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生编著的《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三卷展示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事业演进的全过程,中央根据地和地方根据地教育活动的全景,以及在此期间“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反复交替的过程。就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根据地有关教育行政管理、学校制度、课程、教学方法、考试、训育、师资、学校管理、教育经费等进行专题梳理,形成“根据地教育问题史”,还对作为探索中国教育道路先驱的根据地教育活动家——毛泽东、瞿秋白、洛甫(张闻天)、徐特立、罗迈(李维汉)、吴玉章、成仿吾——进行系列的研究,填补了国内此块教育史研究的空白。
陈桂生编著的《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探索的旨趣是:
一、展示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事业演进的全过程;
二、展示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活动的全景;
三、如实地反映中国革命根据地在其存在期间(1927—1949),“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反复交替的过程;
四、就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根据地(每个时期少则十余块,多则近二十余块)有关教育行政管理、学校制度、课程、教学方法、考试、训育、师资、学校管理、教育经费等专题,进行比较研究的尝试,使其形成作为历史的比较的研究成果的“根据地教育问题史”;
五、不仅全面地历史地展开对根据地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与教育诸问题的研究,还对作为探索中国教育道路先驱的根据地教育活动家进行系列的研究。
六、尽可能分清文献记载与客观事实的区别,把这段历史上重大教育变革、教育举措与设施的源流理清,即使分不清、理不顺,也对问题所在作出交代;尽可能把这段历史上重大教育事件与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的见识,放在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分析。
陈桂生,1933年生,江苏省高邮市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全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理事长,接受政府津贴的专家。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列宁论教育》《斯大林论教育》,著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教育原理》《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著选读》《现代中国的教育魂——毛泽东与现代中国教育》《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等,1982—1994年间发表文章148篇,主持“元教育理论”(第三批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国家教育委员会专项基金项目)课题研究。
第三卷 解放区教育
引言 1
第一编 西北解放区教育
1. 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化教育政策 7
2. 西北解放区教育概况 13
3. 陕甘宁边区
[1945年9月—1949年9月] 15
4. 晋绥边区
[1945年9月—1949年2月] 30
第二编 华北解放区教育
1. 华北解放区教育概况 37
2. 晋察冀边区
[1945年9月—1948年5月] 41
3. 晋冀鲁豫边区
[1945年9月—1948年5月] 53
4. 华北解放区
[1948年6月—1949年9月] 67
第三编 东北解放区教育
1. 东北解放区教育概况 81
2. 东北解放区
[1945年9月—1948年7月] 84
3. 东北解放区
[1948年8月—1949年9月] 90
第四编 华东解放区、中原解放区教育
1. 华东解放区教育概况 105
2. 山东解放区
[1945年9月—1948年8月] 108
3. 山东解放区
[1948年9月—1949年9月] 121
4. 苏皖边区
[1945年9月—1946年12月] 127
5. 苏皖边区
[1947年1月—1949年9月] 140
6. 中原解放区教育概况 154
第五编 各解放区教育问题比较与专题研究
1. 教育行政管理比较 161
2. 学校制度比较 166
3. 小学课程比较 179
4. 中学课程比较 188
5. 教材比较 202
6. 教学组织与方式 210
7. 训育 221
8. 女子教育 232
9. 师范教育[上] 239
10. 师范教育[下] 246
11. 高等教育 253
12. 教育与生产结合、为生产服务 259
13. 城市教育的恢复与改造 267
14. 教育经费 272
15. 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及教训 278
16. \"学习化社会\"的曙光 292
第四卷 探索革命根据地教育道路的先驱者
引言 299
第一编 革命根据地教育发展道路的引领者
1. 洛甫在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理论形成中的贡献 305
2. 毛泽东的教育价值追求 311
第二编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活动家
1. 红色教育部长瞿秋白 323
2. 吴玉章在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中的建树 328
3. 徐特立在根据地教育事业中的建树 335
4. 罗迈在根据地教育改革中的探求 341
5. 成仿吾在根据地教育事业中的建树 353
附录
1.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在根据地的影响 361
2. 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在根据地的影响 367
3. 各根据地教育行政负责人概览(上)[1937-1945] 374
4. 各根据地教育行政负责人概览(下)[1945-1949] 377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期,也是人民教育事业在广大范围内凯歌行进的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奠定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文化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形成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政策。无论陕甘宁抗日根据地,还是华北、华中、华南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与儿童教育均得到蓬勃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政府企图消灭在民族战争中壮大起来的人民力量,终于发动了内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勇敢地接受这场挑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人民解放斗争历史上的光辉篇章,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基础。
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苏区,到抗日时期的抗日根据地,再到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人民教育事业一脉相承。不过,从苏区教育到抗日根据地教育,除陕甘宁边区以外,大都由于根据地的丧失与力量的转移,出现过历史的“断裂”;解放区的教育与以往的情况不同。它基本上是原有抗日根据地教育的延续。
抗日根据地,包括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及华南敌后抗日游击区。“解放区”是约在1944年秋季形成的概念。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则包括西北解放区、华北解放区、东北解放区、华东解放区与中原解放区等。其中,原属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晋绥边区,起初作为独立战略区,解放战争后期并入陕甘宁边区,合为西北解放区的主体;解放战争初期长江以南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主力部队和地方干部复员、整编后撤出原根据地,大都转入苏皖边区;原属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山东区,同华中苏皖边区合为华东解放区的主体;华北另外两大根据地晋察冀边区与晋冀鲁豫边区,起初分为两大独立战略区,解放战争后期合并为华北解放区;解放战争时期又开辟了东北解放区。此外,在原鄂豫边区基础上,形成了中原解放区。在内战全面爆发后,中原解放区基本丧失,到战略进攻阶段以后,重新恢复,并大为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一般经历三个阶段:从1945年9月到1946年6月,为加强解放区建设、争取国内和平和准备自卫斗争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原有解放区迅速扩大,又建立了新的解放区,各解放区建设事业蒸蒸日上;从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是人民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始时,国民政府军队对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后来从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主动放弃了大量根据地,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战中消灭国民政府军队有生力量,因而根据地大为缩小,国民政府军队占领中原解放区全部,苏皖解放区大部,山东、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东北等解放区一部分,解放区原有教育设施备遭破坏,根据地各项工作转入战时体制;从1947年7月至1949年9月,是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直至取得全国基本胜利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不但老解放区、半老解放区得到相当程度的恢复,而且把红旗几乎插遍祖国大陆。解放区教育是在人民解放战争背景上进行的。其发展进程同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过程基本一致。
中国人民从1927年开辟革命根据地以来,一直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根据地需要与实际的教育道路。几经反复,得到丰富的经验与教训,到抗日战争后期,中国新民主主义道路的轮廓已相当鲜明,经过解放战争时期的继续探索,教育经验更为丰富。
由于各解放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各解放区从当地斗争需要与实际出发,在教育工作上或多或少都有创造。解放战争时期曲折发展的人民教育事业,不仅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推动了解放区的建设,而且直接奠定了人民共和国教育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