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学院地处桂西北,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在广西乃至全国都很有影响力的作家,而且学院文学创作蔚然成风,以河池学院为重心的“河池文学现象”已然成为了广西文学史的重要概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河池学院的文化现象的出现,既离不开红水河传统文化的历史熏陶,更不开一批钟爱文学和提携后学的为人师者。本套丛书就是集中展示河池学院老师们的文学创作成就,也是一次展示教师教书育人的那颗拳拳之心的师者风范。该书稿是该校文学传播学院院长谭为宜的作品集,共收录了他多年创作的近百篇散文、诗歌、小说等,这些文字既有从细小的事情中反映浓浓的亲情和师生之间的拳拳之心,也有作者对学院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点 学位授权点重点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系列丛书
总 序
谭为宜
东汉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章表二十二》中则言:“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
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十分重视写作的,甚至把文章写作提高到了“经国”、“为政”的关键环节来看待,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很容易理解的,就今天而言,不管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文章的写作也都是举足轻重的,大到国家的路线、政策、方针大计,小到一份协议、一纸诉状,甚至一个小小的短信、微博,都是一个群体,一个个体所常常要面对,要使用的信息传播方式。
当然,就书面而言,两位先贤所谓之文章写作指的是文书写作,包括了公文的写作和应用文的写作。然而不管是什么写作,都是语言文字与思维情感的综合运用,我们往往能从写作的实践中去检验作者的多种能力素养。而研究者也在不断地探究如何提高写作的效率,如何推动这一人类特殊的信息传递技能的健康发展,这才是写作的关键意义所在。
由于写作属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范畴,写作学自然就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该专业的能力素质培养重点之一,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就是中学语文教师和党政、宣传、媒体、企业的写作人才等。一直以来,河池学院从建校之初的中文科,再到后来的中文系,再到今天的文传学院,都十分重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不管是写作课(写作学、基础写作、应用写作等)、语言课(语言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文学课(文学理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语文课程教学论(教学论、教师口语艺术)等专业课程,都围绕着一个核心——语言文字的知识和运用能力,这是专业的特色所注定了的。甚至在以后专业的扩展后(我们陆续增办了新闻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和文秘方向),我们也依然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写作能力为重要的实践能力来培养,以一点而带全面,纲举则目张,成效是显著的。
然而,仅仅把审视的眼光放在课堂教学上还远远不够,课外的延展也十分重要。
我没有认真去考证学校最初的文学社团的创办动因,是纯粹的学生兴趣爱好所致,还是中文系的老师决心要通过文学社团的各项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直接介入到文学社团的建设当中去了?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文学社团不仅培养了学生健康正当的兴趣爱好,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的专业素养,营造了校园的文化氛围。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什么原因使河池学院的文学社团一出现就不同凡响?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至今我们还记得最初的几个文学社,如 “新垦”、“新笛”、“新苗”等,不仅诞生了今天蜚声海内外的文学大师级人物东西、凡一平,还有长期活跃在广西文坛的田湘、班源泽、黄土路、王卓、温存超、钟纪新、何述强等。我想至少这几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一是社团成员的自觉与执著;二是教师的垂范与关注;三是学校的支持与推动。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社团成员的自觉与执著是奇迹发生的前提。而教师的垂范与关注是催化剂,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成长。学校的支持和推动不仅仅是提供了一块可以耕种文学的园地,其意义更在于提供了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于是我们就理解了东西为什么要说“我的写作从这里开始”,凡一平为什么要说“好母校是一座靠山”,为什么这些人成名成家了以后还时时忆起刘启真、韦启良、李果河、银建军、韦秋桐等同样执著于文学的老师。
当一种氛围营造出来后,当文学写作被作为一种好的传统承继下来后,它所产生的影响与熏染的作用就不仅仅局限在文学的写作了,它让一届届学生从写作中找到了乐趣的同时,还找到了写作的规律、方法和意义。这种影响也打通了课内与课外的界限,让学生直接受益。据有关人士统计,当前活跃在河池市,甚至广西首府南宁的党政部门和文化传媒部门中的写作骨干,河池学院的毕业生所占比例是令人瞩目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河池日报》供职(现就职于新华社)的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夏军在2010年度广西新闻奖中有两篇新闻同时获得“一等奖”,这是较为少见的。
令人振奋的是河池学院的文学传统正在发扬光大,这一点被不少业内人士看好,广西作协原常务副主席、《广西文学》原社长罗传洲先生曾不止一次提到河池学院作家群的后起之秀将又一次崛起在广西文坛。后来的“荒”、南楼丹霞、空谷、堆云、山花、乌合等社团不甘落后,一批批文学新人在成长。2013年11月15日,由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广西作家协会、河池学院联合举办的“河池学院作家群研讨会”上,与会的广西区党委原副书记、区文联原主席潘琦,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容本镇,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黄佩华等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发言,对河池学院在写作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以了充分的肯定,对当前良好的发展势头也寄予了热切的期望。
而另一可喜的现象是仍然有一批爱好文学的教师在积极的参与河池学院写作人才的培养,有的老师在培养指导学生的同时,自己也积累了不少的作品,这一次由“国家级特色专业河池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点”和“河池学院硕士学位授予权重点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经费支持出版的五位教师的文学作品(还有些教师的作品将在以后陆续出版),可以说是这批教师的代表,尽管是教学之余的兴趣爱好,但也不乏精彩之作,相信读者还能从他们的作品中读出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那一颗拳拳之心。
出版这套丛书,与之前出版的一套(5册)学生作品选评丛书形成体系,是对我们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一次检阅和小结,从而进一步推动我们的学科和专业的特色建设。此外,在展示我们教师的风采的同时,也为了激励更多的教师投入到业余文学创作,投入到高素质多能型写作人才的培养上来;当然,丛书的出版也能激发更多的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历练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因为我们相信,教师的垂范确实是能起到引领作用的。
2013年12月21日
周淑婷,女,1972年生于湖北,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在读,河池学院文传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