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散文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继承了先秦两汉散文的优良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发展并完善了古代散文的各种文体,影响了元、明、清各代散文创作,对当代散文创作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唐宋八大家散文全鉴》中选取了八大家在各个时期的散文代表作,其中的大部分篇目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准确的解读。
唐宋八大家是我国唐宋时期八位卓有成就的著名文学家的合称。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欧阳修曾一度引领宋代的古文潮流,而苏氏父子三人亦堪称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八大家倡导、实践、推动了唐宋时期的古文文化走向,共同掀起了古文革新浪潮。给予六朝以来惯用的散文所追求的声律、辞藻、排偶的骈文形式以极大冲击,力求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一时间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风。可以说,唐宋八大家实实在在地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书集萃了唐宋八大家的著名散文作品,选读各位名家散文中的赠序、传记、山水游记等诸多美文,让我们从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感悟其精华:韩愈之文的构思精巧,气盛言宜;柳宗元之文的思想深邃,仕途百态;欧阳修之文的忧国忧民,从容不迫;“三苏”之文的纵古策论,行云流水以及曲折豪放;王安石之文的笔锋如剑,针砭时弊;曾巩之文的淳朴清丽,余味绵长。
正所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此番衷言,怎能不让我们彻悟“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要从师学习,而从师的原则是必然要遵循,不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龄大小,不必注重形式,有道理的地方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人不可一日无师”,但我们又不可能天天与老师为伴,所以,一本好书在手,如获良师益友。
本书对原典作了精准的注释和翻译,便于您更好地品读国学精粹,于文辞精美处为此千古奇文拍案叫绝;于谨严婉转中揣摩文理,彻悟人生百味。
让我们一起跟随古人的足迹,于岁月流金中回顾散文渊源,感佩一代代文学巨匠缔造出的中华文化之深邃吧!
陈立红,辽宁省葫芦岛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从事幼教工作。喜欢笔耕,现为自由撰稿人。先后在省内外等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各百余篇,其中《等你菩提树下》、小说《暗示》等多篇作品分获征文二、三等奖。并参与编写多本书籍。
韩愈篇
作者小传
原道
原毁
师说
龙说
马说
答李翊书
讳辩
进学解
获麟解
送孟东野序
送杨少尹序
应科目时与人书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与于襄阳书
与陈给事书
送董邵南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石处士序
祭鳄鱼文
柳宗元篇
作者小传
驳复仇议
罴说
谪龙说
捕蛇者说
桐叶封弟辨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小石城山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
石渠记
石涧记
游黄溪记
欧阳修篇
作者小传
纵囚论
醉翁亭记
丰乐亭记
朋党论
秋声赋
祭石曼卿文
送杨寘序
释秘演诗集序
养鱼记
非非堂记
樊侯庙灾记
峡州至喜亭记
菱溪石记
王安石篇
作者小传
伤仲永
答司马谏议书
游褒禅山记
读《孟尝君传》
上人书
祭欧阳文忠公文
同学一首别子固
通州海门兴利记
慈溪县学记
伍子胥庙记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苏轼篇
作者小传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晁错论
方山子传
石钟山记
放鹤亭记
喜雨亭记
凌虚台记
留侯论
记承天寺夜游
记游定慧院
范增论
刑赏忠厚之至论
贾谊论
超然台记
荀卿论
黠鼠赋
乌说
上梅直讲书
三槐堂铭
苏洵篇
作者小传
心术
木假山记
送石昌言使北引
管仲论
苏辙篇
作者小传
黄州快哉亭记
三国论
东轩记
六国论
武昌九曲亭记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昭文富丞相书
上刘长安书
孟德传
吴氏浩然堂记
南康直节堂记
曾巩篇
作者小传
墨池记
赠黎安二生序
道山亭记
醒心亭记
菜园院佛殿记
参考文献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儒家“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人推举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40卷,《外集》10卷,《师说》等。
韩愈一生仕途坎坷,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等职,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也曾几度被贬。57岁时病逝,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原道
【原文】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①,由是而之焉之谓道②,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③,道与德为虚位④。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⑤,孑孑为义⑥,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注释】
①宜:合宜,适宜。
②之焉:向前走去。之:往。
③定名:指具有固定意义的名词。
④虚位:没有实际所指的意义。
⑤煦煦:和蔼可亲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
⑥孑孑:琐屑细小的样子。
【译文】
博爱叫作“仁”,合宜地去实现“仁”就是“义”,沿着“仁义”的道路前进就是“道”,使自身具备完美的修养,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抵达完美的就是“德”。仁和义是意义确定的名词,道和德是意义不确定的名词,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凶德之分。
老子轻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而是由于他的观念狭小。好比坐在井里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老子把小恩小惠视为仁,把谨小慎微视为义,他轻视仁义就是很自然的了。老子所说的道,是把他观念里的道当作道,而不是我所说的道。他所说的德,是把他观念里的德当作德,不是我所说的德。凡是我所说的道德,都是结合仁和义说的,是天下的公论。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和义说的,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