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制社会的舞蹈主要有哪两种?
原始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是选举产生的,自从禹传位与自己的儿子启以后,就开始了我国古代史上“家天下”的局面。启执政以后的夏代,就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历经商、西周以及春秋时代,奴隶制社会延续了1600多年。奴隶制社会时期的舞蹈主要有两种:
(1)“巫舞”
古代人们对某些形象不理解,就产生了迷信。因此遇到灾难就去问神,求神保佑。于是就出现了一种人——“巫”,他就成了人与神沟通的代言者。“巫”在进行巫术活动时,要以舞蹈形式娱神,这种舞蹈我们称其为“巫舞”。
奴隶主阶级,为了加强对奴隶的统治压迫,就大力推行并利用鬼神“巫舞”来麻痹人们的斗志,因此不管大小事情,从日常生活到祭祀、求雨等,都要占卜问神。因此当时“巫”的权力很大。
汤灭夏之后进入商代。用《大濩》舞歌颂汤的开国功勋,汤死后,他的后代就用《大濩》祭祀祖先。作为神权统治的商代,离不开“巫”。但是商代“巫舞”不仅娱神,而且还娱人。据《尚书?伊训》记载:“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形成了三风,即巫风、淫风、乱风,后来作为戒除的对象。不过“巫舞”作为娱人舞蹈延续了多个朝代。
“巫”通过弄神弄鬼欺骗老百姓,慢慢人们对“巫”越来越不相信。如公元前424年—公元前387年,魏文侯时,邺县旧习,每年“巫”要选美女投入河中,说是为河伯娶亲,并且乘机向老百姓勒索钱财,老百姓忍无可忍,最终把“巫”和他的弟子们投入了河中,破除迷信,为民除害(见《史记?滑稽列传》)。
“巫舞”随着娱人的功能增加,迷信色彩逐步消退。到了晋代,女巫陈珠与章丹,擅长歌舞,她们的巫舞有轻盈的舞步,有回旋翻转飞舞的动作,舞姿彼此配合,感情互相交流,还有杂技动作——挑盘。除表演时有点神秘外,其他和当时的女乐表演没有什么不同。到了唐代,人们基本上不怎么信“巫”了。
“巫舞”中迷信的成分逐渐被剔除,舞蹈部分却在民间被保留。例如我国东北的《单鼓舞》(又称《太平鼓》),原来就是“巫舞”的一种,在长期流传中,逐渐成为节日常跳的民间舞。
(2)“傩舞”
“傩”,也叫“大傩”,是古人在举行驱鬼、驱疫的仪式时跳的舞。跳傩时,人们常戴上神、鬼、兽模样的面具,舞步也比较凶猛、强悍,认为这样就可以把危害人们的“疫鬼”“恶魔”统统赶跑。
“傩舞”起源很早,周代已有记载,数千年来一直流传。每逢除夕之夜或其他节日,不仅宫廷里要跳“傩舞”,民间也要跳。宋代有一张《大傩图》,画面上有十二个戴着不同面具的舞者,手拿扫帚、扇子、簸箕等家常用具作为舞具,排着龙摆尾的曲折队形,前呼后拥向前行进。画面生动形象,是研究古代“傩舞”的珍贵资料。
20世纪90年代在湘西、广西、江西等地还有“傩舞”的影子。1985年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在湘西吉首开年会,曾有傩舞表演,舞姿、舞步古朴、粗犷、有力。
在奴隶制社会,奴隶主为了自己的享受,专门供养一些乐舞奴隶。相传奴隶主夏启继位后,公然把当时认为非常神圣的、前代祭祀乐舞《韶》,拿来自己欣赏取乐。还编了一个神话,说是启从天上把《韶》带回人间的。夏朝最末的一个统治者桀,有乐舞奴隶女乐三万,当她们演奏起来的时候,声音非常大,传得很远。桀对乐舞的要求是“以钜为美,以众为观”,就是说乐舞的规模要大,人数要多,讲究排场,形式华美。
相传商朝的最后一个统治者纣,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纣为了享乐,加紧搜刮剥削奴隶,纵情于色,挥霍无度。最终被周武王所灭。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具有了怎样的发展?
古代流传下来的不计其数的优秀民间舞蹈,除了被优胜劣汰规律淘汰之外,还有很多是被统治阶级封杀禁止而失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少民间舞蹈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宝贵遗产。20世纪50年代初,舞蹈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重视,我国的舞蹈工作者对各民族的民间舞蹈进行了广泛的普查、挖掘和整理,许多民间舞蹈经过艺术加工后登上了舞台,使一些自娱性民间舞蹈节目发展成为专业性的舞台表演艺术,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珍品。如《红绸舞》《荷花舞》《孔雀舞》等。90年代初,著名导演张继钢对民间舞蹈做了进一步的提炼和升华,创作了《俺从黄河来》和《黄河黄》等优秀作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对民族情调的最直接、最激烈的体验和把握,一直激发着中国各族人民用生命来维护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
……