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的工程哲学:实践与理论》着重从跨学科工程研究,特别是工程哲学的角度研究大庆油田的经验,对大庆油田50多年的“工程之道”进行深入的分析、细致的探讨、严谨的总结,拓展和深化了对油田工程实践、油田“油藏”和资源工程的规律认识,探索油田能源工程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为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之路做出理论探讨。
《大庆油田的工程哲学:实践与理论》适合对油田工程哲学感兴趣的管理者、工程师、有关职工和高校师生及进行相关课题研究的学者阅读。
第1章 绪论
1.1 工程哲学的兴起、应用和发展
1.2 本书缘起和研究、写作过程
1.3 本书的主旨、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2章 大庆油田工程实践具有丰富深厚的工程哲学内蕴
2.1 石油发现和开发历史的简要回顾
2.2 中国近现代石油工业和大庆油田的发现与开发
2.3 大庆油田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哲学
2.4 工程哲学和跨学科“工程研究”
第3章 大庆油田的发展历程
3.1 石油会战(1959-1963)
3.2 快速上产(1964-1975)
3.3 高产稳产(1976-2002)
3.4 可持续发展(2003-)
第4章 大庆精神与工程理念
4.1 企业的本性、功能与责任
4.2 大庆油田工程共同体与大庆精神
4.3 大庆油田的工程理念
4.4 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
第5章 大庆油田开发的社会认识论分析
5.1 大庆油田开发的认识环境
5.2 大庆油田开发的认识主体
5.3 “两论起家”过程的认识论分析
5.4 大庆油田工程的认识论启示
第6章 大庆油田管理的哲学分析
6.1 大庆油田管理发展的基本历程
6.2 大庆模式的基本特征
6.3 从工程和企业管理发展史看“大庆模式”
第7章 技术创新与大庆油田的发展
7.1 大庆油田的主要技术创新成就及其国际地位
7.2 大庆油田的技术创新历程
7.3 大庆油田的技术创新机制分析
7.4 技术学习与大庆油田技术创新
第8章 “大庆人”和大庆油田工程共同体
8.1 工程与工程共同体
8.2 大庆油田工程共同体的领导者、管理者和企业家
8.3 大庆油田工程共同体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8.4 大庆油田工程共同体中的工人
8.5 “三代铁人”和“大庆油田共同体群像”
8.6 大庆油田工程共同体的维系纽带
第9章 大庆油田的工程文化
第10章 大庆油田工程与能源政治
第11章 大庆油田开发与绿色工程
第12章 资源工程与“矿城”大庆的发展路径
第13章 大庆油田工程和工程传播
第14章 大庆油田工程与工程伦理
第15章 大庆油田和工程美学
第16章 大庆油田工程之道
附录 大庆油田工程大事记
后记
《大庆油田的工程哲学:实践与理论》:
5.2.3工程技术人员:坚持试验,确保油田开发活动的工程合理性
大庆油田开发建设过程中,“地面服从地下”是工程认识和工程决策的基本原则,也是一条重要的关于油田工程的认识论原理。油田开发不能光凭主观热情,需要一个科学冷静的态度,把处于地下“黑箱”状态的情况和规律解蔽,尽量认识清楚。只有把地下情况“灰箱化”甚至达到部分的“白箱化”,才能使决策者做出正确的战略决定,制订科学的油田开发方案,并不断调整方案,确保油田开发工程顺利进行。在保证和实现这个关键的决策条件的过程中,广大工程技术人员起到了关键作用。
油田开发建设工程离不开科学技术,制订油田开发的方案与计划,及时掌握油田地下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都要依靠科学技术。油田开发工程技术人员是科技信息的载体,是技术选择和实施的决策者和实践者。油田开发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工程实践中的骨干力量,要与第一线的工人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有素质和优势。大庆石油会战坚持从实际出发,基于“五级三结合”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科学试验,保证不犯不可改正的错误。例如搞生产试验区,在萨尔图搞了100多平方千米的试验区,打勘探井,早期注水取得经验。1962年,萨中油田中区在不到三年时间内,见水井数已占第一排油井的42%,全区含水率达7.2%,仅采出全区地质储量的4.18%。这就是当年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康世恩所说的“注水三年,水淹一半,采收率不到5%。”松辽石油会战领导小组对此高度重视,康世恩直接组织科技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基本原因。科技人员分析的结论是:对层间非均质性很严重的油层进行笼统注水而引起注入水单层突进,不仅会导致油井见水快、含水率上升快和产量下降快,而且会直接影响被干扰油层的储量动用程度,最终将影响水驱采收率的提高。为此,必须尽快研究出一种能对不同性质油层进行控制注水的同井分层注水技术。康世恩把这一重任交给了当时大庆油田采油工艺研究所所长、青年采油工程师刘文章,并向他提出了自己的构想方案,要求用最快的速度解决这一技术难题。康世恩的构想方案是,按油井上小下大的固井井筒特点,搞一个像北京大街上卖的糖葫芦串那样的封隔器,每个封隔器做成皮球一样,连接在油管上,形成一串,从油管中注水,它们就胀大,将油套管环空封隔住,停注水就缩回去,这种封隔器叫作“糖葫芦”封隔器。当时的试验设备只有一台手压泵和两把管钳,没有试验井,就用人推磨的办法打出一口13米深的试验井;没有提升设备,就利用上下班前后集中全室人员用人拉管柱起下。为争取时间加快攻关进度,科研人员坚持每天从哈尔滨外协单位背回封隔器试验橡胶筒。就这样,在400多个日日夜夜里,经过1018次地面试验和133次井下试验,于1963年7月终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水力压差式封隔器——“糖葫芦”封隔器,并相继完成相关配水器和配套技术攻关,从而形成了以475-8型封隔器为主体、由固定式或桥式配水器组成的同井分层配水工艺技术,为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层间矛盾、平面矛盾和层内矛盾创造了条件。该技术1965年获国家发明奖。
油藏在千米之下,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只能通过掌握各种信息和资料了解地下的动态,采油工人需要在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准确地录取各种资料数据,工程技术人员需要精确核实数据,准确掌握油田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必须立即查找原因,及时采取措施。仪器、仪表所给出的资料始终是有限的,地下的实际情况如何只有通过各个层次的油田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诊断给出答复。如果不能正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则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油田开发是难以成功的。所以,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头脑中构思地下油气水运移变化的状态,并即时地把握地下的动态和规律。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强烈的拿油意识,深广的知识结构和油田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最本质表现。在油田开发中,任何工艺技术的选择和应用都要经过一个创造的过程。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的思维,是油田开发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石油在哪里?”“油田怎么样?”这类问题的答案,都存在油田开发工程技术人员的“头脑”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