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下水物理动态观测方法》一书,依据地下流体学科监测预报人员的需要,从地下水物理参数基本知识,地下水物理动态,台网和台站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井水位、井水和泉水温度观测以及井水和泉水流量观测方法,数据管理与处理等方面,给出了系统知识性资料和观测方法新研究成果。相信《地震地下水物理动态观测方法》的出版,对监测预报人员了解和学习地下水物理动态观测技术与方法具有参考价值,尤其是对“地震地下流体观测方法”系列地震行业标准的宣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第一章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地下水的赋存
一、地壳与岩石的概念
二、地下水的赋存形式与类型
第二节 含水层与蓄水构造
一、岩土的水理性质
二、含水层(体)与隔水层(体)
三、潜水层与承压水层
四、含水岩组与蓄水构造
第三节 含水层中地下水的运动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二、含水层中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三、含水层中地下水的运动
第四节 地下水的组分与物理化学特性
一、地下水的组分
二、地下水化学组分的浓度与水化学类型
三、地下水的物理化学特性
四、地下水中元素的同位素特征及其应用
第二章 地下水物理动态
第一节 地下水动态的概念
一、地下水动态
二、地下水物理动态的概念
三、地下水物理动态的分类
第二节 井水位动态
一、井水位正常动态
二、井水位的干扰异常动态
三、井水位的前兆异常
第三节 井水温度动态
一、井水温度的正常动态
二、井水温度的干扰异常动态
三、井水温度的地震异常动态
第四节 井(泉)水流量动态
第三章 地下水观测井台建设
第一节 井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
一、井区地形地貌
二、井区气象与水文
三、井区地层与岩性
四、井区地质构造
五、井区水文地质条件
六、井区现今地质动力作用
第二节 观测井建设
一、观测井位的勘选
二、观测井结构的设计
三、观测井的施工技术要求
四、观测井施工经费估标
第三节 观测井台设施建设
一、观测室
二、供电设施
三、防雷设施
四、通讯设施
五、井台的观测技术系统
六、其他设施
第四章 井水位观测技术
第一节 井水位观测概述
一、井水位观测对象
二、引起井水位变化的作用与因素
三、井水位动态观测的基本原理
四、井水位动态观测的主要目的
第二节 井水位观测仪器及其使用
一、井水位观测仪器概述
二、机械式水位仪
三、LN-3A型数字水位仪
四、ZKGD3000型数字水位仪
五、SWY-Ⅱ型水位仪
六、井(泉)水位观测井口装置
七、水位观测数据的现场校测
第三节 井水位观测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一、观测日志的填写
二、观测数据处理
三、井水位动态曲线的绘制
四、井水位动态的初步分析
第五章 井(泉)水温度观测技术
第一节 井(泉)水温度观测概述
一、井(泉)水温度观测对象
二、引起井(泉)水温度变化的作用与因素
三、井(泉)水温度动态观测的主要目的
第二节 井(泉)水温度观测仪器及其使用
一、井(泉)水温度观测仪器概述
二、SZW系列数字式温度计
三、中科光大ZKGD3000地下流体观测系统(测温部分)
第三节 数字式温度计安装
一、仪器安装前的检查
二、主机安装
三、主机参数配置
四、井孔中水温传感器的安装
五、泉水温度传感器的安装
六、对比观测
第四节 井(泉)水温观测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一、观测日志的填写
二、观测数据处理
第六章 井(泉)水流量观测技术
第一节 井(泉)水流量观测概述
一、井(泉)水流量观测概况
二、引起井(泉)水流量变化的作用与因素
三、井(泉)水流量观测的基本原理
四、井(泉)水流量观测装置
第二节 井(泉)水流量观测仪器及其使用
一、井(泉)水流量观测仪器概述
二、流量计选择实验
三、容积法
四、量水堰法
五、电磁流量计法
六、涡轮流量计观测法
七、流量计的标定
第三节 井(泉)水流量观测结果的处理
一、观测日志的填写
二、观测数据处理
第七章 地下水物理观测数据集成与管理
第一节 观测数据集成与管理平台
第二节 台站观测数据的汇集
一、“九五”模式下的数据汇集
二、“十五”模式下的数据汇集
三、“九五”转“十五”模式的数据汇集
第三节 观测数据的处理
一、数据日常处理的内容
二、日常处理的要求
第四节 台网中心的运行管理
一、区域台网中心的运行管理
二、学科台网中心的数据质量管理
附录
附录1 水位观测资料全国月评比评分标准(2015版)
一、观测数据完整率(70分)
二、观测质量(15分)
三、日常检查(1 5分)
附录2 水温观测资料全国月评比评分标准(2015版)
一、观测数据完整率(70分)
二、观测质量(15分)
三、日常检查(1 5分)
附录3 水位观测资料全国年评比评分标准(2015版)
一、月评比情况(5分)
二、全年观测数据完整率(70分)
三、日常维护与档案检查(6分)
四、观测质量(20分)
五、观测月报与资料报送(4分)
六、扣分限定额度
附录4 水温观测资料全国年评比评分标准(2015版)
一、月评比情况(5分)
二、全年观测数据完整率(70分)
三、日常维护与工作日志(6分)
四、观测质量(20分)
五、观测月报与资料报送(4分)
六、扣分限定额度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