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69.8 元
丛书名: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作者:宋粉云,傅强主编
- 出版时间:2017/2/1
- ISBN:9787030507006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R917
- 页码:456
- 纸张:
- 版次:01
- 开本:16开
为顺应教育部教学改革潮流和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适应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现状,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科学出版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独创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编写形式,组织编写了国内首套引领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案例版教材。案例教学在医学教育中,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案例版教材版权所有,其内容和引用案例的编写模式受法律保护,一切抄袭、模仿和盗版等侵权行为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第一章药物分析与药品质量标准1
第一节药物分析的性质和任务2
第二节药典5
第三节药品检验与监督14
第四节全面控制药品质量的科学管理17
第五节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要求19
第二章药物的鉴别试验20
第一节概述20
第二节物理常数测定法22
第三节化学鉴别试验28
第四节光谱鉴别法34
第五节色谱鉴别法37
第三章药物的杂质检查41
第一节药物中的杂质及其检查法41
第二节一般杂质的检查方法46
第三节特殊杂质的检查方法65
第四章药物定量分析与分析方法验证73
第一节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73
第二节样品的前处理方法84
第三节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90
第五章巴比妥类药物的分析96
第一节结构与性质96
第二节鉴别试验102
第三节特殊杂质检查105
第四节含量测定106
第六章芳酸及其酯类药物的分析111
第一节结构与性质111
第二节鉴别试验114
第三节特殊杂质检查117
第四节含量测定122
第七章胺类药物的分析128
第一节芳胺类药物的分析128
第二节苯乙胺类药物的分析140
第八章磺胺类药物与喹诺酮类药物的分析147
第一节磺胺类药物的分析147
第二节喹诺酮类药物的分析153
第九章杂环类药物的分析159
第一节吡啶类药物的分析159
第二节吩噻嗪类药物的分析167
第三节苯并二氮杂类药物的分析173
第十章生物碱类药物的分析178
第一节结构与性质178
第二节鉴别试验181
第三节特殊杂质检查185
第四节含量测定187
第十一章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196
第一节维生素A的分析196
第二节维生素B1的分析203
第三节维生s素C的分析208
第四节维生素E的分析213
第十二章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218
第一节结构与性质218
第二节鉴别试验221
第三节特殊杂质检查225
第四节含量测定228
第十三章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233
第一节概述233
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析234
第三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分析247
第四节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分析255
第十四章药用辅料的分析260
第一节概述261
第二节鉴别试验266
第三节特殊杂质检查272
第四节含量测定279
第十五章药物制剂分析282
第一节药物制剂分析及其特点283
第二节片剂分析284
第三节注射剂分析289
第四节复方制剂分析294
第十六章中药分析概论303
第一节概述305
第二节中药分析中样品前处理方法309
第三节中药的鉴别312
第四节中药的杂质检查317
第五节中药指纹图谱与特征图谱324
第六节中药的含量测定328
第十七章生化药物与生物制品分析概论335
第一节概述335
第二节生化药物分析336
第三节生物制品分析350
第十八章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361
第一节概述364
第二节药品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369
第三节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示例386
第十九章体内药物分析394
第一节概述397
第二节生物样品与样品制备399
第三节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与评价411
第二十章药品质量控制中分析方法的进展421
第一节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421
第二节毛细管电泳法427
第三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432
第四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436
第五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442
第六节近红外分光光度法445
参考文献449
第一章 药物分析与药品质量标准
1. 掌握药物分析的性质、任务与学习要求,中国药典的结构与内容。
2. 熟悉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
3. 了解《中国药典》的沿革及主要国外药典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药品质量管理规范。
药物分析(pharmaceutical analysis)是药学(pharmacy)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之一,是我国高等教育药学类专业规定设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也是国家执业药师(licensed pharmacist)资格考试中规定考试的专业课程之一。
案例1-1
《中国药典》(2015年版)苯巴比妥的质量标准
苯巴比妥
Benbabituo
Phenobarbital
本品为5-乙基-5-苯基-2,4,6(1H,3H,5H)-嘧啶三酮。按干燥品计算,含C12H12N2O3不得少于98.5%。
【性状】 本品为白色有光泽的结晶性粉末;无臭;饱和水溶液显酸性反应。
本品在乙醇或乙醚中溶解,在三氯甲烷中略溶,在水中极微溶解;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
熔点 本品的熔点(通则0612第一法)为174.5~178 ℃。
【鉴别】 (1)取本品约10mg,加硫酸2滴与亚硝酸钠约5mg,混合,即显橙黄色,随即转橙红色。
(2)取本品约50mg,置试管中,加甲醛试液1ml,加热煮沸,冷却,沿管壁缓缓加硫酸0.5ml,使成两液层,置水浴中加热,接触界面显玫瑰红色。
(3)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光谱集227图)一致。
(4)本品显丙二酰脲类的鉴别反应(通则0301)。
【检查】酸度 取本品0.20g,加水10ml,煮沸搅拌1分钟,放冷,滤过,取滤液5ml,加甲基橙指示液1滴,不得显红色。
乙醇溶液的澄清度 取本品1.0g,加乙醇5ml,加热回流3分钟,溶液应澄清。
有关物质 取本品,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1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1ml,置200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溶液。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试验,用辛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25∶7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0nm;理论塔板数按苯巴比妥峰计算不低于2500,苯巴比妥峰与相邻杂质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精密量取对照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3倍。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单个杂质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0.5%),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2倍(1.0%)。
中性或碱性物质 取本品1.0g,置分液漏斗中,加氢氧化钠试液10ml溶解后,加水5ml与乙醚25ml,振摇1分钟,分取醚层,用水振摇洗涤3次,每次5ml,取醚液经干燥滤纸滤过,滤液置105 ℃恒重的蒸发皿中,蒸干,在105℃干燥1小时,遗留残渣不得过3mg。
干燥失重 取本品,在105℃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1.0%(通则0831)。
炽灼残渣 不得过0.1%(通则0841)。
【含量测定】 取本品约0.2g,精密称定,加甲醇40ml使溶解,再加新制的3%无水碳酸钠溶液15ml,照电位滴定法(通则0701),用硝酸银滴定液(0.1mol/L)滴定。每1ml硝酸银滴定液(0.1mol/L)相当于23.22mg 的C12H12N2O3。
【类别】 镇静催眠药、抗惊厥药。
【贮藏】 密封保存。
【制剂】 苯巴比妥片。
问题:
1. 药物分析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 什么是国家药品标准?我国现行的国家药品标准有哪些?
3. 《中国药典》由哪几部分组成?
4. 药品质量标准包括哪些内容?
5. 药品检验工作依据怎样的程序进行?
第一节 药物分析的性质和任务
一、药物分析
药品(drug),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药品质量的优劣,既直接影响到预防与治疗的效果,又密切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药品虽然也是商品,但是一种必须保证其质量的特殊商品。
为了保证药品的质量,在药品的研制、生产、经营以及临床使用各环节都应执行严格的科学管理规范,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技术对药品进行严格的分析检验,实现药品的全面质量控制。药品质量的全面控制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多学科的综合性工作,而药物分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药物分析是一门研究与发展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其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包括物理学、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以及信息学等)研究药物的质量规律,对药品从研制、生产、供应到临床应用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检验与质量控制,为药品的安全、有效、质量可控保驾护航。
二、药物分析的任务
1. 新药开发中的质量研究 我国新药研究已由仿制为主转向自主研发为主,新药研究与开发依赖于药学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药物分析是药物研究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药物分析不仅仅用于药品质量与稳定性研究,更是深入到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各个阶段,在靶点与药物的发现、临床前药物开发与研究、临床药物开发与研究、药物注册审评和批准上市与再评价等新药研究中起到工具和“眼睛”的作用。
2. 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经典的药品质量控制包括原辅料、中间体和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但药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药品质量与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密切相关,因此为了全面控制药品质量,必须对药品的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新推行了过程分析技术(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PAT),其目标是控制制药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并确保最终产品质量达到认可标准。过程分析常常是动态的、连续的分析,这对于保证药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能力、保证设备安全、节约各种资源、减小生产中的人为因素、降低生产风险和提高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 药品贮藏过程的质量考察 每种药品均规定有一定时间的有效期,从生产日到临床使用的贮藏期间,药品质量是否稳定、贮藏条件是否科学合理均影响到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因此,药物分析工作者也应加强与经营管理部门的密切协作,注意考察药品在贮藏过程中的质量变化,以便进一步研究、改进药物的稳定性,采取科学合理的贮藏条件和管理方法,保证药品的质量。
4. 药品临床应用中的合理性评估 应该强调的是,药品质量的优劣,使用时剂量、方式是否合理,使用后是否安全有效,这些还应以临床征象和实际疗效来决定。因此,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必须开展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通过测定血液或其他体液中药物的浓度,评估治疗方案的合理性、药物的不安全性、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以及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等,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
5. 药品监督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主管全国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FDA)主管全国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药品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药品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药品是一类特殊商品,各国对药品都制定了强制执行的国家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国家药品标准具有法律效力,它是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所制定的关于药品的规格、检验方法以及生产工艺的技术要求,也是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药典委员会,负责国家药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我国现行国家药品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品标准和药品注册标准。药品标准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简称为“部颁标准”或“局颁标准”。药品注册标准是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给申请人的特定药品的标准,生产或销售该药品的企业必须执行该注册标准。为确保药品的质量,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药品标准,对药品进行严格的分析检验,以确保用药的安全与有效。
综上所述,药物分析是国家对药品实施监督和管理,维护药品生产和使用正常秩序,打击假冒伪劣药品的重要技术支撑和工具手段。
三、药物分析与相关学科
随着整个药学科学事业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各相关学科对药物分析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药物分析学科还应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必要的配合和服务。如药剂学的剂型研究已经向着微囊制剂、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等方向发展,现已进入释药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的研究开发时代,对于这些制剂都必须进行质量标准的研究制订及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天然产物或中药中活性成分化学结构的确定,必须采用多种结构分析方法,进行综合的波谱解析;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研制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中药,实现中药质量评价的科学化和标准化,更应运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生物药物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与多种技术,是新理论与新技术相伴而生的产物。
总之,药物分析是药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哪里有药物,哪里就有药物分析”,药物分析是研究和发展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眼睛学科”。
四、药物分析的发展趋势
国际上药品质量控制的理念在不断发生变化,已从基于事后控制方式的“质量源于检验(quality by testing,QbT)”发展为“质量源于生产(quality by production,QbP)”。QbT基点为通过限制生产工艺变化,以原料及终端检测的合格放行方式保障药品质量。这种“产品质检放行”控制模式的缺陷是:①药品检验工作量巨大,使得监管难度大、成本高且效率低;②事后检验不具有追溯性,无法及时纠正质量问题,产品一旦检验不合格,虽然可以避免劣质产品流入市场,但易造成浪费并给生产企业造成经济损失;③在要求重复性生产达到既定标准的药品监管框下,不允许企业变动制药工艺。这种传统监管思路严重阻碍制药工艺技术创新,限制了药品质量持续提升。基于事中控制方式的 QbP 将质量控制重心前移到制药过程,贯彻了“药品质量取决于生产过程,而非产品检验”的科学观,其基点是在整个生产过程设置关键控制点,以严格并经过验证的工艺技术来控制药品质量,具有即时性和可追溯性。虽然QbP与QbT模式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但QbP模式仍然存在明显不足,即如果在药品的研发阶段,其生产工艺未经充分筛选、优化和验证,那么即使完全按照生产工艺生产,仍不能保证所生产产品的质量。现今药品质量控制又迈入“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时代。QbD 则进一步将质量控制重心前移至药物设计和研发阶段,以事前控制的方式保障药品质量,其基点是通过科学认知与风险管理来控制药品质量;即通过透彻分析制药过程,辨识质量风险因素,事先预估制药工艺各节点终态、各种可能的故障,设置风险管控预案,建立过程控制模型,由此生产优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