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价值论:以伦理学为视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伦理学角度对大众文化进行比较全面地审视分析,通过对中国大众文化的根源、特征、现实状况和相关道德问题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概括,着力对大众文化以及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道德内涵、道德功能和道德失范等现象的本质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旨在为正确认识和把握大众文化的道德价值内涵、发挥大众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以及社会文化的真善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大众文化已成当代中国社会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之一。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普遍流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已产生了各种影响。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为伦理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时代课题。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越来越多的文艺、文化工作者自觉遵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努力创作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接地气的文化作品。但时下部分文化作品创作中也存在着“商业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等问题,文化作品也出现了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尤其是在多元社会思潮影响下,也有人提出“零度写作”“拒绝崇高”等价值祛魅的口号,在大众文化作品创作和传播方面,给社会带来一些价值错位是非不明等方面的消极影响。
贾雪丽同志的《大众文化价值论——以伦理学为视角》一书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充实而成的。这一选题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大众文化的关切,也体现了伦理学特有的现实关照。大众文化是一个与社会道德生活关联度极高的问题,研究该选题既具理论价值,更具现实意义。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努力占有大量资料,积极思考研究,形成独到见解。在博士毕业后的工作过程中,贾雪丽同志继续思考、探索这一课题,对论著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断见诸各种核心期刊。
我们说“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是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伦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道德现象的价值应然学科,理应对大众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伦理学角度的分析和研究。由于大众文化本身的多样性复杂性,学界对大众文化多限于某一现象或某一种类型的研究,从伦理学角度对大众文化进行系统分析的著述相对缺弱。这种状况相当于伦理学理论和实践发展以及社会现实需要而言,还存在较大差距。
本书坚持以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为导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观点和立场对大众文化进行理论分析和探索,一方面有利于推进当代中国伦理学界对大众文化研究的深化,另一方面对大众文化进行系统的伦理审视,也有助于理论界对大众文化的伦理价值做出相对全面的判断和把握。此外,后现代伦理思潮伴随后现代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开来,几乎对所有学科都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影响。由于后现代伦理思潮本身的复杂性,我国伦理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而大众文化作为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之一,深受后现代伦理思想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大众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反传统、反权威、反社会普遍价值和反永恒价值等特征,其实质也是对后现代伦理思想的某种体现。本书在后现代伦理思潮对大众文化的影响方面做了专门梳理和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理论界对后现代伦理思潮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做出认知和研判。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大众文化进行系统研究,是当代中国进行道德教育和构建当代中国伦理文化的客观需要。本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建构进行了审视和对策探讨。
总之,本论著主题明确、资料翔实,论述清晰并富有逻辑,其中不乏问题意识和独到思考。尽管书中对某些问题的分析还有待深化,对个别问题的论述还值得商榷,但作为年轻学者的阶段成果,本书还是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贾雪丽(女),满族,河北承德人。2004年至2009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获伦理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伦理文化比较和道德教育。在《人民日报》《哲学动态》《前线》《伦理学研究》和《齐鲁学刊》等刊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三十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主持完成北京市青年英才项目一项,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一、大众文化的相关理论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二)伯明翰学派的文化主义
(三)大众文化的后现代理论
二、研究意义及方法
(一)研究的理论价值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大众文化慨论
一、大众文化的内涵
(一)文化的定义
(二)文化大众的内涵
(三)大众文化的内涵
二、大众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大众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三)大众文化的类型及其社会功能
三、大众文化中的主要道德问题
(一)大众文化中的人性问题
(二)大众文化中的道德价值问题
(三)大众文化中的社会责任问题
第三章 人众文化诸类型伦理分析
一、流行文学的伦理分析
(一)流行文学的大众文化特征
(二)流行文学的审美理性与伦理价值转向
二、大众影视文化的伦理分析
(一)大众影视文化的大众文化特征
(二)大众影视文化的伦理功能
(三)大众影视文化的伦理困境
三、流行音乐的伦理分析
(一)流行音乐的大众文化特征
(二)流行音乐的德育功能
(三)流行音乐的伦理困境
四、广告文化的伦理分析
(一)广告文化的大众文化特征及功能
(二)广告文化中的道德失范现象
(三)广告伦理的形成
五、网络大众文化的伦理分析
(一)网络文化的大众文化特征
(二)网络大众文化中的道德失范现象
(三)网络伦理的形成
第四章 人众文化与现代、后现代伦理思潮
一、现代、后现代与后现代伦理思潮
(一)现代主义的兴起
(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三)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
(四)后现代伦理思潮的主要内容
二、后现代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伦理观
(一)后现代大众文化概述
(二)后现代伦理观及其主要特征
三、现代、后现代伦理思潮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一)价值多元主义伦理观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二)个人主义伦理观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三)自由主义伦理观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四)享乐主义伦理观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五)消费主义伦理观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六)境遇主义伦理观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伦理诉求
一、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状
(一)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背景
(二)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特征
(三)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伦理分析
二、后现代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
(一)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现代、后现代特征
(二)中国传统伦理观的消解
(三)社会核心价值观遭遇挑战
三、大众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影晌
(一)大众文化的道德功能
(二)大众文化在中国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三)大众文化对中国道德建设的消极影响
第六章 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
一、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伦理取向与价值引领
(一)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建构的伦理取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引领
二、构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方法和路径
(一)确立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
(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提高社会大众的审美情趣和道德素质
(四)增强文化工作者的道德责任感
(五)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伦理导向功能
(六)加强大众文化中伦理导向机制建没
参考文献
后记
《大众文化价值论:以伦理学为视角》:
(二)文化大众的内涵
大众作为大众文化的接受者,是大众文化产生、存在、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大众或受众的存在及其对大众文化的要求,大众文化将无从谈起。因此,界定文化大众的科学内涵,必须要在了解中西文化大众发展史的基础上明确当代文化大众的内涵。
在我国传统话语体系中,“大众”主要是指民众或群众,其内涵与文化大众中的“大众”概念有着明显的差别。20世纪初的“五四”时期,中国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对文化大众这一概念进行了最早的论述。他们认为文学应该是“平民文学”“民众文学”,文学应该从内容上反映老百姓的生活,在形式上采取老百姓更易于接受的形式。如周作人在《平民文学》中指出:“平民文学是专做给平民看的,乃是研究平民生活、人的生活的文学。”①毛泽东在评价这一运动时就曾指出:“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这个文化运动,当时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它提出的‘平民文学’的口号,但是当时所谓的‘平民’,实际上还只能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①因此,“平民文学”中的大众没有将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劳动群众包括在内。
20世纪40年代,我国文化“大众”的内涵有了明确的界定。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提出:,“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②虽然毛泽东的文化大众观具有强烈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但他揭示了文化大众本身所具备的文化素质、文化需求、文化参与力和创造力,强调了文化大众是大众文艺、大众文化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众产生于20世纪80至90年代,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导致中国大众的精神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最基本物质的需求,而是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这也就势必带来传统的精英文化、经典文化世俗化以及大众文化的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