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报告将绿色发展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开创性的构建了绿色减贫指数即由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程度、社会发展能力和扶贫开发与减贫效果等多项指标构成中国绿色减贫指数。进而对我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的2014年绿色减贫情况开展年度跟踪测算研究。分析我国贫困省份尤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整体及各片区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程度、社会发展能力和扶贫开发与减贫效果等多项指数的排名和多层次分析,并对14个片区绿色减贫指数27个指标动态变化制作14个片区和31个省市绿色减贫的体检表,对860个片区县绿色减贫指数进行测度和排名。最后提出推进我国绿色减贫的相关政策建议。
学术价值:基于绿色减贫创新理念,采用数据收集、科学构建指标体系、定期测算、定量分析等方式对我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绿色减贫现状开展学术研究,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在国内研究中属于领先提出,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减贫理论体系。
现实意义:“绿色化”和减贫相结合的《中国绿色减贫指数报告2015》研究成果,将为我国新时期尤其“十三五”扶贫攻坚总目标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
序言一
绿色减贫领域中一项创新研究
绿色发展与消除贫困既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政府提出的202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规划的任务要求。在过去近40年的发展与改革历程中,中国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9%,居民收入也出现了大幅度增长。然而,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增长成果的共享性,在一段时期内一些地区出现了环境恶化,污染严重的问题,同时由于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扩大,农村仍有很大一个人群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我们知道,扶贫最有效的手段是发展经济,而经济发展又不能不顾及环境保护,因此通过绿色发展来实现减贫的目的成为现有发展阶段中不得不做出的一种选择。
绿色发展与绿色减贫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可是,仅仅宣扬这种理念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将它应用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中,落实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因此,对绿色减贫的目标和过程加以指数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这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张琦教授主编的《中国绿色减贫指数报告》(2016)作出了尝试,并取得了很大进展。该报告根据所收集到的最新信息和数据,对农村11个连片特困地区的绿色减贫的效果加以评估,并给出了各个片区的绿色减贫指数。根据报告提供的11个片区的绿色减贫指数,可以看出片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大部分片区在经济增长和扶贫开发方面去具有不俗的表现,而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却差强人意。也就是说,报告提供的绿色减贫指数是一套参照标准,从中可以对各地的绿色减贫效果做出评估和比较,因此它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含义和实用价值。
应该看到,构造一套绿色减贫指数具有相当的难度。特别对于连片特困地区来说,收集到相关的真实可靠的信息和数据是特别困难的,而这些信息和数据又是计算绿色减贫指数的基础和关键成分。因此,我对张琦教授及其团队为此做出的大量辛勤工作表示由衷钦佩。当然,从严格的学术标准来看,这项工作会有或多或少的不足和遗憾,但是这无法掩盖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它作为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在以后不断改进和完善过程中,会不断显现出重要的社会影响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实
2016年5月4日
序言二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与其他四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把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显示,绿色发展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举措,它将人类福祉置于发展的中心位置,确保自然资产继续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与环境服务。绿色发展扩展了财富、福祉、增长与发展质量的传统定义。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指导思想中明确要求,脱贫攻坚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因此,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必须把扶贫开发促进减贫和绿色增长结合起来,推进绿色减贫。绿色减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内在要求,是贫困地区发展、脱贫攻坚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
坚持绿色减贫、实现绿色发展,是由贫困地区的生态脆弱、贫困人口通常面临发展与生态保护选择等特征所决定的。我国的大部分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在地理分布上存在着很强的耦合性。在生态脆弱区的县级行政单位中,76%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些县的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分别占到生态脆弱地区土地面积的43%、耕地面积的68%、人口数量的76%。生态脆弱意味着这些地区难以通过重化工业化等方式来进一步推进本地区的减贫发展步伐。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所划分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基本上覆盖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中有42.9%的区域位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显然,这些地区的发展必须走绿色发展的路子,脱贫攻坚自然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原则。《决定》把“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并把“结合生态保护脱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路径之一,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这为大力推进绿色减贫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
深入研究绿色减贫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绿色减贫首先是绿色发展、扶贫开发有机融合的新减贫发展理念。如何实现融合涉及其内涵及外延、重大意义、理论基础、作用机理、实现路径、国际经验等诸多理论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加以厘清。只有理论上的清晰并逐步成熟,才能真正把绿色减贫理念落实到脱贫攻坚行动中。深入研究与此相关的实践问题同样紧迫而重要。比如,如何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影响绿色减贫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着力解决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关系处理中的一系列突出问题提供参考?再比如,如何在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体系建设中体现绿色减贫的价值取向,建立起绿色的干部考核方法和脱贫攻坚政绩评价方法?还有,贫困地区如何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补偿、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分类差异化考核等制度建设方面进行创新性探索、实现更大的绿色减贫效果?等等。
《绿色减贫指数研究报告(2016)》关于绿色减贫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积累了一定基础。把绿色减贫从理念进行量化、用指数表达是这项研究的重要创新。研究以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单元,在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建立的一套测算各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绿色减贫水平的指标体系,测算出绿色减贫指数,填补了减贫方面相关研究的空白。其次,报告对11个片区的绿色减贫指数进行了测算,并从经济增长绿色角度、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角度、社会发展角度、扶贫开发与减贫效应角度分别进行分析,同时通过片区之间的比较分析,为了解片区整体以及各个片区的绿色减贫水平提供了依据。从分析结果看,与相关研究及实际的感官印象是大体一致的,这也印证了指标体系的一定科学性。第三,报告基于指数测算分析,对每一个片区和11个片区推进绿色减贫提出了对策建议。总体上看,这些建议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从进一步完善绿色减贫研究的视角看,总的是要着力提高其理论性和实用性。一是需要加强片区发展、绿色发展、绿色减贫、脱贫攻坚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绿色减贫在其中的地位、作用机制、实现路径等问题研究,加快基于已有研究积累构建中国特色绿色减贫理论框架的进程。二是需要完善绿色减贫指标体系。当前及未来五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绿色减贫的指标必须体现这一战略变化,指标选择、取舍都要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需求相适应,否则就难以客观、准确、全面反映片区脱贫攻坚的绿色减贫水平。三是需要加强案例研究。以片区为单元,尽管测算到县,但是还是显得有些“泛”,导致所提出建议并没有体现出是以研究结果为支撑的。选择典型案例研究,更深入分析、展示贫困地区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把生态环境转化为生产力的内部机理,可能更能发挥绿色减贫指数的启发作用。再比如,通过一些案例的绿色减贫指数分析,总结提炼这些地方是如何创新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能够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的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产业,并通过生态优势吸引外来要素资源、营造发展优势等做法,可能基于此提出的建议会更有说服力。等等。四是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一方面,通过开展国际比较研究有助于吸收国际经验,提高研究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国际交流,可以分享我国绿色减贫的实践及研究形成的经验。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黄承伟)
2016年5月9日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是2011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批准成立的,以创新扶贫理念、促进政策转换、提供贫困政策智库服务为宗旨的研究机构。中心力求整合国内外扶贫领域相关的各种资源,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平台,构建涵盖政府、企业与学术机构的研究网络,致力于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国扶贫脱贫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促进该领域的政、企、学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与建议;为促进扶贫事业的发展,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中心成立5年以来,承接了国家省部级课题50余项,提供政策咨询报告30余份,发表论文30篇,在绿色减贫研究、片区扶贫检测、产业扶贫、精准扶贫、贫困县考核机制、贫困退出机制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中心建立了一支包括校内研究人员、校外特聘研究员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团队。中心主任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张琦教授。
总 论 绿色减贫:从理念创新到中国行动
第一章 中国绿色减贫指数指标体系的改进
第二章 绿色减贫指数测算结果
第一节 测算总结果及分析
第二节 经济增长绿化度测算结果分析
第三节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程度指数测算结果及其分析
第四节 社会发展能力指数测算结果及分析
第五节 扶贫开发与减贫效果指数测算结果及分析
第三章 绿色减贫指数的片区比较
第一节 绿色减贫总指数比较
第二节 经济增长绿化度比较
第三节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程度指数比较
第四节 社会发展能力指数比较
第五节 扶贫开发与减贫效果指数比较分析
第四章 中国绿色减贫思考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绿色减贫分析的结论总结与思考
第二节 连片特困地区绿色减贫政策建议
第五章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绿色减贫指数分析
第一节 大兴安岭南麓山区总体绿色减贫指数分析
第二节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内部各县绿色减贫指数的比较
第三节 启示和建议
第六章 大别山片区绿色减贫指数分析
第一节 大别山片区绿色减贫指数分析
第二节 大别山片区内部各县绿色减贫指数的比较
第三节 启示和建议
第七章 燕山-太行山片区绿色减贫指数分析
第一节 燕山-太行山片区总体绿色减贫指数分析
第二节 燕山-太行山片区内部各县绿色减贫指数的比较
第三节 启示和建议
第七章 罗霄山片区绿色减贫指数分析
第一节 罗霄山片区总体绿色减贫指数分析
第二节 罗霄山片区内部各县绿色减贫指数的比较
第三节 启示和建议
第八章 六盘山片区绿色减贫指数分析
第一节 片区绿色减贫指数分析
第二节 六盘山片区片区内部各县绿色减贫指数的比较
第三节 启示和建议
第九章 滇西边境片区绿色减贫指数分析
第一节 滇西边境片区绿色减贫指数分析
第二节 滇西边境片区内部各县绿色减贫指数的比较
第三节 启示和建议
第十一章 吕梁山片区绿色减贫指数分析
第一节 吕梁山片区绿色减贫指数分析
第二节 吕梁山片区内部各县绿色减贫指数的比较
第三节 启示和建议
第十二章 秦巴山片区绿色减贫指数分析
第一节 秦巴山片区总体绿色减贫指数分析
第二节 秦巴山片区片区内部各县绿色减贫指数的比较
第三节 启示和建议
第十三章 武陵山片区绿色减贫指数分析
第一节 武陵山片区总体绿色减贫指数分析
第二节 武陵山片区内部各县绿色减贫指数的比较
第三节 启示和建议
第十四章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绿色减贫指数分析
第一节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绿色减贫指数分析
第二节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内部各县绿色减贫指数的比较
第三节 启示和建议
第十五章 乌蒙山片区绿色减贫指数分析
第一节 乌蒙山片区总体绿色减贫指数分析
第二节 乌蒙山片区内部各县绿色减贫指数的比较
第三节 分析和建议
附表一 中国连片特困地区绿色减贫体检表
附件二 中国505个贫困县绿色减贫指数及排名表
附件三 绿色减贫指数指标解释与数据来源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