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它是生命和人文在鲜活个体上的体现,是一个生命与人文交融的场。个体的心灵是个体对这个场的感应生成,品德仅是心灵次生的下位表现。心灵与人的大脑相关,但又不像心理那样仅是脑的机能;它与环境相关,但又不是对环境的简单反映,而是包含着一定的价值选择。常言道:大脑只能使人聪明,心灵却能使人智慧。这多少道出了二者的差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并不能抛弃心灵,而只是在一个更具体的分支领域深入、具体、丰富地发展了心灵的内涵。
人们常将心灵与肉体相对应,确实,它不是人的头脑,不是人的心脏,也不是人的肉体。但是,它就在人的头脑里,在人的心脏里,在人的每一寸肌肤里,却又与个体周围的文化场域直接相关。它是附着在一个个鲜活个体身上的精神存在,它随着个体的生命诞生而出现,在个体生命终结的时候转化成人类心灵场的一个组成部分。
正因如此,心灵教育是一种人人互育。它有久远的历史,每个人都只是这久远历史中的一环,如果不予重视,就可能从此中断;如果意识到并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就会传之久远。现实的问题是,功利的观念导致心灵不传久矣!有鉴于此,《小学心灵教育(教师用书)》旨在引起各界重视,并提供一个可用的支架,帮助教师实施心灵教育,以期培养出更多心灵健全的人。
第一单元 爱满天下胸怀寰宇
第二单元 自立立人
第三单元 抬头乐干快乐生活
第四单元 自敬则人敬之
第五单元 世界真奇妙
第六单元 打开心灵的窗户
第七单元 勇于表达自己
第八单元 善于倾听理解别人
第九单元 以信接人天下信之
第十单元 谦受益满招损
第十一单元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第十二单元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第十三单元 情绪红绿灯
第十四单元 一心不能二用
第十五单元 阳光总在风雨后
第十六单元 手脑相长创造生活
第十七单元 敬业乐群合作共赢
第十八单元 恪守正义
第十九单元 为人服务做人中人
第二十单元 一寸光阴一寸金
第二十一单元 奢者狼藉俭者安
第二十二单元 心底无私天地宽
第二十三单元 小不忍则乱大谋
第二十四单元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一)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1.教师给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
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善于主动地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如果教师只提出“好好看”“仔细看”之类笼统的要求,收效并不大。只有教师细致具体地引导,比如问“这是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时候-在做什么-想什么-是怎么做的-人物面部表情如何-动作形态怎么样-人物之间的关系怎样”等,才能使学生的注意指向观察对象,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给儿童提出具体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不是要求学生由一串细小题目循序渐进,按规定路线行进,最终走向目标,实现教师控制具体过程,而是要求教师重视学生自己主动获取、形成、发现知识的过程,使学生调动起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通过自己发现、选择或重组的多种过程形成答案。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发展有多方面的意义。
2.教师培养学生主动地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的能力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主动地自己给自己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的能力,发展他们观察的主动性,而不是处处依赖教师的引导。当然开始教师可以先提出总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步骤,然后再过渡到学生自己独立地提出目的、任务,并进行独立的观察。
(二)要使学生具有知识准备
观察依赖于知识贮备。如果学生对要观察事物缺乏必要了解,就不知从何人手进行观察,也不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从而影响观察的效果。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知它。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或参观之前,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才能达到深入了解的目的,否则走马观花,收效不大。
(三)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1.观察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观察的步骤对整个物体来说,是先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而对各部分的观察也要有一定的步骤,即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或由表及里。这样才能做到全面、细致的观察。
制订观察计划的目的是要明确为什么观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观察什么等问题。例如一位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写好以“春天”为题目的作文,先组织学生“忆春天”;然后在初春时,带学生“找春天”——冰雪开始融化,树枝和小草开始发芽;再过几周带学生“看春天”——冰河完全融化,碧波荡漾,鸟语花香,田野里人们开始播种;最后回来“写春天”。这样有计划地训练,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