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长期处于边远闭塞状态的滇西北高山峡谷地区,是如何逐步扩大其与外界社会经济系统的联系和交往,并最终参与到当下的整个全球化进程当中的?实现这一过程的具体方式、动力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和结果是什么?当地民众的生活及命运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针对这些问题,本书从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的宏观视角出发,选取位于该地区的碧罗雪山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村落作为田野考察样本,通过深入的实证调查,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进行分析进行了研究和回答。
1.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成果《艽野东南的民族丛书》系列二中的一本。
2.本书的出版,弥补了迪麻洛峡谷卷入世界体系方面研究的不足。
20世纪80年代,乔治·E.马尔库斯和米开尔·M.J.费彻尔在其合著的《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王铭铭、蓝达居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一书中提到两种实验民族志的趋势,其中一种被称作“政治经济民族志”,旨在对那些指责解释人类学只关心文化的主体性而不关心权力、经济学和历史的背景的观点做出回应。政治经济民族志结合解释人类学的文化意义研究,描述“民族志对象如何与更广阔的历史政治经济过程相联系”。政治经济民族志的发展直接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人类学领域出现的政治经济学派的各种研究实践。该派学者从世界体系和“欠发达”发展理论那里汲取灵感,注意力主要集中于跨地区的政治经济体系上。其具体实践和做法为:“结合传统人类学在特定社区或小地方的田野调查,研究资本主义的渗透对当地造成的影响。”政治经济学派以及政治经济民族志的出现,有着其深刻的现实根源。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早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欧洲出现,经过几百年的扩张和发展,时至今日,其影响已经遍布全球,且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即使一些在历史上长期处于闭塞状态的偏远地区也被卷入其中。本书的研究对象迪麻洛即是其中之一。迪麻洛既是一条完整的峡谷且身处滇西北的碧罗雪山之中,也是一个行政村且隶属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捧当乡。历史上,迪麻洛所在的怒江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远离当时政府的直接控制和经济中心区的影响,长期处于闭塞、落后的局面。据《怒俅边隘详情》《菖蒲桶志》等资料的记载和描述,至清末和民国初期,该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仍然普遍从事采集、狩猎和刀耕火种农业来维持生计,而且和外界社会少有经济方面的往来与联系,整体生存水平十分低下。然而,今天的怒江地区社会经济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高山峡谷中的各个村寨里,随处可见全球化带来的各种同质化现象,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大量购买和消费着外界输入的现代商品,通过各种方式参与进现代市场的分工和交换体系当中,等等。总之,该地区已经和整个世界经济连为一体,当地民众在生存上对外界社会经济系统也已经有了很深的依赖。笔者的问题是:像迪麻洛这样的偏远地区是如何打破传统的封闭局面并改变自身的经济结构,从而和更广阔的现代世界体系发生联系的?在这一过程中,当地民众的生存命运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借助对这一具体社区的调查和研究,笔者也对现代世界体系理论本身的解释力和局限性做了力所能及的探讨。
李亚锋,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民族学博士,擅长民族学研究,参加了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青藏高原东部三江并流地区民族文化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和国家社科一般项目“三江并流峡谷的民族文化和社会结构变迁研究”的课题,参加了《艽野东南的民族丛书》的分册写作,这套丛书荣获(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和2012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其代表作为《碧罗雪山两麓人民的生计模式》(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与李何春合著)、《人类情怀和阶级使命的又一结晶——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调查思想》。
导论
一、现代世界体系视野下碧罗雪山地区的民族生计变迁
二、作为样本的迪麻洛三、研究综述
第一章传统时期的地理闭塞与自然生存/第一节采集、狩猎与刀耕火种一、刀耕火种二、采集狩猎三、群体内部的协作与互助第二节土产的政治纳贡与剥夺第三节地理阻隔与剩余不足对外界交换的制约
第二章民国开发后商品交换的初步发展/第一节行政设置与农业推广第二节驿道修建与商贸促进一、驿道修建与道路疏通二、商贸活动的发展第三节药材、皮毛的输出与土、洋货的输入一、从物物交换到货币交换二、药材、皮毛的输出三、土、洋货的输入
第三章计划经济时期城乡交换的推进/第一节边区改造与基础条件的改善一、农牧生计的发展二、交通条件的改善第二节土特产品的国家统购第三节粮食调拨与工业品的乡村推销一、粮食的调拨与输送二、工业品的民间推销
第四章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商品的加速渗透与输入/第一节公路修建与车辆运输的发展第二节店铺、集市等基层市场体系的建立一、店铺二、集市贸易第三节现代商品的广泛消费与使用一、粮油二、农资三、服饰四、副食五、能源六、家电及其他电子产品七、车辆等交通工具八、机器九、药品
第五章地方资源的竭力输出与不足/第一节野生资源的掠夺与日益枯竭第二节珍稀林木的盗卖
第六章劳力市场的进入与制约/第一节资金进入与劳力转移的带动第二节本地其他务工机会的寻找第三节省外务工的制约
第七章生存自给与自我保护/第一节农业种植第二节畜牧养殖一、高山牧场二、山腰牧场三、河谷牧场第三节手工产品及其他一、食物二、燃料三、住所四、工具五、骡马运输六、传统手工业第四节劣质品的禁售与危险品的处理
第八章国家力量的帮扶与依赖/第一节基础建设与公共服务的提供第二节“造血”与内生力提高一、农牧业生产力的提升二、技能培训与教育第三节“输血”与资金补助一、直接补助二、间接补助
第九章游离于现代世界体系边缘的迪麻洛峡谷/第一节现代世界体系中的边缘区第二节局部卷入与融入之困一、地方自身对世界体系“贡献”程度有限二、世界体系对地方吸纳能力有限三、国家中介作用有限第三节文化资本与边缘地位的改变:
一个旅游创业者家庭的实例分析一、阿洛的个人史二、做导游三、开客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附图表目录
图1迪麻洛在中国的位置4
图2迪麻洛所在区域6
图3迪麻洛峡谷地形与村落分布8
图4半山腰的施永功村9
图5山脚下的从尼村10
图6财当(左)和白汉洛(右)11
图7斜坡上的桶当村12
图8远眺中的阿鲁腊卡13
图9迪麻洛村村委会与集市所在的中心地14
图1-1贡山翻越碧罗雪山路线45
图4-1迪麻洛峡谷的入口处90
图4-2悬崖峭壁下的公路91
图4-3财当村公路示意93
图4-4阿鲁腊卡山的林间小道94
图4-5迪麻洛集市105
图5-1风干后的冬虫夏草123
图6-1迪麻洛河水电站135
图6-2连接怒江大峡谷与澜沧江峡谷的德贡公路136
图6-3施工中的公路137
图6-4路边的帐篷138
图6-5帐篷内的简陋生活138
图6-6砖厂劳动142
图7-1陡峭的坡地148
图7-2木锄150
图7-3套在木锄上的铁皮尖150
图7-4半人力、半机械的犁地151
图7-5蒸酒155
图7-6达拉登春秋季牧场160
图7-7新科牧场上的牛群(左)和牧屋陈设(右)162
图7-8熬煮核桃油174
图7-9背柴火175
图7-10屋子中的火塘176
图7-11搭建房屋179
图7-12水磨结构与实物底部181
图7-13木杵与木臼183
图7-14骡马驮运184
图7-15织“怒毯”186
图7-16编制竹篾器187
图7-17房屋旁堆满的酒瓶190
图9-1迪麻洛徒步路线230
表1捧当乡4个行政村以及外来户等的人口分布6
表2迪麻洛村的人口分布与民族构成7
表2-1上帕市场外货和国货比重65
表4-12010年县级机关财当老乡(职工、亲友)为财当村修车路
爱心捐款名单92
表4-2迪麻洛村2013年小卖部数量统计102
表4-3迪麻洛村的外来酒种类、价格与产地110
表4-4迪麻洛村2013年拥有的机动车辆种类与数量114
表5-1迪麻洛村村民目前采集的野生资源种类、价格与成本119
表6-1色洼隆巴客栈建造工资支付一(施工工人工资花名册)141
表6-2色洼隆巴客栈建造工资支付二(施工马帮费用花名册)141
表7-1根据重要性排序的各项生计活动的平均得分145
表8-1迪麻洛村2012年各小组小春农作物播种面积分解196
表8-2贡山县农村低保家庭情况入户调查表202
表8-32013年迪麻洛村领取国家低保的户数与人数203
表8-42013年迪麻洛村农作物遭受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情况207
表8-5村民阿洛普通就诊费用与报销比例209
表8-6捧当乡2012年度合作医疗住院人员补偿名单(部分)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