之研究。开创新儒家经济学重建原则以及理论框架,发表学术论文《儒家经济学思想之辨析与重建之原则》。有感之余,聊作古体诗词创作,出版《声声慢》古体诗词集。并著有未出版专著《历史与文化》(讲义稿)、《中西经济思想比较》(讲义稿)、《历代人物辨析》、个人随笔集《山水集》、《沙漏集》、古体诗词二集《烛影摇红》等。部分学术研究成果从2015年4月份开始连载于国家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新经济》杂志等所著部分文章授权微信公众号《钟声新语》登载,目前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文法学院特聘教授,讲授《中国文化》等课程。
前言
自 序
内容提要
第壹章 梁启超:蹉跎负尽百年心开辟新学头一功
一、生平
二、梁启超的文学研究
(一)梁启超文学研究方法与内容举例
(二)梁启超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情感之挖掘及评述
(三)梁启超诗词选登
三、梁启超的历史研究
(一)引言
(二)梁启超历史研究目的
(三)史家、史体、史学之评判以及梁氏之历史观
(四)史学改造之法
(五)梁启超对所谓历史规律之说明
(六)梁启超对历史人物之研究
(七)梁启超史学研究之贡献总结
四、梁启超的学术史研究(国学思想研究)
(一)目的与方法
(二)梁启超关于学术史划分以及不同学术流变融合之说明
(三)梁启超学术史研究之主要特点及重要价值
五、梁启超的佛学研究
(一)佛教历史简介
(二)梁启超佛学研究目的
(三)梁启超佛学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及其主要成果
六、梁启超的政治、经济、财政、法学及西方哲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简述
七、梁启超学术研究方法、学术逻辑、学术体系以及为学目的再论
八、梁启超之精神特质及其与学术思想之关系
(一)梁启超之评价
(二)梁启超善变中之不变
(三)梁启超精神特质及其与学术思想之关系
第贰章 王国维:依依残照独拥最高层
一、王国维生平及著述
二、王国维学术成就、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简述
(一)王国维之考证(考据)之学
(二)王国维的义理之学
(三)王国维的文学创作
(四)总论
三、王国维的精神内核
第叁章 陈寅恪:四海无人对夕阳文史独留两青峰
第肆章 胡适:工具成学问自有真主义
第伍章 张君劢:中西勘通途实践难容世
第陆章 马一浮:释道儒成一家言一代宗师阁问谁
第柒章 熊十力:誓破唯识筑新学翕翻转化成大道
第捌章 梁漱溟:究元决疑立大志知行合一赖精神
第玖章 辜鸿铭:四海飘蓬过一生欲将儒学救世荒
第拾章 宗白华:理性问真与感性求美
参考书目
跋
《民国十家》:
(一)梁启超文学研究方法与内容举例
广义而言,梁启超所有作品,俱可以文学视之。其文风或犀利、或激越、或沉静、或平和、或柔婉、或忧伤、或愤懑,读来常让人拍案叫绝,击节赞叹。其因深厚的国学功底,虽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并被时人以知识界之领袖视之,然不同于胡适等人,其对文言文并未排斥,对白话文并未热烈响应。而其重点在推广言之有物之文章,文章半文半白,自创一格,对当时影响甚剧。以至于其学生吴其昌在所著《梁启超传》一书中认为“文体的改革,是梁启超最伟大的功绩”,他所创立的“杂以俚语的新文体,才使得国民阅读的程度一日千里”。实质而言,梁启超之文体是用来承载其思想的工具而已,舍其内容而赞其形式,乃远未了解其思想之缘故《论语·雍也》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梁启超难得在其中取得宝贵之平衡。时至今日,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予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仍时常被人提起。
梁启超言其文学研究“闲日抽余晷草之”,乃于研究历史之间隙受邀讲课而成。然其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在国内几十年“阶级教育”之后的今天,确实可补教科书之阙如,并对国内近年来之国学热研究有着重大参考价值。
梁启超对中国文学之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1925年在清华大学的一系列讲义,内容涵盖中国从西周到明清之文学格式演变、不同文学体裁之特点、文章内在情感归纳与总结等诸方面。
梁启超虽然对桐城派文风有所不齿,但桐城派后期之代表人物姚鼐提出“考据、词章、义理”之学问三要素,却完全符合梁启超之研究方法。词章如上所述,暂且不论,观梁任公之研究,遍布文学、历史、佛学等领域,均首重考据,必将所研究之内容旁征博引,涉猎诸家学说,考证其真伪、时序,然后方归纳总结得出其结论。更重要的是,梁氏于考据之后,尤重视作品之内在价值。简而言之,梁启超关于中国文学之研究成果不同于时人者多多,即使与现阶段之诸多专家教授之文学史之介绍,仍具有许多需重新审视之价值。若要详细介绍梁任公之文学研究成果,非皇皇然巨著不可,然则限于篇幅,当抽其特点,以便管中窥豹,一来更多了解其人其情,二来纠正今人诸多对中国文学作品之常识性误读之处。研究中国文学史,当从《诗经》、《楚辞》始。如《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三百篇变而古诗,古诗变而近体,近体变而词,词变而曲,层累而降,莫知其然。究厥渊源,实亦乐府之余音、风人之末派。其于文苑,同属附庸,亦未可全斥为俳优也。”可为中国文学发展之总括。梁启超别开一面,从大量史书如《礼记》、《尚书》、《史记》、《吴越春秋》等发掘多首民间歌谣,统而论之,并与《诗经》、《楚辞》相互补注,乃其发明也。而常人所理解之《诗经》,统统以为乃民间歌谣,梁启超引用《毛传》中“合乐日歌,徒歌日谣”,阐述歌与谣之间的演变关系,指出“凡歌必先起于徒歌,有音乐家出,入乐者即为后世之乐府也”。指出诗经到乐府之转变。同时,梁启超指出,“不歌而诵”也是诗之一体,并指出“二雅”其实乃不歌而诵之诗。后期,经孔子“弦而歌之”,即为乐府之发端之一脉。历代关于中国文学之研究,在我看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思路:以《五经》为本,作注、笺、疏、正义等,比如,《诗经》初始流传今文有齐、鲁、韩三家,而后毛亨、毛苌别立古文《毛传》,唐孔颖达作《毛诗正义》等。刘勰《文心雕龙》以五经为宗,兼论及文学之流变、体裁、笔法、风骨等,实质以探讨文学作品之内在规律;而钟嵘《诗品》、陆机《文赋》、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等则或以才性论之,或以文章之特点论之;另一支研究思路则专注音、韵、声、律等,比如曹魏时李登撰《声类》十卷,东晋吕静撰《韵集》六卷,宫、商、角、徵、羽各一卷,唐孙悃修订《唐韵》,此后经宋邵雍等人,到明清时黄宗羲、顾炎武、段玉裁、王念孙等人孜孜考证,乃大成之;而诸多文人墨客,则往往以已之个性论诗文之长短,比如苏轼、王安石、李清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