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鲁春秋》在古国史的研究领域中填补了一项空白,读者们从这部眉目清楚、叙述简要的著作中可以看到邾、鲁两国的来龙去脉和盛衰兴亡;《邾鲁春秋》由于语言通俗、逻辑系统严密,对于古史研究入门的青年人来说不失为一本好书;《邾鲁春秋》所用的资料皆经过慎重筛选、翔实可靠。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正在日渐加深和扩大。近年来各地对古代国家历史的探讨成为史学界的热门课题,尤其是山东省境内的古国史研究引入注目。仅仅在80年代,由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及山东大学等单位主办就召开过三次大型的古国史讨论会,并出版有研究文集,此外在各种刊物上也发表了不少有真知灼见的论文,受到了海内外学者们的关注。
鲁国在西周和春秋时代应该说是一个泱泱大国,但自从战国时代开始日渐衰微,最后终于与“战国七雄”无缘,沦为一个二等甚至三等的国家;邾国是东夷人最早创建的国家之一,是见于经传的古老国家,但由于史料零散,加之频繁迁徙,今人已难以从零散的史料中窥其全貌了。
聂凤峻、王洪军和高善东三位先生通力合作、筚路蓝缕、不畏艰辛、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30多万字的书稿。承蒙三位先生的厚爱,在出版之前得以阅读全书,十分感谢。
这部《邾鲁春秋》在古国史的研究领域中填补了一项空白,读者们从这部眉目清楚、叙述简要的著作中可以看到邾、鲁两国的来龙去脉和盛衰兴亡;本书由于语言通俗、逻辑系统严密,对于古史研究入门的青年人来说不失为一本好书;本书所用的资料皆经过慎重筛选、翔实可靠。
我常常想:为什么北辛、大汶口和龙山诸史前文化都集中在泰山之南汶泗流域呢?为什么目前在山东省发现的早期城址也都在鲁西地区?为什么早于商代而晚于龙山时代的岳石文化遗存也以鲁西为中心?为什么有关少嗥、虞舜、蚩尤的传说都与邾鲁有关?为什么孔丘、孟轲两大圣人出自曲阜与邹县?
我觉得以上问题绝非偶然巧合,必定有其历史渊源。《邾鲁春秋》一书的问世,为我们进一步追根求源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如果从历史研究的“上溯法”上来说,本书也为研究者开通了一条求索之路。
自80年代至今的十多年间出版的许多大型考古报告,如《邹县野店》《曲阜鲁国故城》《泗水尹家城》《兖州西吴寺》以及一些中小型的调查发掘报告多半与鲁西古国史(尤其与邾、鲁)有关,这是一批贵重的资料,值得我们注意。
半个世纪以前山东省古国史研究的先辈王献唐先生为我们研究古国史创造了范例、奠定了基础,我们应在这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把这一研究推向深入。
总序
序
第一章 邾鲁古代的地理环境与原始居民
第一节 邾鲁古代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邾鲁的土著居民及其社会生活
第三节 古老东方的传说
第四节 夏、商与东夷的关系
第二章 西周时期的鲁国
第一节 西周的建立与鲁的“封建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鲁国政治
第三节 西周末年的鲁国内乱
第三章 西周时期的邾国
第一节 邾国的由来与受封
第二节 邾国三分
第四章 春秋时期的鲁国
第一节 春秋前期鲁国的强盛
第二节 鲁国由强到弱的转折
第三节 “三桓”专国政
第四节 家臣闹鲁
第五节 春秋末年鲁国的动荡
第五章 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
第一节 孔子的先世
第二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第三节 孔子参政
第四节 周游列国
第六章 春秋时期的邾国
第一节 邾惠公受封子爵
第二节 文韬武略的邾文公
第三节 励志图强的邾定公
第四节 春秋中期的风云
第五节 昙花一现的邾庄公
第六节 春秋末年的隐公父子
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鲁国
第一节 战国前期鲁国的内争
第二节 穆公时期的内政改革
第三节 战国前期的齐鲁战争
第四节 共公中兴
第五节 战国后期列国局势与鲁国的灭亡
第八章 战国时期的邾(邹)国
第一节 战国初期的邾(邹)国社会
第二节 战国中期的兴盛
第三节 拒纳齐王与邾(邹)国的灭亡
第九章 伟大的思想家孟子
第一节 孟子家世
第二节 治学与育人
第三节 周游列国
第四节 关于《孟子》七篇
第十章 春秋战国间的邾鲁经济
第一节 邾、鲁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邾、鲁的手工业
第三节 邾、鲁畜牧业与家禽饲养业
第四节 邾、鲁商业贸易的缓慢发展
参考书目
后记
再版后记
《邾鲁春秋》:
两国域内,河流纵横,小溪遍布。其中较大的河流有三条,均衡地纵贯其间。大汶河河水源头有三:一源于今莱芜市东南山区,由东向西潺潺流去;一源于今天莱芜市东北的原山,由东北向西南流淌;两条支流在泰安市岱岳区范镇西南合流,在泰安大汶口的西南,又与源于今新泰市的小汶河汇合,以下称为大汶河,流经今肥城、汶上、东平等地。泗水河源出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四源并发而得名。由东向西流经今泗水、曲阜、兖州,而后折头向南,沿途又流经邹县(今邹城市)、济宁(任城区)等地,沿途又有许多山泉细流汇入河中。漷水河源出邹、滕东部山区,古漷水原在邾国境内,但在历史上多有变迁,王献唐先生已有专文考证,此处不再赘述。三大河流以其甘甜的乳汁各自浇灌着两岸的肥田沃土。著名的“汶阳之田”与“泗西之地”,早为古人所赞美。正是这块古老而又丰沃的土地,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古老东方的文明。
两国远古时期的自然气候。根据目前考古资料的研究表明,大约距今8000年前后,邾、鲁一带的气候比今天要温暖湿润,雨水充沛,这种自然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于植被的发育成长。那时,在山区丘陵地带生长着茂密的森林①;平原和沼泽地带灌木丛生,草科植被生长茂盛,大地一片郁郁葱葱;在这美丽的自然环境中,生息繁衍着众多的动物种群,从对滕州市北辛村遗址、大汶口墓群动物骨骼的鉴定分析中,可知有猪、獐、貉、獾、鸡、斑鹿、野马、野牛、野狸、四不像鹿等。其中獐是目前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的一种动物;野生四不像鹿已经绝迹。而更引人注意的是大汶口遗址中鳄鱼骨板的发现。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对大汶口遗址中鳄鱼骨鉴定时,尚存有疑问。正如鉴定报告所说:“一些骨板块特别引人注目,数量众多,如在墓10出土的就达84枚。它们腹面光滑,上布孔眼,另一面粗糙,形式很一致,它虽与鲟鱼的骨板有些相似,但无中间高起的棱脊,所以可相区别。由其大小、厚薄、骨缝的结构及略具矩形的式样观察,很接近我国的扬子鳄腹部前边的骨板,而不同于鲟鱼的。扬子鳄现生活于长江中下游,属于南方生活的动物。如果这种鉴定不会太错的话,则由此产生两种可能的情况:一为大汶口一带当时有鳄类生活,仅在最近的时代,鳄类才迁向南方;一为鳄类原来就在南方生活,它的骨板是特意取出作为一种交换品或礼品,由外地带人大汶口的。后一种推想还可以从文化遗物中有象牙雕筒等器物得到旁证,因为一般说来,当时象类更应生活于南方,而在当地生存的可能性是不大的。”①显然在当时人们是不大相信鳄鱼曾在这一带生活过的。但由于考古工作者在田野考古中又曾不断地发现鳄鱼骨,就不得不使我们对这一问题重新加以考虑。继大汶口以后,又在兖州王因遗址、泗水尹家城遗址发现了鳄鱼骨和鳄鱼鳞板,尤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1989年和1990年对汶上县东贾柏村北辛文化遗址的发掘中,曾两次发现了鳄鱼骨,其中有一个较为完整的鳄鱼头化石②,虽然目前我们还未得知它们的种属,但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断定,在距今8000年至6000年的这一历史时期,鳄鱼曾在这一地区栖息生活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