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临床百家:冠心病霍勇推荐2016观点》邀请知名专家解读全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体系和模式的建立、推动和实施,以及胸痛中心得规范化建设,希望在体系层面和具体操作向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介绍。除此之外,《中国医学临床百家:冠心病霍勇推荐2016观点》还结合全国多位知名专家的研究和经验,结合指南和进展,向大家介绍通过影像学和新型生物标志物技术早期识别易损斑块、无创心血管影像技术对缺血性心脏病的全面评估、血流储备分数测定的临床应用和卫生经济学意义、冠脉介入中复杂病变的策略和器械的进展以及围术期相关药物的规范化应用等。
中国的临床医学正在崛起,中国临床专家的科研成果正在走向世界,国际医学论坛上来自中国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中国医学临床百家为中国临床医学的进步而诞生,为中国临床专家的奋斗而鼓呼。
中国医学临床百家以为各级临床医师提供学习平台为己任,以书写中国医学科研崛起的历程为使命,以展现中国临床医学专家迈向世界的脚步而骄傲。
近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快速发展,人们整体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首位原因。与欧美发达国家自20世纪70-80年代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出现的下降拐点不同,根据我国2015年心血管疾病报告,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其中,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防治工作显得格外严峻。
近20年来我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突飞猛进的发展,到2015年,全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例数已超过56万例,其中1/4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尽管我们的介入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值得反思的是,近10年来我国的急性心肌梗死院内病死率没有明显下降,这与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体系尚不完善和欠缺规范密切相关。正因如此,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指导和支持下,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应运而生,旨在全国范围内完善院内救治环节以及构建区域救治网络,最终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在本书中,我们邀请知名专家解读全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体系和模式的建立、推动与实施,以及胸痛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希望在体系层面和具体操作层面向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介绍。
霍勇,教授,北京大学di一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di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内科学系主任,美国心脏学院院士,亚太心脏协会(asia pacific heart association,APHA)主席,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世界华人医师协会副主席,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主席、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前任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主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专家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考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等多种期刊主编,民进中央委员、民进中央科技医卫委员会副主任、民进市委科技医卫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等。
长期从事心内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对心血管疑难、重症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技能。近十年来,对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有深入的研究,擅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连续多年个人冠状动脉介入例数及总例数居全国前列,先后帮助300余家省市级医院开展介入治疗并每年举办2次冠心病介入治疗培训班,同时每年在不同的省市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大会——“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推动了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在中国不断普及、规范和提高,引领行业发展。在开展临床工作的同时还进行了多项临床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形成机制研究,推动了中国心内科医师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积极参与国家心脑血管疾病人群防治工作。并以主要参加者先后获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两项。获中华医学会二等奖两项,获第八届“中国医师奖”“第十三届吴阶平一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获“吴阶平创新奖”、第10届Lumen Global“年度成就奖”及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承担国家攻关课题和“863”课题各一项,牵头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冠心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的研究”。牵头“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综合干预及转归的研究”、“十二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与苯磺酸氨氯地平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比较效果研究”及“十二五”重大专项“依那普利叶酸片预防脑卒中的上市后临床研究”等。现已指导14名硕士研究生、44名博士研究生、2名博士后,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35部。
新型生物标志物在易损斑块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1.易损斑块的基本概念
2.易损斑块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3.与易损斑块破裂有关的生物标志物
4.具有风险分层能力的生物标志物
5.对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和判断对ACS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光学干涉断层显像评估斑块稳定性的新进展
6.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
7.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评估
8.OCT在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上具有其他影像学检查无可比拟的优势
FFR指导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改善临床预后及提高卫生经济学效力
9.冠状动脉生理与FFR
10.FFR的临床应用
11.FFR的卫生经济学效力
12.FFR测量技术的展望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13.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术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价值
14.SPECT和PET-MPI在冠心病危险度分层或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15.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进展
负荷心脏磁共振检查对心肌缺血的评估
16.负荷试验病理生理基础
17.心脏磁共振负荷方法
18.负荷心肌灌注
19.负荷心肌功能成像
20.Stress CMR与负荷超声、SPECT的对比
强化他汀治疗是否真的适合中国人群?
2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是否应使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存争议
2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他汀治疗获益可能有限
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优化抗凝治疗
PCSK9抑制药——强化降脂治疗的新希望
23.PCSK9与PCSK9抑制药
24.PCSK9抑制药的调脂作用
25.PCSK9抑制药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6.PCSK9抑制药的应用前景
替格瑞洛单药治疗在冠心病患者的应用探讨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策略抉择与技术优化
27.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策略抉择
28.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技术优化
29.必要时T支架术的选择与技术优化
Crossboss和Stingray导管系统——CTO病变正向策略新利器
生物可降解支架:希望与挑战
30.可降解支架研究进展
31.可降解支架面临挑战
32.生物可降解支架展望
冠状动脉覆膜支架的应用进展
33.冠状动脉覆膜支架的分类
34.冠状动脉覆膜支架的应用
35.覆膜支架的未来发展方向
冠状窦支架——顽固性心绞痛的新选择
36.顽固性心绞痛的定义及发病机制
37.顽固性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
38.冠状窦支架植入
全国STEMI救治体系及模式的建立、推动和实施
39.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40.院内绿色通道建设
41.区域协同网络建设
42.加强公众健康教育与医务人员培训
43.项目实施完善体系建设
胸痛中心的规范化建设
44.我国开展胸痛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45.胸痛中心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6.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的基本内容即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的基本要素
出版者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