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文化读本/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材》主要为翻译专业学习者而编写,共15章,每章一个文化专题。每章对专题进行解读之外,还编选了各类选文,并提供注释和导读。作者以“和”这一中国文化核心为抓手,选择中国文化中独具特点,也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若干文化点,包括礼乐浑融、寄情物外、慎终追远等,作为思考切入点,帮助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能有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同时通过文字优美的选文,让学习者受到汉语语言文字的熏陶,从而逐渐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字修养。
适读人群 :学生,教师,职场人士
增强文化底蕴,鉴赏中文之美
众所周知,对本国基本文化常识以及语言文字的熟悉了解和娴熟把握,是一个大学生,尤其是一个在高校外语院系攻读翻译专业学位的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修养。然而,综观多年来所接触、交往和执教的外语专业,也包括翻译专业在内的在读大学生的情况,我们发觉不少大学生却并不具备这一基本修养:相当数量的外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的在读大学生,对所学外语国家的文化似乎还能说出个一二,但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反而知之甚少。更有甚者,不少同学四年大学毕业了,如果说用外语写的文章还差强人意的话,用自己的母语写的文章却佶屈聱牙、言不及义,甚至文理不通。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中等教育普遍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而进入高校的外语院系后,学生多把精力放在外语专业的学习上,对母语语言文化的学习不重视,于是导致目前这种状况。有鉴于此,我们在翻译专业创建伊始就提出,有必要给翻译专业的学生开设汉语语言文化课程,并编写相应的教材,以提高学生的中国语言文化基本修养。此提议得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等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
与当前学界、坊间众多的“中国文化读本”或“中国文化概论”之类的读物和教材有所不同的是,我们教材的使用对象首先是高校外语院系翻译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兼顾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他们学习的对象首先是外国语言、文学、文化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翻译知识和技能,但既然是翻译专业,其涉及的领域,除对象国的语言、文学、文化之外,本国的语言、文学、文化无疑也是必不可少的另一端。翻译活动必须经由中外文化之间的准确对话、互相理解,才可能进行切实有效的文化交流与沟通。这就意味着在学习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的同时,翻译专业的大学生们不能缺少对本国语言、文学、文化的深刻把握,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文化功底和底蕴,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理解世界,也唯有如此,才能使他们在“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有意味的比较当中深入把握异质语言、文学和文化,并能化繁为简,从容游走和出入于本质殊异、各具特色的两种语言、文学、文化之间,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人才。
长期以来,我们中等学校里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一直被考试牵着鼻子走,无暇旁顾,同时又误以为母语语言文化是天生具备的,不必专门学习,却没有认识到,文化,即使是母语文化,并不因为我们身处其中就会对其有天然的清醒认识和自觉把握。更何况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和变迁,形成了极其复杂且多面的文化形态,任何简单的描述都只能是浮光掠影、不得要领的。因此,如何简捷明了地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使得翻译专业的学生们能对母语语言、文学、文化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理解乃至热爱,就成为本书编写时的重要目标之一。
与此同时,考虑到较多翻译专业学生的母语语言文字修养亟待提高,且母语语言文字在其学习及今后的工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在编选相关文章时,特别注重语言文字优美的文章,希望通过此举能让学生对母语语言文字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进而产生喜爱,乃至产生进一步钻研的欲望。这也成为我们编写本教材时的第二个重要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编写思路大致是:不追求历时地、面面俱到地描述勾勒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脉络和线索,而是努力从浩瀚的中国文化内容中提取最具特点、最具本质,也最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几个点,然后形成一个面,从而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新的思考切入点,对自己国家文化的基本特质能有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与此同时,通过文字优美的选文,让学生感受到母语语言文字的熏陶,从而逐渐提升自己的母语语言文字的修养。与此同时,本教材还专门挑选了几篇有代表性的译文作为附录,意在表明,只要具备了扎实的母语语言文字功底和修养,那么我们的译文也同样可以像优秀的汉语文学家们创作的作品一样,成为字畅意达、文笔优美的文学作品。
谢天振,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博导,多年从事翻译学研究,已出版多部专著。
杨彬,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与域外汉语教学与科研工作。
前言
第1章 礼乐浑融——中国文化之核心“和”
【文选】诗·周南·关雎
【泛读】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拓展及自选篇目】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冯梦龙)
第2章 鬼神信仰——中国人的超自然想象
【文选】刘晨阮肇(刘义庆)
【泛读】拟想(林语堂)
【拓展及自选篇目】我看老天爷——中国的天的一个
综合观察(李敖)
第3章 玄思妙悟——中国人如何认识世界
【文选】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泛读】《百喻经·引言》及佛教偈颂一组
【拓展及自选篇目】道与命(钱穆)
第4章 节令物候——中国人的天时感悟
【文选】秋声赋(欧阳修)
【泛读】西湖七月半(张岱)
【拓展及自选篇目】
一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李白)
二 春天的诗句(施蜇存)
第5章 艺趣天成——中国人的审美趣味
【文选】文心雕龙·神思(刘勰)
【泛读】琴赋(李贽)
【拓展及自选篇目】
一 文赋(陆机)
二 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刘鹗)
第6章 托物言志——物我关系之一
【文选】养兰说(陶望龄)
【泛读】病梅馆记(龚自珍)
【拓展及自选篇目】
一 论语·子罕第九
二 银杏(郭沫若)
第7章 寄情物外——物我关系之二
【文选】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泛读】
一 兰亭集序(王羲之)
二 王子猷雪夜访戴(刘义庆)
【拓展及自选篇目】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
第8章 优游山水——中国人的旅游文化
【文选】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
【泛读】游吴兴山水清远图记(赵孟頫)
【拓展及自选篇目】
一 西山十记(袁中道)
二 出昱岭关记(郁达夫)
第9章 雕梁画栋——中国人的建筑文化
【文选】滕王阁序(王勃)
【泛读】乌有园记(刘士龙)
【拓展及自选篇目】观莲拙政园(周瘦鹃)
第10章 玩物之志——中国人的器物文化
【文选】核工记(宋起凤)
【泛读】记五块藏石(贾平凹)
【拓展及自选篇 目】
一 砚室记(陆树声)
二 闲情记趣(沈复)
第11章 人伦之情——中国人的情感形态
【文选】闲情赋并序(陶渊明)
【泛读】给我的孩子们(丰予恺)
【拓展及自选篇目】我的母亲(胡适)
第12章 故土乡思——中国人的地缘文化
【文选】与陈伯之书(丘迟)
【泛读】小园赋(庾信)
【拓展及自选篇目】社戏(鲁迅)
第13章 谁谓茶苦——中国人的茶饮文化
【文选】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老老醉卧怡红院(节选)(曹雪芹)
【泛读】我们吃下午茶去(董桥)
【拓展及自选篇目】中国人与茶(钱歌川)
第14章 垂衣而治——中国人的服饰文化
【文选】蘧公孙书坊送良友马秀才山洞遇神仙(节选)(吴敬梓)
【泛读】马皮蚕女(干宝)
【拓展及自选篇目】衣裳(梁实秋)
第15章 慎终追远——中国人的丧葬文化
【文选】祭十二郎文(韩愈)
【泛读】亲朋祭奠开筵宴西门庆观戏感李瓶(节选)(兰陵笑笑生)
【拓展及自选篇目】上坟船(周作人)
附录
谈读书(王佐良译)
父亲的旧裤子(吕叔湘译)
西敏大寺(夏济安译)
独游之乐(潘文国译)
灯映见黯淡久的画船头上,秦淮河姑娘们的靓妆。茉莉的香,白兰花的香,脂粉的香,纱衣裳的香……微波泛滥出甜的暗香,随着她们那些船儿荡,随着我们这船儿荡,随着大大小小一切的船儿荡。有的互相笑语,有的默然不响,有的衬着胡琴亮着嗓子唱。一个,三两个,五六七个,比肩坐在船头的两旁,也无非多添些淡薄的影儿葬在我们的心上——太过火了,不至于罢,早消失在我们的眼皮上。谁都是这样急忙忙的打着桨,谁都是这样向灯影的密流里冲着撞;又何况久沉沦的她们,又何况飘泊惯的我们俩。当时浅浅的醉,今朝空空的惆怅;老实说,咱们萍泛的绮思不过如此而已,至多也不过如此而已。你且别讲,你且别想!这无非是梦中的电光,这无非是无明的幻相,这无非是以零星的火种微炎在大欲的根苗上。扮戏的咱们,散了场一个样,然而,上场锣,下场锣,天天忙,人人忙。看!吓!载送女郎的艇子才过去,货郎担的小船不是又来了?一盏小煤油灯,一舱的什物,他也忙得来象手里的摇铃,这样丁冬而郎当。
杨枝绿影下有条华灯璀璨的彩舫在那边停泊。我们那船不禁也依傍短柳的腰肢,欹侧地歇了。游客们的大船,歌女们的艇子,靠着。唱的拉着嗓子;听的歪着头,斜着眼,有的甚至于跳过她们的船头。如那时有严重些的声音,必然说:“这哪里是什么旖旎风光!”咱们真是不知道,只模糊地觉着在秦淮河船上板起方正的脸是怪不好意思的。咱们本是在旅馆里,为什么不早早入睡,掂着牙儿,领略那“卧后清宵细细长”;而偏这样急急忙忙跑到河上来无聊浪荡?还说那时的话,从杨柳枝的乱鬓里所得的境界,照规矩,外带三分风华的。况且今宵此地,动荡着有灯火的明姿。况且今宵此地,又是圆月欲缺未缺,欲上未上的黄昏时候。叮当的小锣,伊轧的胡琴,沉填的大鼓……弦吹声腾沸遍了三里的秦淮河。喳喳嚷嚷的一片,分不出谁是谁,分不出那儿是那儿,只有整个的繁喧来把我们包填。仿佛都抢着说笑,这儿夜夜尽是如此的,不过初上城的乡下老是第一次呢。真是乡下人,真是第一次。
穿花蝴蝶样的小艇子多到不和我们相干。货郎担式的船,曾以一瓶汽水之故而拢近来,这是真的。至于她们呢,即使偶然灯影相偎而切掠过去,也无非瞧见我们微红的脸罢了,不见得有什么别的。可是,夸口早哩!——来了,竟向我们来了!不但是近,且拢着了。船头傍着,船尾也傍着;这不但是拢着,且并着了。厮并着倒还不很要紧,且有人扑冬地跨上我们的船头了。这岂不大吃一惊!幸而来的不是姑娘们,还好。(她们正冷冰冰地在那船头上。)来人年纪并不大,神气倒怪狡猾,把一扣破烂的手折,摊在我们眼前,让细瞧那些戏目,好好儿点个唱。他说:“先生,这是小意思。”诸君,读者,怎么办?好,自命为超然派的来看榜样!两船挨着,灯光愈皎,见佩弦的脸又红起来了。那时的我是否也这样?这当转问他。(我希望我的镜子不要过于给我下不去。)老是红着脸终久不能打发人家走路的,所以想个法子在当时是很必要。说来也好笑,我的老调是一味的默,或干脆说个“不”,或者摇摇头,摆摆手表示“决不”。如今都已使尽了。佩弦便进了一步,他嫌我的方术太冷漠了,又未必中用,摆脱纠缠的正当道路惟有辩解。好吗!听他说:“你不知道?这事我们是不能做的。”这是诸辩解中最简洁,最漂亮的一个。可惜他所说的“不知道?”来人倒真有些“不知道!”辜负了这二十分聪明的反语。他想得有理由,你们为什么不能做这事呢?因这“为什么?”佩弦又有进一层的曲解。那知道更坏事,竟只博得那些船上人的一哂而去。他们平常虽不以聪明名家,但今晚却又怪聪明,如洞彻我们的肺肝一样的。这故事即我情愿讲给诸君听,怕有人未必愿意哩。“算了罢,就是这样算了罢”;恕我不再写下了,以外的让他自己说。
叙述只是如此,其实那时连翩而来的,我记得至少也有三五次。我们把它们一个一个的打发走路。但走的是走了,来的还正来。我们可以使它们走,我们不能禁止它们来。我们虽不轻被摇撼,但已有一点杌陧了。况且小艇上总载去一半的失望和一半的轻蔑,在桨声里仿佛狠狠地说,“都是呆子,都是吝啬鬼!”还有我们的船家(姑娘们卖个唱,他可以赚几个子的佣金。)眼看她们一个一个的去远了,呆呆的蹲踞着,怪无聊赖似的。碰着了这种外缘,无怒亦无哀,惟有一种情意的紧张,使我们从颓弛中体会出挣扎来。这味道倒许很真切的,只恐怕不易为倦鸦似的人们所喜。
曾游过秦淮河的到底乖些。佩弦告船家:“我们多给你酒钱,把船摇开,别让他们来罗嗦。”自此以后,桨声复响,还我以平静了,我们俩又渐渐无拘无束舒服起来,又滔滔不断地来谈谈方才的经过。今儿是算怎么一回事?我们齐声说,欲的胎动无可疑的。正如水见波痕轻婉已极,与未波时究不相类。微醉的我们,洪醉的他们,深浅虽不同,却同为一醉。接着来了第二问,既自认有欲的微炎,为什么艇子来时又羞涩地躲了呢?在这儿,答语参差着。佩弦说他的是一种暗昧的道德意味,我说是一种似较深沉的眷爱。我只背诵岂君的几句诗给佩弦听,望他曲喻我的心胸。可恨他今天似乎有些发钝,反而追着问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