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的交流材料,《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2013-2014)》精选其中的优秀论文编辑而成,按照研究领域,将其分为物流经济篇、物流管理篇、供应链管理篇和物流技术与工程篇。这些论文与行业实际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一定的学术高度。
金秋十月,又到了收获的季节。物流业界各路精英再度齐聚北京,对一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审验收。按照历年惯例,我们从本次年会的获奖论文中遴选30余篇结集成书,作为第十二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展示交流的重要成果,这也是一年来产学研各界辛苦劳作的集中体现。
评审结果,令人欣慰。一是数量上又有新的增长,并且来源更加广泛。在学界持续参与的同时,来自企业界的论文呈上升势头;高等院校师生热情未减,大专、中专、职高、高职院校踊跃参评;社科院、国研中心等国家级研究机构热衷物流研究,社会民营研究咨询机构也参与进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物流业地位的提升和中国物流学会影响力的扩大。二是从作者队伍来看,一代新人在成长。老专家、老教授、老前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年轻的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后来居上。大学生组、英文组今年参评数量急剧攀升,有不少进入获奖行列,表明物流研究队伍新老传承,后继有人。三是研究质量有所提升。尽管原创性、突破性的成果还不多见,但从选题、方法、结论以至于应用性和规范性等方面,还是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许多连续多年参加评审的专家普遍反映,2013年的成果质量从总体上看高于以往任何一年。
存在问题,毋庸讳言。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自2002年创办,已征集物流研究论文数千篇。《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自2005年首次出版,本书已是第九本。其地位和作用有目共睹,成绩无须赘言,但存在问题不应忽视。首先,论文的选题“慢了半拍”。当前,经济增速放缓趋稳,转变方式任务艰巨。物流业在高速增长条件下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远未解决,新的困难和问题又带来严峻挑战。而我们的参评论文很少涉及具有这些时代特点的行业发展矛盾、难点和热点问题,与当前行业发展的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其次,研究方法有些“循规蹈矩”。有不少论文采用了许多数据分析、模型构建,过于注重方法的新颖,而选题和结论的创新明显不足。第三,研究成果还缺少重大突破.有的研究结论证实的只是常识性问题,有的“模棱两可”,也有的重复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第四,学术研究的合作交流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在低水平重复研究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产学研结合不够深入,缺乏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引导。解决这些问题,将是今后学会工作的目标,更需要产学研各界共同努力,联合攻关。
发展前景,任重道远。无论实践发展,还是理论体系构建,我国物流业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政府、企业和行业都有一系列待解难题。如制造业物流转型升级问题,商贸业物流模式创新问题,城乡物流统筹问题,电子商务物流快速适应问题,自由贸易区对物流的影响问题,物流资源整合问题,综合运输体系构建问题,铁路货运改革问题,物流园区健康发展问题,金融物流风险防控问题,区域物流协调发展问题,国际物流创新问题,大数据、云计算对物流业的影响问题,绿色物流问题,物流市场秩序与诚信体系建设问题,政府物流管理体制与政策问题,物流业法律法规问题,物流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问题等。如何在这些方面突破与创新,是物流行业面临的紧迫问题,物流理论研究领域更应该先行一步。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如何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减少和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在继续搞好基础性研究的同时,如何关注行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来自院校的研究如何能够更紧密地贴近实际,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第一要务;来自企业的研究在注重实际的同时,怎样提高规范性和科学性。如何深化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构建学术创新与成果应用体系,切实推动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物流行业实际生产力。
书稿编辑,值得期待。本书所选篇目,全部出自本次年会获奖论文。其中相当一部分获得了国家或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有的进入国际检索系统或在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这些论文联系行业实际较为紧密,或从理念上指导行业进步,或从方法上引领企业发展,或从技术上促进业务水平提升,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一定的学术高度。我们按照研究领域,将其分为物流经济篇、物流管理篇、采购与供应管理篇、供应链管理篇和物流技术与工程篇,以方便参阅。后附“第十二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名单”和上海海事大学物流情报研究所提供的“物流文献检索”,以备查询。本书可供政府物流工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物流企业及企业物流部门,研究咨询机构等关心物流工作的各界人士参阅,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物流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
《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能够连续九年出版,是各地物流教学、研究、咨询机构及相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物流媒体等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们向广大作者朋友、各位评委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本书编辑出版的各方面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和篇幅所限,还有许多优秀成果未能编入本书,入选论文尚有雕琢余地。对于本书的不足以至于中国物流学会的工作,恳请读者朋友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在今后工作中改进提高。
二零一三年十月
物流经济
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比较分析
基于风险分散策略的存货质押业务混合质物价格风险度量
存货质押契约比较研究
航运集群生态系统的内生机理、发展路径与政策选择——以大连航运服务业为例
保兑仓融资模式下收益共享契约的参数设计
整车物流企业联盟收益分配研究
价格波动下钢铁企业原材料采购多期优化模型
京津冀低碳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模糊物元法的研究
基于DEA的湖北省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物流管理
物流景气指标分类与景气指数编制实证研究
农超对接的农产品物流系统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物流企业并购整合研究——以嘉里物流收购大荣货运为例
物流园区网络协同运作研究
物流服务供应链多任务委托代理分析
蔬果主产地农户主导型合作组织营销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建德草莓产地流通为例
基于结构—文化—风险的航运战略联盟构建模型
采购与供应管理
基于顾客分类的生鲜农产品二次补货策略
供应链管理
基于服务策略的双渠道供应链定价与需求研究
供应链碳足迹测算与治理——以广东汽车产业为例
供应链伙伴特性对跨企业知识交易影响路径的实证研究——基于关系质量的中介效应
供应链下物流流程与分销网络优化及实证研究——基于纺织服装供应链运营参考SCOR模型分析
基于锁定效应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物流技术与工程
汽车制造业多级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供应商选择
多分配快递轴辐式网络的枢纽选址与分配优化方法
基于联合配送的城市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
碳排量最小的车辆路径优化问题研究
冷链物流随机需求配送路径问题模型分析
烟草配送中心车辆路径的模糊DEA评价模型及应用
零部件循环取货越库物流系统关键因子研究——仿真试验设计与分析
碳交易机制对物流配送路径决策的影响研究
基于公共配送点的快递社区末端共同配送模式
基于混合粒子群算法的群岛泊位分配问题研究
基于情境感知的物流园区供应链智能信息推送服务研究
附录
第十二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论文名单(共360篇)
2013年物流文献检索
(一)大连发展航运集群的有利因素
1.地理环境
大连毗邻黄海和渤海,与日本、韩国、朝鲜隔海相望,面向经济活跃的泛太平洋区域,与俄罗斯、蒙古国陆路相连,是欧亚地区通往太平洋的重要“大陆桥”之一,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辽、吉、黑三省及内蒙古铁矿、煤矿、木材等自然资源丰富,传统老工业基地具有无可比拟的基础设施优势。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航运领域企业及相关机构的集聚。
2.经济环境
大连是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点,同时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大连承接和吸纳了大量的日、韩等东亚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已经具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大连的进出口贸易发展迅猛,201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高达600.09亿美元,并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区域经济优势为大连航运集群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需求与支持保障。
3.科技环境
作为我国海洋知识研发、教学及国际学术交流基地,大连拥有100多个高水平的专业研究院所,在海洋工程、船舶建造、海洋运输、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实力雄厚。并且,大连在海事方面的科技教育与职业培训体系也渐趋完善,众多的教育培训机构为航运领域输送了大量专业化人才。
4.政策环境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地方配套政策中,航运服务业作为战略支撑产业享受财税、金融、科技等优惠政策,极大地吸引了航运领域企业的集聚。2003年国家赋予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使命,2011年大连被国家定位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龙头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核心城市,同时,大连各级政府确立了港航立市的战略,积极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做大做强城市产业,不断增强辐射力,继续扩大影响力,致力于将大连打造成为东北地区发展龙头,这为大连航运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
(二)大连航运集群发展历程
1.形成期(2003年以前)
大连港始建于1899年,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腹地资源,政府的扶植政策,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与技术优势,大连成功吸引大量航运相关机构的集聚。但在2003年之前,大连航运集群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仍停留在较低层次上,从港口货物吞吐量与临港产业的产值可见一斑。由于船舶运输企业与港口服务企业数量较少,大连港的港口货物吞吐量长期在l亿吨以下徘徊。船舶代理、船舶管理、船舶检验等航运辅助企业更是屈指可数。船舶制造业、石化产业等对航运服务业发展依存度高的临港产业产值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